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元代景德镇成功烧制出了真正的青花瓷器,至此,青花瓷成就了瓷都,而瓷都也丰富和发展了青花瓷。青花瓷的魅力主要在于它的青色花纹和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特征十分相近,就像墨色各有各的类别和呈色,青花料也因为所含的金属氧化物不同和精纯度不一样而产生出不同的发色和装饰风格。文章从明代不同时期钴料的产地、历史背景、化学构成、提纯方法等视角出发,探究其发色、晕散状况以及总体演变过程,为研究明代青花瓷的工艺以及相关鉴定工作提供更加系统、全面和具有针对性的资料。
  关键词:明代;青花瓷;钴料;铁斑
  1 朦胧幽暗的洪武青花——以元代遗留的钴料为主
  洪武时期由于朝纲不稳,百废待兴,御窑厂未开始大规模烧造。学界目前普遍认为御窑厂创烧于洪武二年(1369)。此时期的青花瓷不见至正型青花浓艳的呈色,普遍发色灰暗,晕散严重,有深入胎骨的铁锈斑,当是进口的高铁低锰型青料。根据景德镇考古所对出土的洪武地层青花瓷器检测结果来看,这一时期的青花料与元代部分质量上乘的民窑所使用的青花料的钴铁元素总量和百分比接近。此外,洪武时期烧窑温度和气氛以及透明釉的配制技术尚未成熟,所以彩瓷发色欠佳,包括这一时期的釉里红瓷器,都有一种模糊朦胧的感觉。
  元代是否有独立的御窑厂尚未得到证实,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元代的浮梁瓷局并非专职烧造瓷器的机构。《元史》记载:“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磁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1]由此可见,元代浮梁磁局是工艺品交易管理机构或税收机关,而当时的御土窑更像是元廷的官窑机构。元代孔齐《至正直记》书中“饶州御土”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罷即封土不敢和也。或有贡余土作盘、盂、碗、碟、壶注、杯、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釉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2]元代御土窑使用的青花料分为上等、中等和下等三个级别,结合以上洪武时期瓷器的资料和数据,可知御窑厂创立之初的青花料大概率使用的是元代景德镇剩余的中等和下等进口钴料。
  2 沧桑斑驳的永、宣青花——进口的苏麻离青占主导
  永乐皇帝在位期间,明代国力昌盛,经济繁荣,这一时期青花瓷器上的龙纹最为凶猛,气势如虹,身形矫健,皆为盛世之征,景德镇御窑厂在这一时期更是开创了惊世骇俗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从中东地区带来了质量上乘的进口钴料——苏麻离青,由此产生了永、宣时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青花风格:晕散洒脱、沧桑斑驳、雄健豪放。1958年中国科学院陶瓷研究所对宣德青花进行化学分析,主要发色成分含量:MnO为0.25%,CoO为24%,Fe2O3为2.17%[3]。高铁低锰的成分比例使青花纹饰烧成之后浮现出星点状或连片状的铁锈斑。钴料所绘之处也有一种深入胎骨的效果而近似地形成一种自带的“划花”工艺风格,学术界称其为“吃胎”。
  永、宣不分,指的是永乐和宣德时期由于钴料相同,所以青花的发色和图案晕散效果一致,因而仅从纹饰和彩绘上很难将这两个时代的青花瓷区分开来,还需要借助器形、胎质、底足特征来综合判定。正是这种独特的青花发色特征成就了永、宣青花不可复制的艺术特征。苏麻离青用尽之后,再无其他钴料能够呈现出类似的风格特征,后世为了追求这种独特的美感,故意将钴料点在瓷器上或笔锋转折处施以重笔以达到结晶斑的效果,这点在研究和鉴定上尤其需要注意。
  3 或明或暗的空白期——混合料向平等青过渡
  正统、景泰、天顺时期,三朝两帝,政局混乱,天灾不断,这一时期出产的瓷器由于没有确切的官窑纪年款识而被学术界称之为“空白期”。空白期瓷器的釉色质量不稳定,有的莹润透彻,有的却昏暗发黄。空白期早期使用的是永、宣时期遗留的进口钴料,中期使用的是进口料和国产的“土料”相结合的混合料,晚期则开始试验并逐步使用平等青。
  值得注意的是,“土料”的化学成分特点是高猛低铁,它和进口料混合之后,会形成带有铁结晶的锰斑,使纹饰看起来暗沉发黑,略带杂质。由于空白期后期进口料告罄,传统“土料”质量恶化,不堪用,所以不得不试验新的钴料——平等青,由此使青花瓷制作成本上升,成品率下降,这也是这一时期瓷器稀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4 恬静淡雅的成化、弘治青花——平等青占据主流
  经过空白期对新的钴料的试验,产自乐平地区的平等青成为新的选择。但早期由于尚未掌握成熟的选料方法,所以成化早期青花不同于之后的典型成化瓷器风格。平等青又称“陂塘青”,它的化学成分比较纯正,钴和铁的含量适中,发色清新淡雅、流畅纯净,故而学界关于青花瓷的描述之中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成化时期,还创造性地发明了“青花淡描”这一绘画方法,同时,这一时期的青花五彩和斗彩工艺也因为青料的质地纯正而一枝独秀。
  弘治时期皇帝厉行节俭,重视民生,曾三次下令停烧御瓷,所以这一时期瓷器不多,青花瓷的产量更是少于前朝。根据传世和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花瓷标本分析来看,弘治青花使用的钴料依然是平等青,但是在选料和提纯方法上不如成化精细,所以这一时期的青花发色纯净之余略显灰暗,并深刻影响了正德时期青花瓷的特征。
  5 复杂多变的正德青花——平等青、石子青、回青同时使用
