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的高校摄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视角,通过审视高校摄影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的关系和契合程度,分析高校摄影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改革策略。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开展个性化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意人才,从而提升高校摄影人才就业竞争力,推动摄影学科和摄影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高校 摄影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1—0009—0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读图时代”的来临,摄影在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不仅凭借其出色的影像生产能力逐渐形成了商业摄影、新闻传媒、图片收藏交易、器材生产销售、教育培训等多领域的产业布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作为一种现代视觉形式,不断扩展、渗透到了影视、广告、设计和出版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门类。我国摄影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國民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基本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但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摄影文化产业大而不强,市场失范失序,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在世界摄影界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够,与我国经济大国地位完全不相匹配,与文化强国目标要求还有巨大差距。当前我国文化创业产业发展存在着专业人才不足、产业体系不健全、流通环节不畅通等诸多短板,其中人才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的匮乏尤为明显。改革和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让高质量的创意人才喷涌而出,成为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如何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摄影人才培养的关系
  当前,摄影的商品属性和商业价值日益凸显,摄影产业化已经成为摄影发展的显著特征,摄影人才培养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也愈发紧密。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健康需要摄影人才的支撑。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文化开发和生产活动,高度依赖具备文化艺术创造创新能力的人才。摄影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整体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如今的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呈现出“读图时代”特征,图片替代文字成为最受欢迎的传播语言,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态势。“大众摄影”“全民摄影”背景下,摄影作为使用最广泛的图片生产和承载形式,应用于几乎所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门类,隐含在众多文化生产活动中。文化创意产业对摄影人才的需求和倚重愈发明显。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摄影人才的创业就业提供了市场需求。近些年,国内经济“新常态”和新媒体变革对摄影人才就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产业格局和就业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报纸媒体等传统就业渠道用人需求急剧萎缩,甚至出现裁员减员情况,而迅速发展的新兴文化创意行业出现了较大的摄影人才缺口,成为摄影人才创业就业的新渠道。在此背景下,不管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从优化摄影专业学生就业形势角度考虑,高校都应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着眼,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探索一条符合文化创意产业需求的摄影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图片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和文化承载形式。作为图片生产的重要供给来源,摄影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这对高校摄影学科发展和人才创业就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但与经济社会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相比,高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发展和创新步伐缓慢,落后于行业和市场发展变化。高校摄影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需求产生结构性矛盾,摄影专业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与岗位要求存在结构性偏差,造成了一边是高校摄影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题,一边是相关产业人才困境的行业迷局。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来看,高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偏离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多行业、跨领域的产业形态,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开发过程中,各种行业、学科和专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表现出明显的跨界融合特征。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跨界人才。对摄影行业而言,就需要以摄影专业为核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摄影技术,也要具备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复合知识结构,具备创新创意思维,能够从事创造性工作。而当前很多高校摄影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设定为专门专业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上割裂明显,单纯强调摄影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学生视野狭隘,技能单一,思维片面,创意创新能力不足,与行业市场人才要求存在定位偏离。
  2.课程设置不科学
  我国高校摄影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摄影行业实际运行情况脱节,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在摄影专业课程上贪大求全,各种摄影门类的课程开设全面。而在摄影行业中,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摄影门类逐渐细化、分化。如人像摄影中,纪实人像、艺术人像和商业人像在艺术追求、表现技法和评判标准上大相径庭;商品摄影、图片编辑、视觉设计、收藏策展等细分行业形成了独特的流程、规则和要求,不同门类之间可以说是“隔行如隔山”。很多摄影专业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根据课程设计涉及各种门类题材的学习,学生“贪多嚼不烂”,结果“样样都懂,样样稀松”,难以形成自身的核心优势。二是跨学科课程设置太少,导致学生知识面窄,文艺知识储备不足,产业经济意识不强,传播能力、营销能力和跨界创意开发能力太弱,难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对复合型创意人才的要求。
