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探讨常用糖皮质激素对0.4%罗哌卡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

探讨常用糖皮质激素对0.4%罗哌卡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探讨常用糖皮质激素对0.4%罗哌卡因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收并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80例患者分作甲乙两组,每组40例。甲组用0.4%罗哌卡因行麻醉,乙组用0.4%罗哌卡因与地塞米松联合运用,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乙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的时间短于甲组,维持的时间长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2.5%,低于甲组的15.0%,P<0.05。结论: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采取0.4%罗哌卡因与地塞米松联合麻醉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罗哌卡因;糖皮质激素;臂丛神经;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9)06-03--01
  在临床中,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是常见的一种麻醉方式,不会对患者的生理带来较大影响,还能够获得显著的镇痛效果。罗哌卡因属于最常用的局麻药物之一,虽然能够获得显著的麻醉效果,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延长麻醉时间和提高镇痛效果,常常将罗哌卡因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联合运用[1。文章为了研究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中采取0.4%罗哌卡因与地塞米松联用的麻醉效果,本次研究抽取了80例患者展有效分析,现将具体情况作如下报道:
  1 基础资料和方法
  1.1 基础资料
  80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骨科接收并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骨折患者,其临床资料均已经获得我院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ASAI-II级,年龄20岁-59岁;排除过敏及神经损伤都能够患者,运用随机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甲组、乙组,各40例;甲组运用罗哌卡因,乙组运用罗哌卡因与地塞米松。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未使用术前药,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对其呼吸、心率、脉搏以及血压等监测,并按照10ml/(kg.h)的标准采取乳酸钠持续输注、吸氧2L/min。取患者的仰卧,床头抬高30°-45°,头转向对侧。消毒铺巾,超声采用高频线阵探头贴上无菌膜,涂上少量无菌耦合剂。将超声探头至于患者锁骨上方,在超声引导下寻找到锁骨下动脉,一般臂丛神经则位于锁骨下动脉的浅面及外侧,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好像是“蜂窝”外形。待寻找到臂丛神经后用局麻药在探头外侧缘皮肤注射一皮丘,穿刺针以平面内技术由外向内侧方向朝臂丛进针。在超声直视下回抽无血则将麻醉药物缓慢推注至臂丛神经周围。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且对不良事件进行详细记录。
  甲组准备15ml 0.4%的罗哌卡因,乙组在甲组基础上加入5mg的地塞米松,充分混合后在两分钟内推注完毕。两组患者均由同一名麻醉医师进行操作。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入室基础状态,并对其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与维持的时间、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记录,并展开比较。
  运动阻滞程度借助Bromage改良法进行评价患者注射15min、30min的運动阻滞效果,其中,无运动阻滞为0级;感觉上肢沉重为1级;不能抬起上肢为2级;不能屈肘为3级,不能屈腕为4级;不能活动手指为5级。每间隔5min测量一次。
  感觉阻滞效果评估标准:以针刺法对患者注药后15min、30min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刺痛正常为未阻滞;刺痛减退为部分阻滞;刺痛消失为完全阻滞。每间隔5min测量一次。
  1.4 数据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获得的数据均借助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资料服从正太分布,采用表示,运用t来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来表示,选择X2来进行检验,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ASA分级等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提示差异不据别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1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对比
  乙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的时间短于甲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维持的时间均长于甲组,乙组优于甲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2.2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罗哌卡因均为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常用药物,小剂量用药麻醉时间短,但大剂量用药又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而影响麻醉效果[4]。因此,在实际麻醉当中常常采取0.4%的罗哌卡因与常用的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以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和延长麻醉效果。地塞米松是泼尼松龙氟化物之一,其具有一定的抗过敏、抗炎以及镇痛效果,可显著延长局部麻醉作用的时间,目前在急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疗中运用较为广泛[5]。
  通过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剂量小、安全性高,主要是因为该类药物能够促进细胞膜更加稳定,对敏感化神经节、受损神经的纤维异常放电等发挥抑制作用而将患者的痛觉神经传递途径阻断,进而大会镇痛效果[6]。另外,与罗哌卡因联合使用后,还能有效续断阻断神经肽合成,对磷脂酶A2的活性进行抑制,同时抑制患者机体前列腺素合成而降低神经元的敏感性,与此同时又能显著改善受损神经根的水肿及炎症反应等,使患者的微循环得到改善,避免神经受损[3]。此次研究结果提示,乙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起效的时间短于甲组,维持的时间长于甲组,P<0.05,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乙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仅为2.5%,低于甲组的15.0%,P<0.05。由此可见,采取甲泼尼龙与0.4%的罗哌卡因联合应用的麻醉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用药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采取地塞米松与0.4%罗哌卡因联合运用于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能够获得显著的麻醉效果,该麻醉方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孙玥.超声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患者臂丛神经的阻滞效果[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04):932-934.
  周立梓,曹雪黎,廖小萍.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联合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5,26(30):4210-4212.
  罗辉.论使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对小儿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09):5-6.
  吴玲娟.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对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3(06):30-32.
  徐凯,郑笛,黄云萍,等.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01):51-52.
  高斌,王学峰,徐芹.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J].淮海医药,2015,33(06):595-5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696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