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戏曲文化内涵之解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河北民间戏曲是燕赵音乐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燕赵音乐的集大成者,彰显了河北民间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北民间戏曲发展至今,离不开河北地方文化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自身鲜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解读河北民间戏曲文化之内涵,以期对推动河北戏曲文化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河北;民间戏曲;起源;发展;文化内涵
一、河北民间戏曲的文化旅程
戏曲的产生与民众的生活和情感息息相关。在原始社会时期,劳动人民的娱乐活动非常匮乏,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劳作之余用肢体语言的表达形成了最初的歌舞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始歌舞不断被改编、创新,融入新的文化内涵,形成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作用也不断被丰富,从最初的祭祀、祈祷逐渐发展延伸到娱乐休闲。发展到宋朝时期,“杂剧”兴起,其用说唱演绎故事的表演形式广受民间百姓的喜爱,成为当时社会休闲文化的代表。后来,在“杂剧”基础上,民间艺人结合本地的人文特征,不断进行改编和创作,形成了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即为今天戏曲的最初形态。例如,宋元时期的“南戏”、元代的“杂剧”、明清时期的“传奇”和清代的“花部”,都是这段时期最主要的四种戏曲类型。
河北位于华北平原,京津冀交界之地,地理位置重要,文化交流频繁,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燕赵大地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形式。这些民间戏曲形式,将本地戏曲文化与外来戏曲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并且在文化交流和艺术嬗变的过程中,长期受本地文化的熏陶、浸润和影响,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在河北大地生根发芽大放异彩。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河北民间戏曲约有三十多种,较知名的戏曲种类有:河北梆子、评剧、乱弹、丝弦戏、哈哈腔等,不仅在燕赵大地这片沃土成长,也在我国的剧种体系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通过对这些戏曲艺术分析,我们发现河北民间戏曲艺术长期接受燕赵文化的浸润和洗礼,在不断的文化碰撞中已与当地人文产生了深度的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富有内涵的风格特征,成为河北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璀璨瑰宝。
二、河北民间戏曲文化内涵解析
1.外来剧种与燕赵文化的交流碰撞
河北民间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是深受南方戏曲文化,尤其是昆曲艺术的深远影响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发源于苏杭一带,其唱词典雅,风格细腻婉转,深受老百姓喜爱。后来,昆曲随着音乐文化的传播逐渐的流传到河北地区,逐渐与当地文化进行了融合和影响,经过长期的艺术演变,形成了北昆和高腔。表演风格也进行了变化,也逐渐趋向于当地文化特色和欣赏需求,在唱词方面更加追求直白有力,在表演方面更加体现了粗犷豪爽的格调,与燕赵文化的深厚底蕴相辉映,独具特点,也吸引了一大批戏曲爱好者的追捧。河北民间戏曲的文化形成,除了受到昆曲的影响之外,还深受其他地区戏曲剧种的影响。这也决定了部分河北民间戏曲是由其他外来剧种结合当地文化演变而成型的。
比如,陕西地区的秦腔、山西地区的梆子戏等,逐步的流传到河北,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改良逐渐的与本地戏曲形式相结合,形成了现今在河北地域中流传最为广泛,影响力最深远的代表性戏曲河北梆子。不仅河北梆子融入了外来戏曲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保定老调、四股弦等民间戏曲也进行了广泛的文化渗透,周边山西、山东、河南、北京、天津的民间戏曲都逐步与河北民间戏曲文化进行了互动和交流,产生了新的艺术形式。梆子腔、二夹弦、乱弹、京剧等各种戏曲元素,在河北民间戏曲的形成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河北戏曲的诞生和发展,不仅凝聚了当地文化的精髓,还融合吸收了外来文化与艺术的优良之处,所以河北民间音乐形式是外来文化与燕赵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晶。
2.传统艺术与时代发展的文化融合
