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例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宦培新
[摘 要] 目的:分析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探讨鉴别功能性和器质性室性早搏的方法。方法:选择128例心电图发现室性早搏的患者,按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A、B两组,A组为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69例,B组为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59例,对两组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室性早搏QRS波群形态在时限、振幅、切迹、ST-T改变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起源部位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器质性室性早搏多起源于左室,QRS≥0.14s,QRS波形态粗钝有切迹,有原发性ST-T改变,呈多源性、多形性或伴有短阵室速。
[关键词] 室性早搏;心电图特征;功能性;器质性
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次于房早,它不仅发生在有器质性病变者,也可见于正常人。准确判断室性早搏的性质、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心电图简便、快捷、无创,是室性早搏诊断的重要手段,笔者对128例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早搏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鉴别功能性和器质性室性早搏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心电图检查发现室性早搏的患者128例,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X线、心脏彩超及化验检查证实有无器质性心脏病。A组:有器质性心脏病,共69例(57.5%),男性41例(59.4%)、女性28例(40.6%);年龄52~78岁,平均65±3.5岁;其中一种器质性心脏病43例(62.3%)、两种及以上26例(37.7%),包括冠心病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例、心肌梗死5例、高血压31例、肺心病5例、风心瓣膜病4例、甲亢3例、心肌炎2例、心肌病1例。B组:无器质性心脏病,共59例(42.5%),其中男性37例(62.7%)、女性22例(37.3%);年龄31~69岁,平均44±5.5岁。
1.2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光电同步12导联心电记录仪进行检测,走纸速度25mm/s,定标电压1mv/10mm,并补描长Ⅱ导联或长V1导联,观察室性早搏的相关参数及心电图特征。
1.3统计学处理 两组问率的比较用X2,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室性早搏定性分析比较:两组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在时限、振幅、切迹、原发性ST-T改变(ST-T改变方向与QRS波主波方向一致)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室性早搏QRS主波伴切迹69例(占100%),其中切迹≥0.04s62例(89.9%)原发性ST-T改变61例(88.4%);B组室性早搏QRS波无粗钝或切迹。详见表1。
2.2室性早搏定位分析比较:A组主要起源左心室,B组主要起源于右心室,两组起源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2.3室性早搏呈二联、三联律者A组39例,B组11例;室性并行心律A组20例,B组9例;伴有短阵室速5例;早搏呈多源性或多形性者12例;伴房早9例,均在A组。
3.讨论
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beats,VPB)是指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由心室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发出电冲动引起心室的除极,又称为室性期前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extrastolic,VPS),或室性过早收缩(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VPC),简称室早[1]。室性早搏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既可见于正常健康人群,本组59例(42.5%),也常见于和各种类型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本组69例(57.5%)。
室性早搏的临床症状有很大变异性,与预后也无平行关系。正常健康人群发生室性早搏,一般无明显症状,也无严重后果。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室性早搏,可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既可无症状,也可轻度心悸不适,重者触发室速或室颤致晕厥或黑蒙,甚至猝死。因此,室性早搏诊断的临床意义主要在于是否会发生室速或室颤引起猝死[2],有必要通过心电图鉴别判断室性早搏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是否需要治疗等。
Schamaroth[3]认为器质性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及ST-T改变有以下特征:① QRS波振幅减小,可<1.0mv;② QRS波增宽,超过0.12s,可达0.18s;③QRS有明显切迹,不规则;④ST段呈水平状,即有一起始的等电位的“搁架”;⑤T波趋于尖锐对称;⑥T波的方向可与QRS波主波相同。反之,则为功能性早搏。本文A组时限≥0.14S49例(71.0%),振幅≤0.20mv45例(69.2%)QRS主波伴切迹69例(100%),其中切迹≥0.04s62例(89.9%),原发性ST-T改变61例(88.4%);B组分别为57例(96.6%)、3例(5.1%)、0例(0%),0例(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Schamroth的观点相符。也有研究认为,室性早搏原发ST-T改变是一种病理性异常,可作为冠状动脉血液循环未获改善或心肌局部缺血加重及病变严重的征象[4]。
室性早搏的起源也是鉴别器质性和功能性的重要依据,器质性室性早搏多起源于左室,功能性多起源于右室[5]。本文A组中起源于左室的51例(73.9%),B组仅16例(27.1%);起源于右室的A组18例(26.1%),B组43例(72.9%),支持以上观点。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A组中部分起源于右室的早搏者同时伴有右心损害,如肺心病或右心衰竭等。
Lown和wolf将室性早搏根据发生的频度分为6级(O~5级),用于评价预后,认为级别越高猝死危险性越大。但Lown氏分级未能考虑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情况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心律失常等整体全身状况。单纯依据室性早搏发生的频度,确定功能性或器质性尚不够完善。从本文资料分析看出,高频度发生的室性早搏如二联律、室性并行心律也可见于功能性室性早搏。但当室性早搏呈多源性、多形性,或伴有短阵室速时应首先考虑器质性病变可能。
综上所述,对室性早搏的QRS波群的时限、振幅、切迹、ST-T改变及起源等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有助于功能性和器质性的鉴别,更全面、更科学的指导室性早搏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郭继鸿,马向荣,许原,等.心电图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8-889
[2]姜玲,林玲,宋芬,等.78例1万次以上室性早搏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摘要).中国循环杂志,1998,13(3);238.
[3] Leo schamroth. Ventricular extrasytile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n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Clinical electrocardiographic considerations 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1980,23(1):13.
[4]刘元生.室性早搏的危险分层[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5,14(2):5.
[5]卢喜烈,阎保国,唐江平,等.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第1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911-9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4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