  3.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当前,摄影文化产业发展进入调整转型阶段,在与其他媒介和行业的融合中迅猛发展。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显示出极强的融合能力,与绘画、电影、设计等艺术门类逐渐融合,打破了门类“边界”,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元,VR、延时、短视频、印刷、装置等手法广泛使用;作为一项产业,摄影在社会经济中与服装、影视、旅游等产业更是唇齿相依,难以分割。而我国高校摄影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滞后,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知识陈旧、技能单一、理念落后等问题,不了解摄影市场发展情况,缺乏产业融合的大局眼光,对新技术、新业态缺乏了解,只能对照着传统教材“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出校门就已落伍于行业发展,难以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   4.行业市场实践脱节
  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摄影文化产业对人才的动手能力更为看重。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不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摄影教育难以进行产学研的结合,与行业应用严重脱节。这些高校的学生隔离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不能与优秀摄影机构和文化创意公司对接,不知晓行业发展前沿动态,不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学习内容局限为书本知识和作业拍摄,与行业工作实际相去甚远。比如,没有在服装摄影等机构实习过的学生一般难以接触中画幅相机,没有与图片库对接过的学生不了解市场对图片的需求情况,没有在影楼兼职过的学生不知道市场流行风格和常用插件滤镜。与其他行业相比,摄影文化产业对人才的评判更看重作品,而不是学历。由于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欠缺,一些高校摄影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甚至不如影楼、工作室学徒和社会培训机构的短期学员更占优势。
  三、高校摄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的来看,我国高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实践实习方面与市场对创意人才的需求有着结构性的矛盾。要实现摄影学科与时俱进发展,推动摄影艺术创新,提升摄影人才就业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设置,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根据摄影文化产业实际需求,高校应转变学历学位教育思维定势,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产业界限融合化和摄影行业多元化的需求。應从课程体系设置入手,在学校或院系内部打破专业壁垒,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学科交叉。在明确摄影专业课程核心地位基础上,将文学、历史、美学、设计、影视、音乐、管理等学科资源以基础课、公共课形式对学生开放,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产业课程体系,实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比如,文学课程可以提高文案写作水平,设计课程可以提高审美和后期排版能力,影视课程可以提高短视频剪辑制作能力,管理课程可以提高管理和经营意识……通过课程体系的丰富、扩容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跨界创新能力。
  2.实行个性化教育,培养自主创新意识
  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产业内容包罗万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就业形态层出不穷,学生的天赋、兴趣和特长也都因人而异,因此高校摄影专业不可能制定出对所有学生都行之有效的培养计划,实行个性化培养,针对每位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才是摄影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学科优势,结合市场用人需求,对专业、班级进一步细分,成立不同方向的教学工作室,如商业人像、电商摄影、传媒摄影、建筑摄影工作室等,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工作室,除公共课、基础课之外的教学和实践以工作室为单位开展。工作室的教学以启发、点拨和指导为主,鼓励学生自主研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3.探索专兼结合,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一是要探索师资来源的专兼结合。将摄影专业领军人才、摄影文化机构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动画、游戏、影视等不同领域的专家行家以外聘、特聘教师的身份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指导学生的摄影学习特别是实践锻炼,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提供到相关机构和企业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市场适应能力,并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渠道。二是要加大高校专职教师进修培训力度,鼓励教师进行学历学位进修、出国访学,更新摄影专业理念,提升艺术理论水平;鼓励教师到摄影及相关行业的企业机构交流锻炼,熟悉行业标准、流程和需求,补齐市场实战经验不足的短板。
  4.拓展校企合作,实现实践实战化
  高校是摄影人才培训的摇篮,文化企业和相关机构才是摄影人才发挥才能的最终归宿。高校应主动与相关企业对接,拓展校企在教学和实践方面的合作。在为学生疏通进企业实习实践通道的同时,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和项目承接,通过学生“输出去”和项目“引进来”丰富学生实践形式,使教学实践更贴合实战。比如,学校或学院可以承接摄影公司的部分拍摄业务,利用高校影棚、器材和设备资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拍摄出符合企业和客户要求的作品。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实习单位或者校内进行与市场别无二致的创作,尽早接触文化创意产业现实状况,毕业后才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实现角色转换。
  四、结语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发展成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和支柱产业,在政策支持和倾斜下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这一变化趋势必将对摄影行业发展和人才作用发挥产生深远影响。高校摄影教育不可能脱离经济社会而独立发展,必须根据文化创意产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开展个性化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创意人才,提升高校摄影人才就业竞争力,推动摄影学科和摄影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冲,马兰蕊.当代摄影文化的产业价值、格局与挑战[J].中外企业文化,2018(4):78-80.
  [2]郭强.比较与启示:从英国创意阶层的崛起看我国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7):16-21.
  [3]刘沫沫.文化创意产业的跨界融合特征与启示[J].中外企业家,2014(7):11-13.
  [4]张昱婷.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7(2):15-16.
  [5]孙静松.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2):66-69.
  [6]朱雯.关于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美术大观,2018(10):138-139.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773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