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翻译美学视角下安徽旅游诗词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诗词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与旅游文化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其特殊性,汉诗英译一直是译界的难题之一。文章在翻译美学视角下,试从许渊冲教授“意美、音美和形美”理论出发,分析其“以诗译诗”特色,以期为汉诗英译提供启示。
   关键词:翻译美学;诗词;三美论
   中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旅游诗词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丰富充实了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很多的风景名胜因诗词的传颂而名扬天下。例如历代文人墨客都在安徽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极大地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但是由于诗词受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给翻译造成了极大的难度。
   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美学模式,旨在用审美理论描写翻译学的各项基本原理、操作原则和发展策略。翻译美学对诗词翻译具有指导作用。中国传统译论的显著特色就是与美的结缘。自清末起,有严复的“信、达、雅”论,梁启超的“圆满调和”论,胡适的“归化异化调节”论,傅雷的“神似重于形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和许渊冲的“三美论”等等。尤其是许渊冲教授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翻译美学理论,即“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其中,“意美应是首位,音美次之,形美更次之。”现就以许氏译文为例探索反映安徽山水名胜的诗词翻译。
   一、形美
   语言结构有“形式”、“形态”之分。一般来说,“形式”主要指外在的样式、形状或规律,“形态”兼指内在的素质、质地及其整体外象。前者一般清晰可见,如诗歌的格律;后者较抽象隐含,如文学艺术的风格气韵。
   汉语古诗词常见格律诗,不仅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也有一定规律。律诗格律严格,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联有定对。这就达到了形式和音韵上的“悦目悦耳”,给读者以丰富的视听感受。但是用英語来表现汉诗的形美,困难重重。许渊冲教授凭借自己多年的翻译实践,在诗词翻译中多采用抑扬格四音步八音节来翻译五言,抑扬格六音步十二音节翻译七言,巧妙的将汉诗的节奏移植到英诗中,取得较为良好的形美效果。
   【例一】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I, Li Bai, sit in a boat about to go
   忽闻岸上踏歌声。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verflow
   桃花潭水深千尺,How deep the Lake of Peach Blossoms may be
   不及汪伦送我情。It’s not so deep, O Wang Lun, as your love for me
   原诗为七言绝句,译文采用抑扬格六音步十二个音节来呈现,押aabb韵。对于另一首五言律诗《夜泊牛渚怀古》,译诗则使用抑扬格四音步八音节来组织文字,押韵格式为abab。形美效果一目了然。
   诗歌的形美还体现于诗词长短和对仗工整之美。许氏译文形式工整,韵律自然,尽可能地保留了原诗形式和结构上的特点。
   【例二】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What left me yesterday
   昨日之日不可留。Can be retained no more
   乱我心者,What troubles me today
   今日今日多烦忧。Is the times for which I feel sore
   … … …
   抽刀断水水更流,Cutting running water with sword, it will faster flow
   举杯消愁愁更愁。Drink wine to drown your sorrow, it will heavier grow
   人生在世不称意,If we despair of all human affairs
   明朝散发弄扁舟。Let us roam in a boat with loosened hair
   原诗起始两句对仗工整,“弃我去者”对“乱我心者”,“昨日”对“今日”,“不可留”对“多烦忧”。许氏译文颇费苦心地使用what引导的从句做主语,“What left me”对“What troubles me”,“yesterday”对“today”,“retained no more”对“feel sore”。不仅在句型结构上与原诗保持一致,保留了原诗的形态美,而且音韵整齐。
   另一句传颂千古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翻译得更是妙不可言,既形式工整,又忠实原诗。“faster flow”与“heavier grow”对仗工整,韵脚统一,而且元音的韵脚读起来琅琅上口,较为完美地烘托出原诗蕴含的人生哲理意境。
   二、音美
   古今中外的许多译家对诗歌是否可译一直存有争议,基本上分为“散文体”派和“韵文体”派。前者坚持以散文的形式译汉诗,注重情感、意境的传达,不苛求音韵的和谐,担心“因韵损意”;后者则坚持“无韵不成诗”,“以诗译诗”。徐渊冲教授用自己的“音美”原则和实践解决了韵体译诗产生的一些问题,并且成果斐然。
   【例三】李白《赠汪伦》(译文详见例一)
   许氏译文的音美通过音步、韵脚、节奏等呈现出来。原诗为七言绝句,译文采用抑扬格六音步十二个音节来呈现,押aabb韵。译文音步整齐,尾韵协调。/u/、/i:/均属元音型韵脚,元音型韵脚“开口饱满,富有乐感”,“唇齿张阖之间,凸显其表意的力度”,不仅将送别的情境与情意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而且音韵的相互衔接使译文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充分展示了音韵的表意寄情功能。除此之外,译文内韵的使用也别具匠心。内韵即同一诗行中两个相同元音的前后重复。如“boat,go”、“shore,your”、“deep,peach”和“so,O”中的音韵充满伤感、唏嘘之意,有效烘托出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深厚友情。内韵的使用缩短了两个押韵音节之间的距离,从而加快了诗歌的节奏,带来独特的音美效果。    许氏译文的音美不仅体现在音韵上,还体现在节奏、节律停顿等技巧的使用上。汉语四声调中平仄相间产生节奏,英语则是轻重音节相间产生节奏。译文采用顿行、标点造成节奏上的一唱三叹,读起来深沉浓厚,与离别时感情难以割舍的情感相吻合。此外,译文合理利用节律停顿,使之更具英诗格律特点。
