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蚓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敏 唐明山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危重病[1-2]。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近年来随着急性脑梗死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凝溶栓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但效果不一。本文笔者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激酶胶囊治疗,通过对治疗前后的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脑循环动力学参数(CVDI)、血管活性物的变化等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其中,男45例,女37例;发病年龄35~78岁,平均(58.5±7.2)岁。病程6 h~3.4 d。其中轻型(0~15分)21例,中型(16~30分)53例,重型(31~45分)8例。纳入标准:①年龄:80岁以下;②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颈内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发病7 d以内)。排除标准:①伴严重心、肝、肾、肺功能障碍者;②伴消化道出血者;③伴严重感染。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酌情给予脱水剂、降压药、脑神经保护剂、抗生素等常规治疗;饭前半小时给予蚓激酶胶囊2粒/次,3次/d,口服;丹参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连续15 d。
  1.3 检查方法
  使用德国DWL公司制造的Dop-X型双通道机,由有经验的神经科医生操作。用2 MHz脉冲式探头经颞窗探测两侧大脑中动脉(MCA),取样深度45~60 mm。检测参数为平均血流速度(Vm)和脉动指数(PI)。用超声多普勒探头在患者颈动脉分叉近端搏动明显处检测,并通过计算机计算每例治疗前后参数变化,记录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的直径(D)、峰值流速(VP)、阻力指数(RI)、加速时间(AT)所得数值。彩色照片MO或PACS系统保存。治疗前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a(6-K-PGF1a)。
  1.4 疗效判定标准[4]
  患者用药前后各接受1次检查。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功能缺损评分无减少或增多18%以上;死亡。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蚓激酶治疗15 d后,82例患者中有75例病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32例,进步33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为91.46%。蚓激酶胶囊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85±3.26)分]与治疗后[(5.04±1.89)分]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2.2 血液流变学变化
  患者经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3 脑血管循环动力学改变(CVDI)情况
  蚓激酶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ICA、VA的VP、RI、AT所得数值明显降低(P < 0.05、P < 0.01)。见表2。
  2.4 血管活性物的变化
  蚓激酶治疗前后血浆TXB2、6-K-PGF1a含量、CGRP/ET、6-K-PGF1a/TXB2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见表3。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使脑损伤或神经细胞凋亡,其重要因素是早期血流量的下降,故有效的血流恢复主要取决于血管再通和有效侧支循环的形成[5]。蚓激酶是蛋白水解酶,具有激活纤溶系统,使过高的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凝集率降低,起到预防血栓形成和溶栓的作用[6]。动物试验表明本品具有溶解家兔肺动脉血栓的作用,可明显缩短家兔的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高黏血症和高脂血症为近几年来常见多发病。临床治疗药物品种较多,但大多数效果不甚理想,应用蚓激酶肠溶胶囊治疗此类疾病(如脑血栓、脑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外周血管闭塞性动静脉血栓、脉管炎等)取得较好疗效[7]。临床症状的改善与纤维蛋白原降低明显,与血管再通有关,另外,治疗后患者未发生脑出血及肝肾等脏器损害,说明蚓激酶在降纤作用上安全且有效[8],无明显副作用,临床上值得借鉴。
  蚓激酶肠溶胶囊是由人工养殖蚓中提取分离而得到的多种酶的混合物,其性状为肠溶胶囊的江黄色粉末。其药理作用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动物试验表明本品具有溶解家兔肺动脉血栓的作用,可明显缩短家兔的优球蛋白溶解时间[9]。它是超低温冻干提纯多种蚓激酶。可降低血浆的纤维蛋白携带正电荷中和红细胞膜负电荷的作用消失。从根本恢复红细胞膜外负电荷分布,从而恢复红细胞之间相互排斥的电场作用。使聚集的红细胞分散开来[10-11]。由于血液不黏稠,其新陈代谢所形成的血液垃圾就会正常的排出体外,而不会滞留在血管内[12]。从而达到溶栓、抗栓、消脂的作用。本研究中采用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总有效率为91.46%,蚓激酶胶囊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85±3.26)分与治疗后(5.04±1.89)分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蚓激酶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明显(P < 0.05)。用药前后ICA、VA的VP、RI、AT所得数值明显降低(P < 0.05、P < 0.01)。血浆TXB2、6-K-PGF1a含量、CGRP/ET、6-K-PGF1a/TXB2比值差异显著(P < 0.05、P < 0.01)。说明蚓激酶具有拮抗血小板聚集的成分,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
  综上所述,蚓激酶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好,能明显改善脑血流灌注,降低脑循环阻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从而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其作为脑梗死的治疗药物安全有效。
  (收稿日期:2011-12-07本文编辑:冯 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80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