  正德时期的青花钴料使用最为复杂,前期使用的是平等青,中期以石子青为主。石子青又名“无名子”,属于景德镇青花瓷使用的一种原料,产于瑞州(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明代中期民窑青花瓷器多用石子青描绘纹饰。《江西省大志》有“回青行,石子青废”记载,可知景德镇青花瓷器在使用回青之前使用过石子青。明正德朝官窑青花瓷曾一度用石子青,因含锰较多,烧成后青花色浓且发灰,是典型的正德型青花瓷特征。明嘉靖朝官窑在回青中按比例掺入石子青,呈色极佳。末期开始试用石子青加回青的釉料配方[4]。总体来讲,正德时期的瓷器青花发色以灰暗无光为主,少见结晶斑、铁锈斑和锡光现象,这说明该时期使用的钴料以国产料为主,青料的来源也不唯一,既有来自乐平的平等青,也有来自上高的石子青,还有产自新疆哈密的西域回青。   总之,从正德时期开始,国产料的使用种类和频率逐渐增多,进口料来源单一且发色与苏麻离青明显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德时期的青花瓷在钴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开创了明代青花工艺的新局面。
  6 幽静可爱的嘉、隆、万青花——二元钴料配方逐渐成熟
  嘉靖时期,回青被大量使用,使嘉靖时期的青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特征,学界一般使用幽静可爱、蓝中泛紫来形容这一时期的青花特征。
  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载:“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下曰佛头青。”从明正德朝晚期起,官窑青花改用回青。明万历《明会典》“吐鲁番”条记载“嘉靖三十三年进贡回回青三百—十斤八两”,证明嘉靖青花瓷使用回青料[5]。回青需要和石子青按比例掺和入使用,发色纯然一色,但与苏麻离青、平等青等钴料的色调有所不同。明隆庆、万历朝官窑青花继续使用回青。回青多则色散而不收,回青的配比和使用遵循着严格的计量学规则。同时,流行于成化时期的双钩填彩笔法到了嘉靖时期演变成了更为成熟的分水法,使用的笔也由小支笔变为了鸡头笔,这使嘉靖时期的青花瓷笔触规整,色彩均匀,别具一格。
  隆庆在位时间和嘉靖与万历皇帝相比不算长,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往往容易被忽略不提。但纵观明代中晚期,唯独隆庆时期的青花发色最为摄人心魄,原因在于這一时期钴料的提纯方法出现了质的飞跃,即由原来的水选法改为火煅法。加工过的钴料成分更加纯正,各种有机物和多余的氧化物杂质基本不见。这一时期,由于陶工选料的精练和技艺的娴熟,色调甚佳,回青的呈色纯正优良,蓝得愈发偏紫,可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6]。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隆庆青花成就最为显著,光彩夺目,珍稀难觅,更胜嘉靖、万历青花一筹。
  万历青花早期用料与嘉靖、隆庆相同,但是像隆庆时期那种浓艳深重的色调日趋少见。中期回青料断供,开始使用产自浙江的青料,蓝色灰暗,多有晕散。但是,浙料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分出不同的色阶,使青花绘画呈现出浓淡不同的层次感和立体效果。万历末期青花颜色更加浅淡,一直延伸至天启年间。这一时期陶瓷大量外销,商品手工业欣欣向荣,白银快速流入中国,青花瓷器驰誉海内外,其钴料的使用和绘画技法深深影响了日本、朝鲜半岛和欧洲各国。
  7 澄澈洁雅的明晚期“官古器”青花——浙料的优选和使用
  万历三十六年(1608)以后,御窑厂停烧,朝廷也没有下令再造官窑器的记载,此时官窑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大量流向民间。天启帝王年号器物非常少见,款识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器物。
  天启时期青花料和万历后期一致,也用的是浙料,发色和绘画技法既有万历时的淡描青花,亦有纯净艳丽的色调,体现出了明显的转变期特征。同时由于这一时期日本人对“古染付”“祥瑞瓷”的推崇和喜爱,使天启时期的青花瓷带有浓郁的“东洋和风”。
  崇祯时期景德镇民窑制瓷工艺达到顶峰,青花呈色青翠明艳,澄澈靓丽。与苏麻离青的浓艳相比,无其晕散效果,更没有“铁锈斑”之类的瑕疵;与明成化青花所用平等青淡雅相比较,无其淡而有其雅;与嘉靖所用回青料相比,显得更为轻快明朗。这种青翠的青花呈色被宋应星称之为“翠毛色”。康熙时期青花发色效果达到顶峰,是中国陶瓷史上最上乘的青花呈色。
  8 总结
  有明一代,青花瓷工艺技法日趋成熟,钴料的选择和淘洗以及提纯方法不断进步。青花瓷的鉴定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青料、花纹、瓷器的胎釉,其中青料的地位最为重要。它决定了青花纹饰的发色、画法、艺术效果,也影响了陶瓷胎、釉的平整程度。青料的种类还是区别官窑和民窑的依据之一。所以,探究明代不同历史时期青花钴料的发展与演变,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鉴定和欣赏瓷器,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瓷器相关生产工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参考文献
  [1]黄云鹏.元青花研究: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110.
  [2]韦国忠,木霁弘.古玩手册[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99.
  [3]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卷七[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3677.
  [4]华文图景收藏项目组.瓷器收藏实用解析[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87.
  [5]李国钧.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095.
  [6]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六辑)[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0:3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31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