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热播剧《都挺好》内核,寻“精神赡养”社区教育切入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所谓“艺术引领前沿”,新的思潮往往通过影视作品呈现出国内外精神层面进化的动态。电视剧《都挺好》戏剧化呈现出了众多中国式家庭的缩影,其热播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养老的话题再度受到关注。
  关键词:《都挺好》;戏剧性;社区教育
  纵观国内外艺术影片,针对老年群体“深度关怀”进行诠释的所占比重尚小。现有的探索多围绕临终关怀开展,不能满足尚未达到一定年龄、身体状况尚佳的老年人群体的内在需求。
  一、“居家养老”为主的社会养老格局
  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每年增长800多万,随着社会生存竞争压力的加剧、跨地域流动频繁,以及年轻人面临事业、家庭的矛盾、冲突,家庭承担养老的功能日益弱化。也因此演变出多样的外在机构养老模式。如:设施功能齐全,专业养老与专业医疗相结合的“ 医养康复中心养老” ;给需要照顾的老年人未离开家感觉的“社区机构养老”; 自发‘抱团’生活、分担休闲功能的 “互助养老点养老”;社区设立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文体、教育点、读书吧、卫生保健服务室、日间照料中心,提供助餐、送餐、医疗保健、家庭医生上门、法律援助等的“颐养社区的格局”等等。
  而据有关方面统计,最终选择社区养老的约占7%,选择机构养老的约占3%,而近乎90%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
  二、“代沟”成为“居家式养老”的阻碍
  电视剧作品《都挺好》“老二苏明成”诠释的“陪伴式啃老”折射出都市精神养老难题。“陪伴式啃老”虽然同样可憎,但“陪伴”两个字带来的含义却不容忽视。
  有数字显示,独生子女家庭超过我国家庭总数的30%,4∶2∶1家庭结构已成为家庭结构主流。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父母,数十年将所有的心血灌注于一个子女身上,于孩子形成了一种即矛盾又互相依存、牵制的关系形态。和父母一起生活实现了陪伴的过程却使得80、90后的独生子女在亲情、责任以及精神上承受着无奈的“拉锯战”:内衣和袜子能不能一起洗?隔夜菜能不能吃?育儿分歧怎么办?……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习惯、理念上的巨大差异,即“代沟”导致家庭内部矛盾的日积月累。
  首先,老年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收与适应力与年龄的增长成反比,其在面对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发展,表现出“失控”的茫然、无措,甚至存在恐惧、抵制心理,外在常表现为“居高自傲”、“故步自封”,固守旧的思维、语言、处事模式。
  当其以与时代脱节的思想观念、行事方式与子女相处,必然为家庭以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比如:父辈过于看重自身权威、界限不清,对子女生的活方式“不理解、不接纳、看不惯”,加之秉持“家长制”行事:在行为上对子女实施控制、干预,在语言上也无法给与晚辈尊重。这些都会引发、加剧家庭内部的矛盾,成为家庭发展与家族成员思维进化的阻碍。
  其次,“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被反复咀嚼论证:子女主要由父母的思维引导而成长起来,多少都与父辈有相同的盲区。比如:在溺爱下成长起来的相对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甚至是感情麻木的啃老一代;亦或是同样存在“行为专治”、“不善沟通”、“敏感倔强”等行为、心理上的问题。其必然无法回馈老年人内在需要的“体谅”、“认可”、“ 理解”与“尊重”。如此,在负面情绪往复传递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亦是无法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
  三、老年群体“精神荒芜”表象后的“精神赡养”需求
  电视剧《都挺好》正是借一直游离在家庭责任外的父亲“苏大强”这一形象,为我们“临摹出”当代精神世界荒芜的老年群体标本,更诠释出其“作”背后隐藏的压抑、孤独、迷茫、无价值感等精神需求。
  人到老年后,心态、身体乃至思维能力等等,非昔日可比。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无价值了”,导致其毫无动力于提升个人内在的修为,无法达到与时俱进的思想进化,在脱节的思想观念和执行手法的影响下,成为家庭几代人不稳定情绪的始发者。其消极的社会作用,更直观于网络报道中,形成了“坏人变老了”的社会“标签”。可以说老年群体的这种“内在空虚” 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形成了对于家庭进化、社会发展的阻绊。
