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美,心灵艺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思考教育,感受教育之静待花开,润物无声之美,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之美,赏识激励,严慈相济之美。体悟教育之心灵艺术,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寻找适合孩子教育的方法,关注并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追求“润物细无声”之境界,以小事成就大事, 以细节成就完美,关注着每一个孩子,引导他们发挥潜能,做个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感受;教育;心灵;思考
从事一线教学二十九年,经常反思高尔基之语。“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是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质,总能打动人的情感,愉悦人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升华人的审美理想,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教育之美何在?
静待花开,润物无声之美。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棵成长中的花朵,我们不要急于看到花朵的绽放,要耐心等待,其实每一棵花都要等待几个季节的风霜雪雨洗礼,才会绽放最美的花。他们有可能娇艳无比,也有可能在季节轮回之后还是一支寂寞的小苗。但是你会发现他们都在不知不觉地成长。不管是怒放的小花还是静待花开的小苗,都会有他们自己的精彩,都会骄傲地面对阳光雨露。我们则要学会细心呵护,润物无声,静静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欣赏成长之美,静待满园花开!
说到静待花开,不得不重提杨佩昌老师之德国见闻。杨老师曾在德国弗赖堡大学做学术访问。深刻感受过德国基础教育。在德国,学前教育是被禁止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不允许教授专业知识,社会上也没有类似的培训班。德国《宪法》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1]。并非崇洋媚外,此真正符合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规律。孩子的天性是玩耍,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与之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主动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到。所以静待花开,欣赏成长之美,施展育人之美,万万不要拔苗助长,徒生烦恼。
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之美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成语出自《论语·先进篇》: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2]由此而生“因材施教”之语。
也曾有人因男女在生理、心理上的差异而提出“因性而教”。二者确有差异,女生在生理发展上较男生一般早熟一、二年,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女生的语言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优于男生,再加上本身学习的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比较少,所以此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男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机械识记成份减少,相应地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发展。由此提出“因性施教”,即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不管是“因材施教”“因性施教”,还是“因龄而教”,均以传授者角度而出,突显对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而学生则应“因材而学”“因教而学”“因龄而学”,择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应允许学生“因材择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年龄等特殊情况进行自由的发展,彰显其个性发展之美。
赏识激励,严慈相济之美。
赏识激励是精神激励中若干方式、方法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肯定或赞扬。赏识激励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是一种教育手段,它的激励作用具有显著性和多样性,在教育过程中,恰当运用赏识与激励教育能够对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树立强大自信心。学会赏识别人,尊重他人,就是对自己的尊重,赞美别人就是提升了自己。这将影响孩子一生。
赏识激励是一种爱,教师家长需要找到施爱的方法和艺术,把对孩子的爱具体化,让孩子切切实实感受到爱。包括理解、接纳、尊重、信任等,而使爱表象化、具体化,更便于操作。赏识和激励要求施教者相信自己,他们就会把你当作自己的亲人和知心朋友,他们就会服从你的管理。对犯错的学生,多给一些改正的机会,敢为他们承担种种压力,学生就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你,他们就会更加信赖你、尊敬你。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必须包括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与温暖关怀共促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这句话出自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它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要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方,使学生对老师敬而爱之,而不是见而远之。
由此引发我的思考:赏识激励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爱的艺术,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在现实生活中,抱怨多于赏识的事实比比皆是,这正是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赏识激励教育承认差异,肯定差异,能看到孩子的长处和点滴进步,使差异缩小、消失。在一个优秀的教师和父母眼中,世上没有坏孩子,只有渴望被大人们认可、鼓励、赏识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鼓励越多,子女就越自信;反之,就越自卑。只有“慈母般的爱”,没有严格的要求,必会让学生变得骄纵随意,单有严格的要求没有慈爱伴随,关系容易紧张,反而育人成效降低。因而要慈在细微之处,严在当严之处,严慈相济,赏识激励,便是教育中最美的花朵之一,是真爱的体现,心灵的艺术。
我经常思考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需要“静待花开,润物无声”,最好的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个性自由发展”,最好的教育需要“赏识激励,严慈相济”,最好的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主体的,不是教师更不是书本,能充分调动学习者得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教育。我们要关注并从教育细节入手,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 “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小事成就大事, 细节成就完美,让我们怀着这样的理念去教育,关注着每一个孩子,从细节教育中感受教育之美,体悟心灵艺术的魅力,引导他们发挥潜能,做个最好的自己,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杨佩昌 《为什么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2]《论语·先进篇》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北京路中学,山东 日照 2768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15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