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写作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无月的中秋,寒冷的心,赤子报国无门之情力透纸背。通过赏析此文体会作者的爱国感情和精妙的写作艺术
  关键词:写景抒情绘声绘色;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修辞精妙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主要作品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词存六百二十九首。
   退隐江西期间辛弃疾于一个中秋之夜,写下了一首《一剪梅中秋无月》的诗词。诗词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作品收录于稼轩长短句》。现赏析如下:
   原文
  一剪梅·中秋无月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词的大意是回忆起那个晴朗的中秋,我置身在芳香的丹桂丛。花影映照在酒杯中,月波荡漾在酒杯中。今晚同样在楼上举杯待月光,可是乌云浸湿了纱窗,雨水打湿了纱窗。
  我直想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公,可是这天路没法打通,想送个信吧信也难通。满堂只有蜡烛高烧光闪闪,照耀得酒宴上红彤彤。让我们慢慢把酒喝几盅,让我们慢慢把曲唱。
   辛弃疾自投南宋以来,从未获得朝廷信任重用,相反屡遭权奸弹劾,一贬再贬,直至削职闲居,无法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辛弃疾借此中秋无月之时,将自己那种欲“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的怨恨,那种报国无门、济世无望、壮志难酬的悲愤全都倾注于问“月”之中,通过该词表达出来。
   此首中秋词,表面写中秋无月之愁情看似平白如话,实则绘声绘色十分精妙的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爱国情怀。
  上片,用对比的手法写今宵中秋无月之遗憾。起首二句,逆入,因今思昔。起笔入题,回忆先年中秋之夜,碧霄无云,皓月当空, 桂影婆娑,桂花飘香,伴桂倚花,把酒賞月,“花在杯中,月在杯中”,怡然自得的情景。“花在”两句,笔意极工,透显空灵静境,欣喜之情。“今宵”三句,折转写今宵中秋楼台赏月,人酒依旧,却不见明月。原因是“云湿纱窗,雨湿纱窗”,今晚是个雨夜。曲笔写出赏月而不得月的沉闷而遗憾之情。下片写无月之夜的孤寂愁怀。换头紧承上片。“浑欲”三句,写企盼中秋之月的心情。“浑欲乘风问化工”写出盼月心情之急切,倍见其遗恨之深。此句暗中透出词人被朝廷闲置不用,报国无门之恨,他要“浑欲乘风”去质问皇上,为何如此对待他。“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写出愿望难以实现的无可奈何之情状,其怨恨之情显而易见。结末三句以景作结,写中秋无月之夜的寂寞愁情。词人在无奈之下,只得以红烛为伴,借酒浇愁,慢歌独饮,聊以自慰,以此来打发这个无月的漫漫长夜。其孤苦之状,历历在目。
   该词写景抒怀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高超尤其修辞运用十分巧妙。
  如:
   写景 ①对比和反复。“忆对”与“今宵”,用往昔花好月圆的中秋美景,反衬今夜无月的孤寂;“在杯中…‘湿纱窗’”,反复咏叹,含蓄蕴藉,耐人寻味。②虚实结合。借“今宵楼上一尊同”巧妙地将往昔与今夜的中秋景致联系在一起。③白描写景。“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云湿纱窗…‘雨湿纱窗’”,寥寥数笔传神地勾画出花月掩映杯酒和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抒怀 ①无月可赏的落寞。往昔花好月圆,今宵赏月不得、丹桂不见,唯有“烛花红”。②欲诉无门的郁愤。欲问“化工”,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明咏中秋无月,实叹世路艰难、壮志难酬。③自我宽慰的洒脱。现实无奈,只能暂凭杯酒、歌舞排遣落寞和郁愤。
   作品画面生动音韵美妙:作者用丹青妙笔笔在该词上片描写了词人回忆曾经在一个晴朗的中秋,置身丹桂丛中,月波花影荡漾在酒杯中,而今晚云雨湿了纱窗,只有蜡烛闪光的情景,下片描写了词人想要乘风上天去质问天宫,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只得在烛光下慢慢喝酒、唱歌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和强烈的爱国感情。该词上下片二、四、六、八句用叠韵,仅首字相异,形成一种特殊的回环的音韵美,读来如口含珠玉,悦耳动听。
   纵观全词,作者明伤“中秋无月”,实则叹英雄末路,抒爱国情感。全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明白晓畅,描写生动,婉曲蕴藉,韵味无穷,其艺术魅力不同凡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988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