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摩崖造像源流述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吕技 刘飞
摘 要:以田野考古调查为基础,对贵州地区古代摩崖石刻造像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运用图像学的方法,对摩崖造像题材内容、造型风格、雕刻技艺进行深入细读与分析,通过对贵州摩崖造像进行梳理,根据摩崖造像主要分布于黔北且造像风格与巴蜀石窟造像样式的相似性,文章认为贵州摩崖造像主要来源于巴蜀地区。
关键词:摩崖造像;题材;风格
贵州地处西南,古代摩崖造像数量有限,较为大型的遗存主要有习水望仙台石窟、两会水石窟、葫市摩崖等。虽然较之于中原及北方地区的石窟造像群规模甚小,但是石窟造像的面貌和浓郁的地域特点,为了解贵州在摩崖造像技艺以及宗教信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料。本文以实地调查所获材料为依据,借助中国古代摩崖造像的图像志,在前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贵州最具代表性的习水望仙台石窟和两会水石窟的造像进行宏观分析和微观比较,将其置入中国古代石刻造像的历史中进行考察,尝试对其风格溯源作一探讨,以飨读者。
1 贵州摩崖造像分布情况
贵州摩崖造像最早源于贵州省文物部门的调查与整理而进入公众视野。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贵州摩崖造像主要以民间造像为主,分布零散,其中尤以习水望仙台石窟和两会水石窟规模最大且最具有典型性。贵州摩崖造像与中原北方地区具有深厚历史的造像不同,多为明清时期所凿刻,虽然风格迥异,但是通过造像的细节,摩崖造像的艺术风格仍有线索可寻。
1.1 习水望仙台石窟
习水望仙台石窟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境内三岔河乡。望仙台石窟分为东、西两窟,两个洞窟均有雕凿摩崖石刻造像。其中东窟主要为佛像,凿刻有佛像三尊;西窟为袁锦道及其家属和侍从等群像。袁锦道出生于清乾隆四年(1739),卒于嘉庆丙子年(1816),是贵州著名的实业家。根据袁锦道的生平大抵可知习水望仙台石窟为清乾隆之后所建,从造像规模来看,望仙台石窟当属贵州境内最大的一处。
1.2 两会水石窟
两会水石窟位于赤水河支流风溪河上游“老虎咀”的山岩上,从题材内容上看主要为佛教造像,现存造像9尊分布于洞窟的主壁上,依次刻有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达摩等造像。两会水石窟造像雕刻技艺精湛,可视为贵州摩崖造像上乘之作。
1.3 石鹅咀摩崖造像
石鹅咀摩崖造像位于赤水市旺隆镇一座崖壁上,主要有人物立像、龙头、鳞鳍与海浪,该处造像为民间雕凿,具体年代不详。究其意涵,据学者考证,当是地方民俗与宗教思想相结合的产物[1]。
1.4 葫市摩崖造像
葫市摩崖造像位于赤水市葫市镇滩右岸石壁上,具体凿刻年代不详。摩崖造像在崖壁自上而下分为三排,共计12个龛,13尊造像。葫市摩崖造像题材既有佛、菩萨、力士等佛教造像,也有吕洞宾为代表的道教神祇,还有关公为题材的民间神祇,造像题材之丰富,为了解葫市民间信仰提供了重要材料[2]。
1.5 其他
贵州还有一些民间造像也颇值得关注,正安县龙塘沟摩崖彩绘造像在险峻的崖壁上刻有100余尊,可辨识的造像有40余尊。虽然不少造像已残损,但是透过剩余形象中的莲台及保存完好的几尊佛像,可以断定龙塘沟摩崖与佛教存在某种关系。除佛教造像之外,还有唐僧、猪八戒、哪吒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且造像均施有色彩,十分生动。
2 贵州摩崖造像特征分析
据前文分析,贵州摩崖造像题材主要以佛教、道教、民间神祇为主,年代以明清时期居多。贵州摩崖窟龛开凿规模与数量相较于中国北方地区庞大的石窟群虽不可同日而语,但从风格面貌上看,贵州摩崖造像呈现出以下特点。
2.1 形象塑造简洁
贵州摩崖造像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常以简洁为主要表现手法,不追求繁缛的装饰,以至于部分人物的精神面貌缺乏一种神圣的庄严感。例如,两会水石窟造像中的文殊菩萨造像,无论宝冠还是衣着,都给人一种朴素无华之感,甚至在人物表情上,面部圆润,五官刻画简单,少了几分庄严的神情反而世俗之气浓郁。这一特点正反映了贵州古代历史上鲜少有凿窟造像的传统,因而工匠在塑造佛教神祇以及其他人物形象上以最具简洁的手法进行概括。
2.2 雕刻手法多样
在雕凿技艺上,贵州摩崖造像呈现出古拙的质感,往往以崖壁的自然之肌理进行雕凿,既有高浮雕式的大体量造像,也有浅浮雕式的細节装饰。如望仙台石窟无论佛像还是世俗人像,以高浮雕雕凿,使形象庄重突显威严之势。再如两会水主壁佛与菩萨像,在衣着的雕刻上以浅浮雕表现凸起转折的服饰质感,为整个人物形象的性格增添了几分活力。
2.3 平民情趣
