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65例临床诊疗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研究旨在对颅脑损伤后患者脑梗塞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诊疗经验进行探讨分析,以期能够为外伤性脑梗塞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笔者对65位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治疗手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GOS结果为依据,有4位患者死亡,2位患者植物生存状态,6位患者重度残疾,15位患者中度残疾,38位患者状况良好。由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引发的并发症也较多,往往容易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的缺损,预后情况不理想,死亡率较高。因此,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塞;机制;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2
外伤性脑梗塞作为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发生于儿童以及老年群体中。笔者选取了65位外伤性脑梗塞患者,对他们的发病机制及相关诊疗手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取的65位患者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这一时间段内进入本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脑梗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而确诊。他们的具体情况为:24位女性患者,41位男性患者。年龄均分布于10岁至68岁之间。他们的具体发病原因为:5位属于打击伤,12位坠落伤,45位车祸伤,其他原因的有3位。在受伤后立即出现脑梗塞症状的患者有8位,1至24小时以内的有16位,1至3天的有24位,4至7天的有12位,7天以上的有5位。
1.2 临床表现:受伤后,出现短暂昏迷现象的有34位患者,其中6小时以上昏迷的有31位患者。有头痛、呕吐症状并不断哭闹的患者有35位,38位患者导致偏瘫,9位患者单瘫,8位中枢性面瘫,6位出现失语症,7位患者癫痫发作,12患者出现偏身感觉障碍。以GCS评分为依据,小于4分的有6例,5至8分的有12例,9至12分的有32例,大于13分的有15例。
1.3 辅助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脑部CT检查,并随时进行复诊。其中,有39位患者属于单纯性脑梗塞,15位患者属于合并脑挫裂伤,11位患者属于合并颅内血肿。所有患者脑部梗死灶的大小以及位置情况为:直径≤1.7cm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有33位,≥1.8cm的患者有21位,≥3.1cm的患者有9位,另外2位患者属于多发性梗死。
1.4 治疗方法 以患者原发性脑损伤的程度为依据,对患者采取不同的诊疗方法。患有颅内血肿、脑挫裂病灶性血肿以及病灶清除疾病的患者,均采取非手术治疗,此类患者有39位,另外26位患者则实施开颅手术治疗。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具体治疗方法为:首先要降低患者的颅内压,消除患者脑部的水肿症状。对于脑部严重损伤、脑水肿以及脑梗死面积比较大、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交替进行20%甘露醇和速尿的药物治疗。其次,要给予患者血液稀释治疗,在发病早期给予患者等渗盐水以及5%葡萄糖的治疗,同时采用降颅压药,保持HCT在30%至33%的水平之内。对于蛛网膜下隙出血,且伴有血管痉挛,但没有明显颅压增高以及脑水肿症状的患者,要附加低分子右旋糖酐行高容量HD。再次,要清除患者蛛网膜下隙的出血症状,通过腰穿释放出患者体内的血性腦脊液,对于颅内压过高的患者,要注意采用脱水剂进行保护。最后,对患者给予解痉扩管药物治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2 结果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65位患者中有5位患者死于脑疝引起中枢性脑干功能衰竭。对其余60位患者进行3个月至1年的随机访问,根据GOS结果进行分级:患者中,死亡的有4位,植物生存状态的有2位,重度残疾的有6位,中度残疾的有15位,状态良好的有38位。
3 讨论
3.1 发病机制: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患者体内的微循环障碍,初期患者体内微血栓的形成是影响患者脑微循环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受到一定的外部伤害后,患者头部形成局部梗死灶。其次是外伤性血栓的形成,在外力的作用下患者体内形成一定的血管栓塞。软组织损伤以及患有长骨骨折的患者还易形成脂肪栓塞。再次是患者梗死区的解剖特点有一定的特殊性。最后是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脑肿胀、颅内血肿等症状,以及术中脑组织的过度牵拉等都容易导致脑梗死。
3.2 特点及诊断:外伤性脑梗死患者有一个共同的临床特点,那就是迟发性偏瘫。在本次研究中,有38位患者在头部受到外部伤害后的第24至48小时内出现一侧肢体瘫痪的现象。患者在受伤后到出现梗死症状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时间间隔。因此,如果此类患者的第一次CT检查结果为阴性,且其受伤程度与症状体征不相符时,应当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CT或者MRI检查。通过CT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脑深部的基底节区中有一两处呈现局限性低密度状态,个别患者会有局部脑室代偿性扩张现象。如果我们把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以及年龄划分为儿童组和成人组,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组脑梗死多起因于轻度的头部外伤,没有原发或继发性的昏迷现象,从外观来看,患者头颅正常,在CT影像中仅发现脑梗死。但是成人组患者的头部外伤程度往往较重,有原发昏迷的现象,CT影像显示患者脑挫伤与脑梗死症状并存。
3.3 治疗:本次研究中有脑挫裂伤,以及颅内血肿合并脑梗死,颅内高压症状明显的患者,都应当立即实施血肿清除,以及去骨瓣减压手术,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给予脱水药以及神经营养等的药物治疗。对于单纯性脑梗死患者,其治疗要以内科的保守治疗为主,首先,初期要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性脑损伤,同时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并治疗脑梗死。在预防方面,要谨慎使用止血药物。在治疗方面,则要以扩容、营养神经等治疗手段为主。初期一定要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有学者曾指出,患者在伤后的第24至72小时内使用尼莫地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血流以及脑血管痉挛现象,消除患者的脑水肿,并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但是患者伤后的6小时以内用药效果最为明显。其次,对于脑梗死面积比较大的患者,要及时采取抗脑水肿以及改善患者微循环的治疗措施,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脑血流。有学者曾指出,早期采用溶栓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最后,对于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初期可以采用钙离子拮抗剂来控制患者体内钙离子进入患者神经细胞的数量,从而有效预防患者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于外伤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要进行及时的诊断与治疗,才能有效的降低脑梗死疾病的临床诊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马增路.颅内肿瘤术后脑梗死25例分析.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2,1:33.
万琪,易声禹,章翔,等.急性脑损伤微血管三维构型和超微结构实验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6,12(2):10521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57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