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案例研究: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有效路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黎明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需要学会教育研究。教师只有亲身体验研究过程,不断探索并解决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才能逐渐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专业人士。以特定事例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則是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最直接、便利的研究类型。案例研究是定性研究中的一种,即研究者遵循研究程序,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融合研究者和参与者视角对自然情景中出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与效度进行检验。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案例研究 教育研究
  一、什么是案例研究
  对于具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来说,“研究”似乎显得理论性太强,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相距甚远。实际上,研究不仅包括理论性较强的关注基础知识生成的基础研究,还包括以解决实践问题为研究导向的行动研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各种教育现象与问题,教师可以以特定教育现象和想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起点,用行动开启教育研究的大门,而案例研究又是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最直接、便利的研究类型。
  一般来讲,教育研究有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混合研究三种研究范式。案例研究是定性研究中的一种类型。教育研究中的案例研究是指研究者遵循研究程序,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融合研究者和参与者双方视角,对自然情景中出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对研究结论的适用性与效度进行检验。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案例研究不同于案例故事。第一,案例研究要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并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而案例故事只是对一系列相关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成为案例研究的一种数据资源。第二,案例研究是对自然情景中特定教育现象的深入研究,如校园霸凌、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等。第三,案例研究不仅是从研究者的视角出发去研究问题,还要结合参与者(被研究者)的视角来理解教育现象。第四,案例研究要对研究结论的效度和适用性进行检验,即判定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无误、提出的方法是否有效、结论在何种范围适用等问题。
  二、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案例研究
  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案例研究?案例研究的程序是怎样的?笔者以具体实践进行说明。
  1.厘清拟研究的问题
  教师在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会遇到一些教育事件、一些教育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作为研究者去厘清自己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哪些教育现象需要进一步去解释,进而发现问题的答案以便更好地教学。
  教育事例:
  一位新任的乡村小学教师表示,他所执教的班级学生学业水平差距很大,他用同样的方法讲授的教学内容,有些学生就能很好地接收并有积极的反馈,可是有些学生完全跟不上教学进度。这给其教学带来了很大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组织教学才能让这样的差距变小,提高整体的教学效率。
  以这位老师提出的问题为例。我们要研究的教育现象是“同班内学生学业表现差异较大,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惑,教师应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现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该教师所执教班级是小学二年级。研究题目就可以拟定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业表现差异较大的成因及解决策略研究—以某校某班为例”。在此研究中,具体要厘清的问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者要明确学生之间差异的具体表现。如课堂反应、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第二,研究者要探究出现差异的原因,即学生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家庭环境还是其他因素。第三,根据研究结果探寻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更有效的教学服务。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本研究的案例焦点。在之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围绕案例焦点收集、分析数据。厘清研究问题后,我们需要进一步选择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选择典型案例,收集数据资料
  案例研究是对特定现象的深入研究,教师应在学业表现较好与较差的学生群体中各选择2~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选择几名典型研究对象需要考虑研究者的研究时间、研究能力等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确定好典型研究对象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数据资料收集。这里的数据资料包括口头陈述、图像和实物、观察记录等资料,也包括定量数据。对于案例研究来说,收集数据资料的典型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观察法。观察法又分为非参与式观察法与参与式观察法。非参与式观察法是指研究者观察和记录研究对象在特定地点发生的事情,但只是安静地观察而不参与研究对象的具体活动。以上文研究为例,研究者可以通过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方式,观察被研究者的课堂表现,课堂记录和视频、照片也可以成为研究资料,为分析问题提供依据。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可以在观察过程中与被研究者进行适当互动,进而收集研究资料。例如,研究者可以定时去被研究者家中,观察被研究者的家庭教育情况,即父母在家是如何与被研究者沟通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对被研究者的学业成绩产生影响、被研究者是如何回应父母教育方式的。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理解他们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当然,这种实地的参与式观察,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而研究者也要尽量在自然情景下观察并全身心投入研究场景中。