贵州摩崖造像的平民情趣主要体现在包容性上,从为数不多的几处摩崖来看,赞助者对造像给予了朴素的理解,工匠在造像组合上并未遵循经典造像题材的传统进行凿刻。例如,两会水石窟将达摩与地藏合龛,虽然在中国古代佛教图像志上少有二者合龛的实例,但是工匠根据赞助者的需求进行雕刻,可见信众对佛教的认识程度。
3 贵州摩崖造像源流
贵州山峦众多,为摩崖造像的凿刻创造了条件,即使数量不多,但造像的基本面貌为探索贵州地域内摩崖石刻造像的渊源提供了线索。那么,摩崖石刻造像的风格来源是什么呢?根据前文所述,从地理分布上看,贵州境内古代摩崖造像主要分布在习水、赤水、正安地区,其中习水、赤水、正安均隶属于黔北的遵义。值得注意的是,遵义与蜀地相邻,清雍正以前属四川管辖,清郑珍在《遵义府志》一书中曾提道:“考遵义初隶古梁,继附鄨国,后属巴蜀。我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割入黔疆,北藩始壮。”[3]在中国古代造像史上,蜀地之造像艺术史颇为悠久,成都万佛寺南朝造像以题材丰富、形象生动以及高超的技艺成为蜀地富庶的见证。唐宋时,广元、绵阳、巴中等地区的造像艺术续写繁华,尤其是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避难,四川作为当时的一方净土,僧人和工匠大量涌入,蜀地随之成为佛教造像的中心,直接促进了造像水准的提高。遵义作为黔蜀之交,鉴于雍正五年以前属巴蜀的史实,赤水、习水地区的摩崖造像风格应是主要受到了巴蜀地区造像技艺的影响[4]。例如,两会水石窟主壁最上层刻于圆形龛内的两尊坐佛像,在大足石窟南宋造像中颇为常见。地域上的便利,为造像风格样式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事实上,黔北与巴蜀地区在佛教文化上的交往历史上颇为密切,据学者考证,唐代贵州佛寺的兴建大多集中于与四川和南诏相邻的黔北地区[5]。黔北隶属巴蜀的史实加上借助地缘优势在造像技艺上获得发展也在情理之中。明清时期是贵州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陈垣先生曾提到:“明季中原沦陷,滇黔犹保冠带之俗,避地者乐于去邻居岐,故佛教益形热闹。”[6]高僧入黔促进了佛教在贵州的传播,习水望仙台摩崖造像即是民众信仰佛教的最好实例。遗憾的是,贵州佛教虽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但是凿窟造像并没有形成一股风气席卷整个黔地所辖区域,故而今天能够见到的造像遗迹数量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应是与贵州地理气候的影响有关,贵州全域山体陡峭,气候湿润,明清以后佛教纵使在贵州得到较大发展,但是面临整个时代开窟造像已经处于沉寂的趋势,所以也难以在贵州进行大范围的造像活动。总之,位于黔北的赤水、习水、正安等地紧邻蜀地,无论是地理因素还是人文历史,巴蜀造像风格无疑成为黔北造像的主要来源。
4 结论
作为贵州古代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内容,摩崖造像为了解贵州古代民俗、宗教信仰、社会经济提供了珍贵的物质材料。通过对贵州古代摩崖造像的梳理,造像的艺术特征主要反映在形象塑造简洁、雕刻手法质朴多样、造像趋于平民情趣三个方面。关于贵州造像样式的来源,从造像分布的区域来看,黔北地区最为集中,因其与巴蜀的地缘因素基本可以判定贵州摩崖造像风格主要受到了巴蜀地区造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常亚恒.石鹅咀摩崖造像调查与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6).
[2]常亚恒.葫市摩崖造像[J].戏剧之家,2015(15).
[3](清)郑珍,莫友芝.遵义府志[M].遵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点校.成都:巴蜀书社,2013:3.
[4]李小斌,常亚恒.黔北地区两会水石窟寺摩崖造像初步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17(4).
[5]王路平.贵州佛教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9.
[6]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2:2-3.
【作者简介】吕技,男,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艺术。
【基金项目】刘飞,男,六盘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间音乐。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8ZC117)阶段性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79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