民间戏曲是河北音乐文化的结晶,在经典剧目的创作中凝聚了数代民间艺人的智慧。不同种类民间戏曲的剧目创作中,不仅展示了不同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下的人文特征,还能映射出当时百姓的生活现状和内心情感,使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延续的力量。河北民间戏曲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在不断的创作和创新中,诞生了众多经典流世的优秀剧目。这些经典的戏曲剧目,有的是随着历史发展传承至今的传统剧目,也有的是在时代背景下结合新时期创作的现代剧目。所以,河北民间戏曲也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下的独特风采。以评剧为例,传统剧目《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桃花庵》等都代表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描写了封建社会女子的生活现状和勇于抗争的精神,而现代剧目《小二黑结婚》则以新社会中新青年勇于追求爱情的故事为背景,反映了新社会女子当家做主和勇于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可见,河北民间戏曲文化是在时代进步中不断发展前行的,并且在剧目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3.民间音乐文化传统与创新的延续
河北是一片蕴含着丰富情感的土地,燕赵儿女慷慨激昂,艺术底蕴深厚。在民间戏曲界,诞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师和名家,彰显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前文已经介绍了一个情况,那就是河北民间戏曲与昆曲存在的紧密联系,昆曲从南方悲伤流传到河北地区之后,地方艺人对昆曲元素进行了吸收,形成了北昆和高腔两种剧种。当时河北地区的安新和高阳两县民间戏曲艺人众多,民间戏曲活动也频繁的开展。因此,当时的唱腔又被称为“高阳昆腔”和“高阳高腔”。清末年间,河北民间戏曲艺人王益友、陶显庭、郝振基、侯益隆等带领戏曲班子荣庆班在京演出,以醇厚的嗓音、熟稔稳健的唱功、独特的北方语言,形成的独特的戏曲风格,一度引起观众的热烈反响。后来,北昆、高腔衍生出数种民间戏曲形式,各剧种更是百花争艳、名角辈出。河北梆子有侯俊山、魏连升、韩俊卿、刘香玉等大师,评剧有倪俊生、白玉霜、韩少云等前辈,他们自成一派,唱功深厚、作品经典,功名显赫,为河北民间戏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极为生动地展现了传统戏曲界戏曲大家的匠人精神。
近现代以来,受社会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河北民间戏曲发展在机遇面前也面临很大的挑战,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很多杰出的戏曲专业人才加入河北民间戏曲发展的大军之中。诞生了许多专业能力突出、表演功夫深厚的戏曲名家,他们在前辈艺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剧目、唱腔、表演的改革和创新,也为河北民间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今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河北戏曲名家联袂创作了《我和我的祖国》地方戏联唱,彭蕙蘅、罗慧琴、郭鹏、蒋丽琴等河北民间戏曲艺术家都参与献唱。该作品以地方戏与流行歌曲融合创作的创新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播放和流通,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反响。显然,河北民间戏曲文化在表演形式、宣传形式都进行创新的基础上,一展河北民间戏曲的文化魅力,也表达了河北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福之情。
综上所述,博大精深的河北民间戏曲,展现了燕赵文化深厚的底蕴,以及从过去到现在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河北民间戏曲扎根于本地文化根基,也离不来外来戏曲文化的深刻影响,作为多元音乐文化的集成者,河北民间戏曲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现代文化的养分。在几百年的文化发展和传承中,不断融合、创新、发展的河北民间戏曲,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更加与时俱进,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相信河北民间戏曲文化在后续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中,能够彰显出更加迷人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魅力。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郑伟红,于禄娟.乡土戏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以河北保定地区为例[J].戏剧文学,2014(02.
[2]李艳辉.浅谈戏曲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J].戏剧之家,2019(30).
[3]李金霞. 保定市群众性戏曲活动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大學,2010.
[4]任思.地方戏曲生存发展之文化生态论析——以河北地方戏石家庄丝弦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5(03).
本文系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民间戏曲文化内涵挖掘及宣传策略研究》(2019031303001)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65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