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方法 80例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溶栓治疗, 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未给予替罗非班治疗, 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术后血栓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 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NIHSS、BI评分均优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NIHSS、BI评分分别为(5.6±1.4)、(70.6±7.4)分, 均优于对照组的(11.1±2.9)、(66.1±5.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栓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 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事件。结论 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 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减少术后血栓的发生, 未出现颅内出血的不良事件, 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关键词】 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老年;替罗非班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9.040
  脑梗死是临床发病率高且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 好发于老年患者, 因为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相对较差, 同时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时间较长, 更容易诱发局部脑组织区域的血液供应发生障碍, 会造成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导致坏死, 脑梗死患者因为梗死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分型, 其中穿支动脉型脑梗死的危害性很大, 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后生活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1]。在急性发病的24 h内需要溶栓治疗, 积极地给予控制血压、降血糖、降低颅内压等治疗, 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 但是经过常规的脑梗死的治疗后, 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方面仍然较慢, 同时会出现介入治疗中的血栓和术后的血栓等[2, 3]。本研究采用替罗非班治疗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比较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80例, 纳入标准:脑梗死位置为急性穿支动脉, 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颅内出血, 颈动脉、颅内动脉狭窄, 肝肾功能障碍, 无法进行抗栓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52~80岁, 平均年龄(60.3±6.6)岁。观察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53~78岁, 平均年龄(59.7±6.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溶栓治疗, 在发病24 h内, 两组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 在溶栓治疗结束后, 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65051)100 mg/d。在此基础上, 对照组未给予替罗非班治疗, 观察组给予替罗非班(南开允公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0174)治疗, 静脉滴注, 0.5 mg/h, 在用药24 h后, 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同时, 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给予降压、抗脑水肿等一般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4, 5]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术后血栓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NIHSS对神经功能进行评分, 针对意识、感觉、肢体障碍等11个条目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 最高45分, 得分越低,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I评定量表进行评估, 包括10个条目, 得分≤40分为完全需要别人照顾的重度依赖;得分41~60分为大部分需要照顾的中度依赖;得分61~99分为少部分需要照顾的轻度依赖;得分100分为无需依赖。不良事件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其他部位出血。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NIHSS、BI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NIHSS、BI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NIHSS、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术后血栓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术后血栓2例, 术后血栓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发生术后血栓9例, 术后血栓发生率为22.50%;观察组术后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5, P<0.05)。两组均未出现出血等不良事件。
  3 讨论
  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脑梗死的类型, 梗死的部位集中在穿支动脉, 穿支动脉是大动脉分支出的在脑实质内的小动脉, 动脉的管腔较小, 在穿支动脉的周围没有相吻合的动脉分支, 梗阻发生在穿支动脉后, 其血管内的血液动力学会随之发生变化, 进而诱发脑实质的病变, 发生穿支动脉的梗死, 常见的病因为穿支动脉内的粥样硬化、血管的玻璃化或纤维化等, 老年患者的发病率较高, 因为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相对较低, 多伴随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粥样硬化, 梗阻或闭塞在穿支动脉中会诱发脑梗死[6]。脑梗死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及时有效的治疗不但能救治患者的生命, 同时会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 特别是神经功能和日常的生活能力[7]。在治疗效果理想的情况下, 患者可以恢复自主生活能力, 极大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脑梗死的常规治疗中, 以静脉溶栓治疗为主, 特别是在患者发病的早期, 在24 h內需要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在溶栓之后为了避免血小板的聚集, 需要给予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 其中阿司匹林是比较经典的治疗药物, 同时需要针对患者的原发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进行相应的治疗, 避免诱发二次梗死, 同时需要密切地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值的变化情况, 若出现异常及时处置, 特别是出血的发生会危及生命, 特别需要注意[8]。但是经过脑梗死的常规治疗的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在术后往往会出现血栓, 在神经功能修复、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方面并不显著。考虑在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方案选择上存在一定缺陷, 在溶栓的治疗中使血小板的聚集能力增强, 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并不显著, 所以很容易出现再次闭塞或梗死的发生, 需要二次治疗[9]。替罗非班在静脉溶栓及手术介入治疗抗血栓的治疗中很常用, 其属于糖蛋白的受体拮抗剂, 具有显著的抗血栓的治疗效果, 特别是应用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 可以抗血小板的聚集, 避免发生血栓造成二次梗死, 临床上可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在溶栓治疗后立即用药, 并且在用药结束之后给予常规的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推荐在临床中应用[10]。   本研究中选入的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了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观察组, 结果显示, 治疗后, 观察组NIHSS评分、BI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的老年患者,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 使梗死得到及时的溶栓治疗, 在溶栓之后得到了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 可以使患者在术后发生血栓的几率降低, 可以保持良好的治疗效果, 避免出现二次闭塞而发生梗死、造成再次溶栓等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虽然在溶栓之后的抗血小板聚集方面增加了替罗非班的治疗, 但是在诱发出血方面, 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出血的病例, 在增加替罗非班的治疗后, 没有诱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 在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和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抑制血栓的发生, 防止二次梗死的出现, 同时可以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 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同时没有发生出血等不良事件, 在应用中比较安全, 在近期疗效和远期的预后方面获得的效果均比较理想, 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
  综上所述, 老年急性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 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减少术后血栓的发生, 没有出血的不良事件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君, 郭婷, 金景. 高龄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浙江临床医学, 2016, 18(10):1860-1861.
  [2] 陈德鹏. 尤瑞克林联合羟乙基淀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5):46-47.
  [3] 丁国平. 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早期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4, 6(10):98-100.
  [4] 吴瑞, 李海军, 刘胜武, 等.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贵阳医学院学报, 2017, 42(6):669-702.
  [5] 杨雅文, 李倩, 田成林, 等. 穿支动脉区脑梗死部位分布的临床研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5):469-471.
  [6] 杜娟, 蔡艺灵, 崔永强, 等. 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分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4(9):459-464.
  [7] 周腾飞, 朱良付, 李天晓, 等. 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颅内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血管内再通治疗研究.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 34(3):253-257.
  [8] 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會介入学组.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 2015, 95(11):803-809.
  [9] 王乐园, 贺爱荣, 邵泽涛, 等. 静脉泵入替罗非班对超出溶栓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 46(5):48-51.
  [10] 黄志宝, 何忠莲, 汤红薇, 等. 替罗非班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 血栓与止血学, 2018, 24(1):10-12.
  [收稿日期:2019-12-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69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