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学科国赛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科竞赛是衡量本学科综合能力和素养状况的晴雨表。参加国赛竞赛尤其是检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的视角出发,以连续多年来参加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的实践为蓝本,通过学科资源整合、竞赛气氛和平台营建、平时课堂宣讲和靶向训练、注重师生团队和梯队建设、反向淘洗课程设计等途径来驱动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全国大赛;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提升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以产业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知识的复合性、现代性、应用性和前沿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遵循职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业务素质,同时培养学生要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转化能力。社会的需要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近10年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快速推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社会对高层次的旅游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社会越来越需要的是能迅速将专业技能和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旅游人才的实践转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旅游专业人才是摆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和教学追求。教育部早在教高[2007]1号文件中强调,应当“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的学科竞赛,以赛带练,以赛促学,弥补了目前课堂教学中对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其效果也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认同。目前,我国高校正处在向应用技术型内涵式发展的转型发展阶段,强调应用型、技术型和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与新时代新常态的背景下注重实践能力转化的导向理念高度契合。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实践型和复合型的学科。自2014年始,至今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策划大赛(以下简称“红旅大赛”)是全国红色旅游协调小组办公室(简称“全国红办”)和原国家旅游局(今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举办的具有重要影响性和规模性的专业赛事。该项赛事活动正是检验和提升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极佳平台,近年来受到学界业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本文将以红旅大赛为例,管窥依托学科国赛驱动提高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学科竞赛活动,尤其是全国性的专业大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求胜欲的加速器,是检验和提升师生理论实践融合能力、创新能力的显影剂。学科竞赛对于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科建设的完善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跃进都有极大的益处和意义。至今已连续举办6届的红旅大赛,比赛类型不断丰富,参与院校与人数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我校连续6年参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参加比赛,不仅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深化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升维了旅游管理专业和沈阳师范大学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因此通过参加学科国赛,对目前提高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赛事化是红旅大赛的独特性内核。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考察是竞赛考核靶向的硬核。这正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此创意策划大赛设计需要旅游规划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文化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美学、旅游制图、民俗学、互联网、党史军史中国革命史等理论素养和基本知识,有力地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粘性、强度、深度和广度。需要关注专业前沿动态,需要关注行业产业的发展趋势,需要力求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使学生加强前沿思维和宏观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活学活用、推陈出新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联通了校内与校外、校区与景区、书斋与田野是红旅大赛的创新性内核。这正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正确途径。学科竞赛是提升大学生理论深化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比赛,尤其是全国性的产业行业专业大赛,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求胜欲的加速器,是检验师生实践能力的显影剂。参赛为学生开阔视野、交流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和平台,对学生参与各类赛事具有较好的示范效应和样板作用。目前,旅游行业的全国性专业赛事较少,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具有国家红办、国家旅游局、教育部背书的全国性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是行业赛事举办的佼佼者,举办的比较成功且社会影响性越来越大,受到了政府、行业、高校、媒体等多方的关注。
(三)与政府、企业的需求相对接,于利益相关者具有多重意义。对于红旅大赛的创意理念、设计思路、营销方案、文创产品、实现路径等,当地政府领导、旅游企业经理、景区电商、甚至农家乐的经营户,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比赛的互学互鉴,于生而言,能够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实践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于师而言,能“反哺”课堂教学和倒逼补短板;于校而言,有中央和地方媒体的连续报道,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于行业而言,在有力强健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主导地位,围绕旅游产业的强盛发展而献计献策,培养大批人才,产学研多方发力协调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赛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红旅大赛契合专业特点、时事热点和学生的认知痛点,学生的参赛积极持续高涨,也助推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长足提升。自2014年我校参赛以来,学生作品连续多次荣获总决赛的前十名,优秀组织奖、最佳指导老师等成绩。