  二是访谈法。访谈法可以让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使研究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被访者的态度、动机和行为。访谈法分为开放性和半开放性访谈。“开放性访谈通常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访谈者鼓励受访者发表看法……这类访谈的目的是了解受访者认为重要的问题、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问题所做的解释。在半开放性访谈中,访谈者对访谈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对受访者提出问题,同时也鼓励受访者参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1]研究者可以访谈选定的研究对象,同时也可以访谈利益相关者,如典型研究对象的父母和其他任课教师。访谈可以是一对一访谈,也可以是群体访谈。   三是文献资料分析。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研究,文献收集都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研究者应该收集、研究和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
  另外,就上述研究而言,除相关文献外,研究者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单、其他教师给予的学业评语、课堂录像等作为分析材料。当收集的新数据对研究现象没有任何贡献时,这就到了“理论饱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状态,就可以对资料进行分析了。
  3.分析数据资料
  通过访谈、观察等收集到数据资料后,研究者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系统分析,解释数据资料背后的意义。
  在分析数据时,案例研究者一般会使用解释性分析和反思性分析。“解释性分析需要对案例研究数据进行细致考察和分组,充分描述、评价或解释所研究的现象。反思性分析则需要案例研究者根据直觉和个人判断分析数据。”[2]在本文的案例研究中,研究者需要对数据进行解释性分析,将对学生的访谈、观察与对家长的访谈以及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与典型案例关系好的同学、其他任课教师等)提供的资料进行分类编码,开展分组描述、分析。解释性分析主要是让材料自己“说话”,利用收集的材料解释研究现象并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数据量大,可以用质性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而案例研究中对数据的反思性分析则需要研究者结合被研究者的观点来“理解”数据资料,同时,研究者要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实践智慧”去理解材料所传达出的意义。
  例如,在深入学生家庭进行观察时,教师发现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家庭中,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生活中,能够很好地与学生沟通,并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材料,与之相反,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家长提供的外在支撑也比较少。教师需要理解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成绩的影响,并结合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进一步分析、解释这种影响是如何产生的。
  事实上,分析数据的过程也是研究者逐步寻找答案并对某一问题形成系统认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会有新的研究发现,探寻出问题的解决策略。当完成相关的研究程序后,研究者需要以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内容、过程和结果。
  三、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
  案例研究报告通常由引言、研究设计、研究发现三部分构成。
  1.引言
  案例研究的引言部分,一般不会陈述研究假设,而是要介绍该案例研究的目的,明确指出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中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同时,引言部分还要介绍相关研究,总结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作用以及现有研究的不足。
  一是研究问题。以上文案例研究为例,在研究问题中,第一,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如学校的性质、地域、规模等)、所执教班级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指出研究的具体问题。如班级内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有哪些表现,这些问题给自己的教学带来了哪些具体问题和困惑。第三,提出想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本研究的目的。
  二是文献综述。如果题目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学业表现差异较大的成因及解决策略研究—以某校某班为例”,研究者可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下载、整理相关文献。如以“学生学习表现差异”“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小学生学习成绩影响因素研究”等关键词查找相关文献,借鉴前人研究。
  2.研究设计与过程
  在介绍研究设计与过程中,要着重介绍为何选择这些研究对象,同时要介绍所选择的研究方法和程序。
  一是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中,研究者需要介绍本研究的典型案例以及为什么选择他们作为典型案例。一般来讲,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研究对象。选择几个研究对象,除了研究目的外,还要考虑研究的时间、经费、地点、人员等因素。如果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研究样本)少,能够保证研究的深度,但会缺乏一定广度。选择较多研究对象,则能够保证研究的广度但是深度有可能不足。所以,选择几个典型案例作为研究对象,需要研究者进行综合考虑而定。另外,研究对象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典型性外,还要考虑其他一些抽样标准,如研究的便利性、可行性等。例如,选择学生A作为典型案例是因为该学生的家长平时容易沟通,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师的研究。
  二是研究方法的采用。研究者需要在研究报告中向读者展示自己采用了哪种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的操作程序。例如,本研究中采用了访谈法,其中,包括在什么时间对×位典型案例的访谈,每人×次,共×次;对×位家长的访谈,每位×次共×次;对其他任课教师的访谈,共×次。同时,可以在文末附上访谈提纲和各组访谈编码(见表1)。依此类推,介绍其他研究方法的选择以及在本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三是研究发现。案例研究的研究发现是研究者持续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并处理数据的结果。研究者需要展示本研究最终得出了哪些必要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研究发现之一是学生之间的学业差距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文化资本有密切关系。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同时,由于案例研究是针对特定教育情景中的事例进行的研究,所以在案例研究的结论需要对研究发现的适用性进行说明,即研究发现是否适用于其他类似的环境和群体。例如,该研究发现是否适合其他类型的学校,是否适合其他学段的学生。事实上,案例研究的读者也会通过研究者对案例的深度描述、案例研究的适用性进行判断,思考文中的结论是否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总体来讲,案例研究通常是比较丰富和生动的,它可以激发一线教师的研究兴趣,帮助教师以问题为导向,提升教师的反思与研究能力,引领教师体验教育研究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9.
  [2] 梅瑞迪斯·高尔,等.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版)[M].徐文杉,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330-331.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00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