   【例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  I moor near Cattle Hill at night
   青天无片云。When there’s no cloud to fleck the sky
   登舟望秋月,  On deck I gaze at the moon bright
   空忆谢将军。Thinking of General Xie with a sigh
   余亦能高咏,  I too can chant, to what avail
   斯人不可闻。None has like him a listening ear
   明朝挂帆席,  Tomorrow I shall hoist my sail
   枫叶落纷纷。 Amid fallen leaves I’ll leave here
   译诗使用抑扬格四音步八音节,押韵格式为abab,“night”对“bright”, “sky”对“sigh”, “avail”对“sail”,“ear”对“here”。不仅如此,译诗还独出机杼地押了头韵(“near, night”,“too,to”和“leaves,leave”)进一步增强了译诗的音韵效果。
   三、意美
   汉语诗词注重选词,如刘勰认为用词“忌同”,不要“重出”;钟嵘提出用词要注意声律;王昌龄更是注重“意高”、“格高”。 要想达到“意美”,必须将结构精致化。而结构的精致化始于选词择字,适境搭配,然后扩展至句、段、篇。汉语重视主谓搭配和动宾搭配中的动词,英语则重视名词及相关形容词和介词。
   【例五】李白《赠汪伦》(译文详见例一)
   “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句,许氏译文为“when suddenly on shore your farewell songs overflow”。 “overflow”一词意为“溢出、泛滥”,还可以指“(感情的)洋溢”。原诗描绘了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的情景。“overflow”一词形象的表现了歌声如潮水一般,层层叠叠,此起彼伏,不仅说明送别的人多,而且情深意切。正所谓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十分传神。
   【例六】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路上行人欲断魂。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借问酒家何处有,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牧童遥指杏花村。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mid apricot flowers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许氏译文为“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drizzle”意指蒙蒙细雨,可用作名词和动词。在英语中,“小雨”还可以用light, sprinkle, scatter等词来形容。相比较而言,Light过于简单平庸;scattered rain 指零零星星的降雨;sprinkle表示“撒”,也可以用来形容毛毛雨,drizzle无论从字形字义上均与“雨纷纷”意境契合,充分表现了作者当时的阴郁心境。
   【例七】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A hero can’t foretell victory or defeat
   包羞忍耻是男儿。 Why should a loser not stand again on his feet
   江東子弟多才俊,  There are so many talents on the Southern shore
   卷土重来未可知。Who dare say, once defeated, he can’t win the war
   此诗为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下的咏史诗。意思大致为如果项羽能面对“胜败乃兵家常事”的现实,“包羞忍耻”,重返江东网罗才俊,再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原诗四句皆为陈述句,许氏译文别具匠心地将第二、四句改译为反问句。押韵格式为aabb。因为胜败是难以预测的,所以对“hero”来说,失败了为什么不再次“stand on his feet”呢,否则就真的成为“loser”。“卷土重来未可知”是整首诗的诗眼。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景,想必是颇有气势的,但是在英文中仅靠陈述的语气来表达,显然不如反问的语气强烈。译文不仅在形式上呈现出对称美,而且两个反问的句式语气强烈,丰富了原诗的情感表达,将气氛和意境推至高潮,在惋惜、批判之余,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十分具有积极意义。
   由于中英语言与文化上的差异,在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中想达到“意美、音美、形美”三美的和谐统一是很难的。在翻译美学的指导下,确保信息准确传达的基础上尽量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根据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进行适当的加工,将更贴近外国游客的感知,进而取得更加有效的外宣成效,从而促进安徽旅游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教程[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2]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1987(2):70-77.
   [3]吕汝茵.从许渊冲的翻译理论看汉诗英译中“音美”特征的传达[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7):24.
   作者简介:
   吴峰(1981-),男,安徽长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基金项目: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美学视角下安徽旅游外宣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18-B-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2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