同时,在参赛中也暴露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融合创新能力和实践实操能力有待提升、研究作风不实和问题意识不足、团队竞合能力、责任担当能力与逆境应变处理能力不强、参赛的氛围和热情有待提高、依赖性强和等靠要思想等方面的不足。
(一)融合创新能力和实践实操能力有待提升
近几年我院学生参加的大创项目、创青春、茶艺比赛、计算机比赛、互联网+等国赛省赛校赛的次数、获奖的数量和等级都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从专业建设的歷史和专业水准来看,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这些赛事比拼标准都是要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和强调实地采风和实地调研。缺乏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灵活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欲望不强。 (二)缺乏脚踏实地的研究作风、问题意识
参赛团队多依赖书本、老师、网络现成资料,缺乏俯身向下的调研取向,问题意识过于理想化,撰写的方案往往脱离实际,不接地气。对官宣、报刊、书籍、大数据、访谈(电话)、实地调研等文本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综合分析能力有待加强。
(三)团队竞合能力、责任担当能力与逆境应变处理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在前大学时期的成绩和成果绝大多数是学生靠自身努力、单打独斗所取得的结果,缺乏团队协调和合作的努力的锻炼。据统计,在进入大学以后所取得的成果也大多由自身研究单独研究而取得的,这虽然可以侧面说明大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但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的阙如,其后果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成果和水平的提高,在备赛、参赛和决赛现场的过程中,时常出现不会处理团队中与团队外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既想形成合力,却又暗暗较劲。临场逆境问题的处理,缺乏合作精神,往往导致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强。
(四)依赖性强和等靠要思想较重,参与竞赛的氛围和热情有待提高
提升参赛、练赛和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应机制、平台和氛围有待加强,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意识、信心和实操的水平。常常出现信息源跟踪不及时,信息管理归口不明确不固定,信息传播流通不畅,随意性较大。信息到位迟滞导致学生仓促上手,被动应战,效果不佳,消解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激情,导致近年来学科竞赛出现了学生的参赛动力不足,参赛人数衰减的窘境。同时,学生在备赛过程中的依赖性强和等靠要思想较为突出。
三、依托学科国赛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本科办学单位,近年来的专业水平评估在省内排名首位,拥有良好的供学生实操训练的实验教学中心等软硬件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充足更新及时,教师的实践能力强行业参与度高,经常参与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工作,指导学科竞赛尤其是大赛的经验丰富,这些都是以赛事推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一)良好的学养职养是有力的助推力。我院师生积极参与各级赛事,具有丰富的大赛实战经验,指导老师和学生都多次获得优异成绩。教师队伍中高学历的老师占比高,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并呈多元交叉互补的合理学缘结构;指导教师的行业背景和学习力举足轻重。我院双师型教师多,行业参与度高,熟悉行业热点和痛点。梯队合理,积极进取,参与指导竞赛的热情高并有专项研究成果,积淀良好。
(二)优异的成绩表现是有力的牵引力。近年来随着双创赛事及其他全国赛事密度的增加,和学生参赛效果的良好示范,大大提高了学生问赛、备赛、参赛的规模、力度和效度,参赛氛围渐入佳境。
(三)硬软件的齐备是有利的保障力。我院是辽宁省校企联盟的盟主单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良好,院校两级拥有良好的实验实训室、科研环境和政策倾斜,院校两级都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各类各级专业竞赛,通过评优和聘级等方面吸引优秀的老师和学生投入到竞赛中来。
四、依托学科国赛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一)学科资源整合,促进教学成果转化
实现从“理论教育”向“实践创新教育”的转变,比赛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关联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唯有全学科资源整合,倡导成果转化,才能实打实地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科竞赛能“反哺”理论教学和倒逼师生补短板,促进教、学、练、赛、强相结合的可持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二)营建竞赛气氛和平台,激发学生参赛热情
成立竞赛管理组织,开放实训室为学生各类比赛与的培训与实践提供便利。建立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基地,创造创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条件,深入基层体验采风、调研学习等。可通过赛事宣讲、选拔赛、路演、沙龙、学科竞赛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赛事动态、学科前沿、热点焦点,激发学生的备赛参赛的积极性,强化理论应用的转化和成果的孵化。
(三)平时课堂宣讲和靶向训练
在平时的课堂训练中,有意渗透创意设计训练,结合景区调研实践和产业行业前沿理念,靶向实操性、创新性和针对性。连续几年,我院利用小学期对学生进行赛事宣教、指导和选拔,每年都有超过20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在进入决赛的学生中已有5人次考上了国内外的研究生。参赛使学生的以赛促学以赛升维赋能的推动力,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和提升。同时,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在行业和高校专业中的美誉度日益提高。
(四)注重师生团队和梯队建设
应重视学科竞赛的辅导和选拔工作,加强团队和梯队建设,培养扎实的研究作风,促进教与学、学与练、练与赛相结合,促进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竞赛机制的完善。可通过赛事宣讲、选拔赛、路演、沙龙、学科竞赛报告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赛事动态、学科前沿、热点焦点,激发学生的备赛参赛的积极性。
(五)反向淘洗課程设计,淘汰水课内容,打造金课
就红旅大赛而言,比赛内容涉及旅游学、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规划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和姊妹学科的知识,关注理论和应用前沿,既重视理论内涵的延展,又强化实践应用的实操。
参考文献:
[1]陈学清、郑岩.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0:196-197.
[2]尹娟、郭进.新常态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8(34):252-254.
[3]霍利华.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证体系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7,5(19):32-36.
[4]王剑,张凤岩,刘楠.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12,(6):126-128.
作者简介:
孙文福 ,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文化研究。
教改项目:
本文系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的阶段性成果,负责人:孙文福,编号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12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