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应用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当代中国各方面实力的增强,“汉语热”也逐渐升温,国内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持续上涨,对外汉语教学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文化因素已经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其中民俗文化又是侧重当代的、活生生的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辅以民俗文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就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民俗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224-0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还是一种文化教学。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语言和文化的侧重方面经历过重语言、轻文化,重文化、轻语言和二者并重的三个阶段,但现已达成共识: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结合相关文化教学。因为如果要想习得一门语言,只学习语言必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语言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即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也泛指由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习惯。它不同于传统文化,是最贴近人民生活的,触手可得,又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它对汉语教学意义深远,下文就以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探讨。
一、民俗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1.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中各语言要素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要素教学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教学。民俗文化教学与各语言要素教学息息相关。作为汉语的载体,汉字本身就凝聚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的书写和构成都蕴含着民俗文化。比如“突然”中的“突”,教師可以在汉字教学时讲解“突”指的是狗在狗窝里突然蹿了出来,给人的这种感觉叫作“突”。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还会减轻学生畏难情绪,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习得汉字。再如语音教学。如果一个学习者不理解汉语中很多词语有谐音的忌讳,如“送终”和“送钟”,假如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教“送钟”的隐含义,留学生在送礼物时就可能触及禁忌。其实语法教学是最能反映民俗文化贴近生活方面的。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教材中给出的例句的语序是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产生变化,它不是错误的,但是却是不符合语法规律的。比如:“吃饭了吗你?”它们在语法学中是错误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是地道的。汉语中汉字的构成、词汇的组成、语音的表达和语法的应用都离不开背后的民俗文化,因此,民俗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各语言要素教学。
2.提高汉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水平
民俗文化是隐含在语言的结构和表达系统之中的,本族人习焉不察,外族人无法知晓,因此,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如果忽略民俗文化因素,只进行单纯的语言学习,那么就会造成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汉语这门语言,也很难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为避免学习者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出现交际障碍甚至文化冲突,就要进行民俗文化的教学。作为教师,面对初来中国的留学生,就要侧重一些简单的,容易引起误会的点进行讲解。比如中国人打招呼时常说“吃饭了没呢?”“去哪儿啊?”等这些在外国人看来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此时教师就要讲清楚中国人问这些话的目的并不是要打探对方的隐私,而是一种问候方式,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也不需要明确的回答。这对我们来说司空见惯,但对刚学汉语的外国人来说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进而在交际中出现问题。外国学生来到中国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因此要提高跨文化交际水平,就要进行民俗文化教学。
3.提升汉语学习者学习兴趣
语言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在这期间不免有重复和死记硬背的部分,能使学习者坚持学习的动力可能是对汉语的兴趣或是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不管学习汉语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只有具有对某一事物持久的兴趣,才能进行持久的学习。而将民俗文化融入教学之中可以提升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学习者更喜欢学习汉语。中国民俗文化种类繁多,我们进行民俗文化教学不妨从地域风俗文化入手,通过这种身边的民俗文化,感受文化,进而消除畏难情绪。
二、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学
1.合理的课程设置
在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听力、口语和精读、泛读为必修课,文化类课程一般为选修课。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不同的学校会视情况开设不同的中国文化课。以辽宁大学为例,文化类课程有中国概况等。虽然文化类课程同样是必修课,但仍是以技能课为主要考核对象,课程出勤率和效果都不如技能课。究其原因,留学生出勤率低往往是不感兴趣,而不感兴趣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留学生认为文化课难且不实用。因此,笔者建议文化类课程应从小方面入手,从当地民俗文化讲起,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慢慢过渡到中国文化。这就需要合理设置课程,也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2.提升对外汉语教师文化素养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具备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力。不是只有书法、剪纸等这些有形的才是文化,文化更是价值观念、民俗心理这些无形的东西。因此,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要具备对中国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感知力。其次,要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阐释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导入民俗文化因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学生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好的文化内容,学生自然愿意接受,参与热情就高,教学效果就好。总之,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了解民俗文化为任务,以提高交际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开始去体验、去感知,丰富自身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3.现代教学技术及手段
无论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是在其他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都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学技术带来的直观感受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民俗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向学习者推送优秀的、有趣的民俗文化,使学生课上、课下都能沉浸在民俗文化中,并进行民俗文化的学习。这种随时随地汲取民俗文化知识的方式,不仅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也方便了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结语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而民俗文化是文化这一大范畴中最生活化的、最具交际性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进行民俗文化教学至关重要。不论是语言要素学习方面,还是跨文化交际方面,对外汉语教师都应该意识到民俗文化是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用这样的态度来发展对外汉语教学,才能既发展民俗文化,又提高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减少因民俗文化的缺失引起的交际失误,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全.对外汉语中高级口语教材民俗文化渗透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学院,2013.
[2]黄琪.对外汉语中民俗文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夏素芬.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语言学习刍议[J].沈阳大学学报,2013(4).
[4]柯玲.对外汉语教学的民俗文化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4(4):5-11.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32.
[6]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于智.论民俗文化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J].才智,2019.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6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