  同时,因老年群体大、文化基础不一、内在需求多样,时间充裕、缺少警惕性等特点,其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会给非法集资、传销、迷信、赌博赌博等团体可乘之机。非法组织迎合老年群体对于“利益”、“尊重”等内在需求,层层布阵,进行心理攻势。即使思维缜密的青壮年群体,也常难以辨识,何况闲赋的老年人。因前面谈到的家庭内部的情感断层、紧张关系,致家人、子女无法给到老年人有效的分析和建议。
  然而,在有过误入歧途的经历后,回归常态的老人,面对重换价值的希望破灭、问题层出的健康问题等,会再次迅速落回到内心匮乏的“空洞状态”。甚至有些老人宁可花冤枉钱,也甘愿被“套路”,只为换来被尊重和认可的快感。
  尚能自理以居家养老为主的老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质赡养更需要精神赡养。文化养老即应运而生,它是以社会文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目,具有群体性、互动性、共享性的特点的积极养老理念。是政府、社会、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物质赡养、生活照料基础上,提供的精神慰藉的更高境界,高品位的养老方式。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社区教育在“兴趣课程教管体系”、“驱动参与持久性平台”方面为居家养老群体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老”的资源。社区教育活动以“社区教育共同体”特有的:本质意志、共同学习、自我培训、守望相助、自给自足的可持续发展形态呈现。但在上述家庭关系、情感纠葛等“精神赡养”层面给老年人带来的深度精神荒芜上却一直鲜有关注。
  四、针对居家式养老“精神赡养”层面的社区教育切入点
  电视剧作品“都挺好”的出现,对于當代社会家庭具备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年龄段群体都能从中观照到自己的家庭关系:长辈借此思考个人在家庭中该起到的作用,反思无意中为亲人留下的心灵创伤。子女借此觉察自身是否也像“苏明成”一般有 “妈宝男”和“啃老族”的特征。尤其剧集尾声对家庭关系重建的表现,更突出了整部剧的内核:对支持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家庭成员,互助、互补,资源共享,又各自保持灵魂的独立,支持彼此体验到更丰富人生的探讨。   从哪里着手才能理清隐藏在上述“家庭矛盾冰山”下那庞大的家族心理根源,对于老年群体原生家庭关系进行梳理、帮其清晰并实现个人价值的重建,正是社区教育在“文化、精神养老” 层面值得探索的又一新方向。
  首先,之所以造成家人之间“嫉恶如仇”的尴尬局面,根源在于父母对教育子女的大问题上的“单纯传承”与“盲从”。
  其次,老年人一味地把外在的衰老直接归入只要享受儿女的孝顺就可以了,则大谬不然。老年人仅在文艺活动中享受文化的乐趣,是无法长久获取到充实与富足感的。人的内在价值基于“奉献”而不是“索取”,“奉献与付出”才是社会人内在力量的源泉。
  再次,相对于忙于工作、家庭的年轻一代,具备时间和精力的老年人处在人生最具智慧、也最能自由而充分认识世界、享受生活的年龄段。其完全可以于晚年在不断解放固有思维,开阔处世心态的基础上,立足为家庭和谐,优良信念传承,打造同荣辱、共命运“共同体”的主体,实现对后代的支持、优良文化传统等家风的传承,从而引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延续自我价值。
  因此,社区教育在居家式养老“精神赡养”方向上,可从“家庭内部矛盾的梳理与化解”为突破口切入,激发老年人为家族的进步贡献力量,从而恢复老人学习力的“家庭教育”培训活动。
  以打造重新绽放生命打造幸福精神世界的晚年为宗旨,进行课程设计。比如:自我价值的认识、夫妻理解与沟通、家庭矛盾的处理、亲子教育大计、父母代沟化解、自身成长,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成功沟通模式、思维模式的思维陷阱等,以婚姻和谐、亲子教育入手,不仅面对老年人,更吸引、引领到更多的家庭成员,围绕“精神赡养”这个文化养老的内核,共同努力。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念好家经实不易。从社区老年群体对于“内在环境”提升的需求入手,通过与時俱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以及传承等方面培训体系的构建,重焕老年群体对于社会的重大“根基”意义,让老人活得快乐而有尊严,优雅老去……这也将又成为社区教育响应十九大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中心下移”政策号召,以家庭为最小单位,更好地实现社区教育在“社会稳定”上的又一重大支撑使命和意义实现的切入点。
  基金项目: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创新社区教育老年群体‘素质提升’培训体系的研究(课题编号:2018199)”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06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