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简化实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燕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实验。教科书建议使用人口腔上皮细胞做材料,进行固定、酸解、漂洗、染色等一系列操作,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按照教科书所示的实验方法难以做出预期的实验结果。常见口腔上皮细胞整个被染成粉红色,既没有出现甲基绿的颜色,也不能清晰分辨RNA的颗粒结构。
  该实验原理是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亲和力的不同,让甲基绿与DNA结合,使DNA呈现绿色;让吡罗红与RNA结合,使RNA呈现红色。现今对这一染色机理有两种解释:电离作用与聚合作用。
  (1)电离作用:DNA和RNA都有磷酸基和碱基,为两性电解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电离,因此都有等电点。甲基绿和吡罗红在水中电离后都产生阳离子。甲基绿电离后带两个正电荷,碱性较强。吡罗红电离后仅带一个正电荷,碱性较甲基绿弱。染色时两者竞争,碱性较强的甲基绿与细胞核形成极性吸着而结合,等电点为pH3.8~4.8。碱性较弱的吡罗红与细胞质吸附结合,等电点pH4.6~5.2。(2)聚合作用:甲基绿对聚合高的DNA有亲和力,吡罗红对聚合低的RNA有亲和力。
  由染色机理可见,甲基绿与吡罗红的细胞染色对pH要求很高。教材提供的试剂配方也提到B液需将pH调整到4.8,正是保证了甲基绿与吡罗红与细胞器结合的pH条件。可是根据教材所给的操作步骤,口腔上皮细胞需要经过5min的酸解和10s的冲洗,这一操作显然很难完全去除残留的盐酸,导致细胞在染色前已经形成低pH的环境,染液无法在适宜的pH下染色,最终染色失败。根据实践经验,若pH偏低,甲基绿染色效果不好;若pH偏高,则吡罗红染色效果差。在pH极低的环境下,甲基绿完全不着色。
  根据以上对染色原理及操作步骤的分析讨论,现提出一种以洋葱内表皮为实验材料的简化实验方法:
  (1)在干净的载玻片上滴加一滴现配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2)撕取洋葱内表皮,置于染色液中。
  (3)染色1min。
  (4)盖上盖玻片,吸去多余染液,显微镜观察。
  这一简化方法保证了细胞染色全程在适宜的pH下进行,能产生预期的染色效果,明显可见细胞核被染成绿色,细胞质里有颗粒状结构被染成红色。其次,利用植物细胞的特性,可省略固定及酸解步骤,节省操作时间,减少出错机会。
  经改进,本实验成功率达100%,实验操作时间节省60%。课堂上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显微镜观察,教师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理论讲解与个别指导。这种简化方法既增加了学生的成功体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广受师生的欢迎与肯定。
  可根据具体染色情况,调整甲基绿水溶液与吡罗红水溶液的比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6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