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系统化护理与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采用早期系统化护理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观察。方法 抽取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在此基础上采用早期系统护理。结果 B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早期系统化护理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
【关键词】 早期系统化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对人类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一种重要疾病,该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近几年我国AMI患者院内死亡率已经达到10%左右[1]。AMI患者在发病的最初几天,会出现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等症状,是导致AMI患者早期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2]。为了采用早期系统化护理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观察,为临床找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更加周到的护理,使临床护理服务能够更有针对性,使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使临床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我们组织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来我院就诊的84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系统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在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这四年时间内,抽取来我院就诊的84例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1岁,年龄最小者44岁,平均年龄67.3岁;患者中有57例男性患者和27例女性患者;部分患者在来院就诊时合并患有急性左心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将抽样中的84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2例。A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采用早期系统护理。对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时,我们认为数据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B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该组患者对临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P<0.05)。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情况比较[n/(%)]
3 讨论
针对病情危重患者及护理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要组织由资深医疗、护理专家参加的会诊,对危重、疑难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对救治和护理工作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争取保证实施科学、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方案,救治和护理要保证熟练、迅速、有效,对患者进行严谨、准确的观察[3]。在紧急护理的整个过程中,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通畅的静脉通道并对相关的检测标本进行采集,患者在早期以中流量2-4L/min持续吸氧48h左右,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胸痛发作程度、缺氧的具体情况对吸氧流量进行调节。对于一些重症、高危患者可以将吸氧时间适当延长。不失时机的对患者实施再灌注治疗,这样可以濒临坏死的缺血心肌得到有效的挽救,使死亡率显著降低,使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改善。对整个抢救治疗过程进行密切的配合,争分夺秒对患者实施溶栓和介入治疗。早期系统化护理的首要任务是对患者的心衰症状进行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对患者出现的休克及严重心律失常进行纠正,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使预后情况得到显著改善[4]。监测和观察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治疗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该类患者要迅速给予吗啡3mg,必要时可以5min重复注射一次,总量不得超过15mg,以达到有效镇痛的目的 。对于一些焦躁不安、睡眠困难的患者可给予适量的安定。患者病情平稳后,医护人员要指导、协助其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并逐渐在床上进行起坐活动和床边、室内适量活动。
总而言之,采用早期系统化护理模式对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理想,可以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使临床护理服务的措施更加多样,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远离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参考文献
[1] 杨艳敏,朱俊,谭惠琼,等.中国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及治疗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2008,85(31):2176-2177.
[2] 郭丽君,何立芸,高炜.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33(15):242-243.
[4]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29(12):724-7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89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