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间戏曲进中学音乐课堂的易与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我国的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对于音乐教学越来越重视,传统音乐教学的尴尬局面得到了显著改善。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民间戏曲,分析民间戏曲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讨民间戏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易与难,并总结出具体的教学方式和对策。
  【关键词】民间戏曲;中学课堂;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而戏曲正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华。2017年,我国颁布了《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各个中小学陆续推行了戏曲進校园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戏曲内容,不仅可以传承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音乐核心素养,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民间戏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易”与“难”
  (一)“易”
  在当前网络、自媒体、电视的宣导和推广普及下,民间戏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现行的中学音乐教材中提高了中国戏曲入选的比例,收录了带有京剧元素的京韵歌曲《唱脸谱》《我是中国人》、京剧经典剧目《儿行千里母担忧》、苏州评弹《江南好》和东北二人转曲目等。这些民间戏曲作品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戏曲音乐的相关知识,增加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使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二)“难”
  一直以来,民族民间地方音乐的传承,主要是以社会文艺团体、专业民间音乐机构和民间音乐社团为主要载体,以口传心授为主要形式。这种传承模式使地方民间音乐的传播受到各方面的限制,面临着衰退与消亡的危机。在多元文化艺术的冲击下,传统戏曲正面临着被新型的艺术形态所取代的危机,随着老年戏迷人数的减少,青少年一代对一些传统民间艺术近乎陌生。纵观学生的现有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喜欢听流行音乐、观看网络媒体的选秀活动及社交平台的小视频,而对民间戏曲并不太感兴趣。所以,要确保民间戏曲顺利进入音乐课堂,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相关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戏曲,体验戏曲,从而真正爱上民间戏曲,有主动去探索、吟唱、参与表演的意愿,营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民间戏曲进中学音乐课堂的对策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兴趣
  戏曲集表演、美术、舞台、灯光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在刚刚开展戏曲教学时,学生普遍存在或多或少的畏难心理,究其根本原因,是对戏曲不够了解。因此,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要多引入地方戏曲,让学生了解戏曲中的故事、人物、背景,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以闽南高甲戏的教学为例,高甲戏是福建一带流传广泛的地方戏剧,融合了宋江戏、四平戏、竹马戏等表演艺术,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和曲牌,多以历史小说名著为主。在表演艺术和音乐唱腔上,高甲戏做到了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并在融会贯通之下形成了独有风格。
  在音乐课堂上,笔者引入了高甲戏的经典剧目《说岳》。在导入环节,老师给学生观看一段与《说岳》相关的短片,让学生思考短片里讲述的是哪个历史人物?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学生讨论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了《说岳》剧目,让学生谈谈对岳飞的了解及经典的历史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立马被激发。紧接着,老师用本地方言范唱剧目,学生的故乡情怀及方言本身自带的亲切感,使学生愿意配合老师积极开展活动,会随着老师一起学习思考。再慢慢由老师的示范转为学生的独立演唱,师生互动表演,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用什么方式、什么情绪来演绎这个片段。讨论后让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根据表演的情况评选出本场最佳演员。本堂课运用欣赏法、讲述法、讨论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比起单一的授课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元,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课本中有一首融合京剧元素的京韵歌曲《唱脸谱》,歌曲讲述了中国的脸谱艺术,脸谱体现出人物的性格、气质和品格,脸谱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白色代表奸诈阴险、黑色代表忠厚耿直、红色代表赤胆忠心。高甲戏吸取了京剧的元素,在脸谱的运用上是相通的。课堂上先教唱《唱脸谱》,学习和了解中国的脸谱知识,继而过渡到高甲戏,通过脸谱艺术找到两种戏曲间的共同点,再运用脸谱知识讲述高甲戏中剧目的角色刻画,通过对比、探究、体验等方法激发学生对高甲戏的兴趣,从学生熟悉的剧目入手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甲戏以其热闹的舞台表演给学生留出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在课后,鼓励他们通过网络查询与高甲戏相关的表演内容,自己研究体验,深化对高甲戏的理解。
  (二)帮助学生对剧目产生深层次理解
  “戏无情不感人,戏无理不服人。”民间戏曲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任何剧目都有完整剧情,有的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的源于神话传说,有的则源于真实历史事件,如果学生对剧情不够了解,那么在学习时,也会不知所云。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剧目,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挖掘剧情。
  在高甲戏《孟姜女》的教学中,笔者带着学生一起重温孟姜女的故事,分析戏中孟姜女的个性语言,帮助他们把握戏曲情绪和结构。作为传统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孟姜女的传说流传已久——她的丈夫被魏王征招修筑长城,由于过度饥饿,劳累而死。孟姜女到长城上寻他,一路上吃了很多苦,到了目的地却听到丈夫已死的消息,她痛心地哭了起来,哭了许久,突然地动山摇,长城在瞬间崩塌,露出了无数白骨。找到自己丈夫的白骨后,孟姜女抱着它又伤心地痛哭起来,最后纵身跳入大海。经过了情节的介绍和铺垫,学生对剧目人物有了深层了解,学生们也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剧目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
  民间戏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还要加强课外活动的配合,我们可以联系专业的戏曲演出团队进校园做教学、做表演,实地观摩学习是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邀请厦门本地的高甲戏团、歌仔戏团、南音社团等,通过专业演员的表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进一步了解戏曲的特点。同时,还可以组织戏曲兴趣小组,聘请专业团队的老师来授课,学生在戏曲兴趣小组的排练、表演、合唱过程中,可以充分领略到民间戏曲的魅力,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此外,还可以推行民间戏曲竞赛,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民间戏曲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旧曲新词的方式创编出新的民间戏曲,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兴趣小组比赛活动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沟通意识和合作能力,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间戏曲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三、结语
  中华戏曲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影响力,让民间戏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能够让学生在丰富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对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产生自豪感和优越感,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同时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继而提升综合素养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郑喜燕.莆仙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J].黑河教育,2014(12).
  [2]潘哲军.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初探[J].北方音乐,2014(2).
  [3]张海坤.关于提高中学音乐教学层次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00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