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国内信息素养平台构建策略十年研究综述及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信息素养平台构建策略研究越来越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近10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指出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后续研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建议。
  【关键词】信息素养;平台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52.7;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5-0216-002
  0 引言
  信息素养平台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化教育的主流渠道。搭建信息素养平台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也是重设学习空间、探索混合式学习设计的技术变革方向,更是对教育技术驱动创新的有力支持。本文将综述国内过去十年间信息素养平台构建策略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目前该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为将来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
  1 信息素养平台研究概览
  从2008年到2018年,以“信息素养平台”为主题,在中国知网搜索到了88篇论文,其中,核心刊物的论文只有15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研究
  路冬梅介绍了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的涵盖信息素养三个方面(信息素养、独立学习、社会责任)的9个标准[1],并提出了信息素养的三个培养途径,即基础知识的积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伦理道德的培养[2]。
  1.2 信息素养微课程教学平台设计
  邢卓媛、郑巧英、李芳对信息素养微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面向细粒度知识结构拆分设计信息素养微课程教学平台框架,并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微课程教学平台探讨其实践应用途径。
  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教学平台数据分析结果,邢卓媛等人对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微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分别从教学维度、组织管理维度与学习维度对平台功能进行划分与模块化设计。这个平台由教师应用模块、读者应用模块、管理应用模块和支撑服务模块组成。教师应用模块用于支撑教师登录系统后需要完成的与课程设置和反馈信息处理相关的工作。读者应用模块为读者有效获取知识而服务。管理应用模块是为管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而设立,其功能主要包括课程信息维护、数据统计与权限控制。支撑服务模块服务于信息素养微课程教学系统本身,为完成一些独立于用户操作的功能而存在,这些功能包括: 与其他系统交互功能、知识结构的演化和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与其他系统交互功能用于教学平台与支撑服务间的集成; 知识结构演化功能模块用于根据预先设定的演化规则,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3]。
  1.3 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对比研究
  吴晓伟等人简要归纳了国内外信息素养经典标准并提出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应用与创造、信息安全与道德4个维度新型网络信息素养标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量表开发,对上海商学院大学生信息管理专业60名学生进行测试,同时对其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对网络信息素养能力评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4]。
  1.4 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状况调研
  胡永强等对全国546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情况进行网络调查问卷调研,全面梳理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现状,并选取问卷反馈情况最好的辽宁省作为样本,对其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据此制定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其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策略[5]。张世红等进行了基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调查与差异性分析,并针对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6]。
  1.5 图书馆微信平台对用户信息素养的影响
  徐艳以图书馆微信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信息素养对用户碎片化阅读意图和阅读行为的影响作用。得出信息需求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评价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对用户的碎片化阅读意图与阅读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的结论[7]。
  1.6 信息素养平台教学资源建设
  叶小娇等人对平台教学资源建设提出的建议: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划分微课内容,保持微課内容的相对独立性,相似内容的微课教学形式尽可能一致,多方位地讲授重难点。微课平台为高校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碎片化的信息素养学习需求提供了途径[8]。国内高校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普遍存在课程普及率不高、缺乏学生个性化需求考虑、师生交流互动少、教学资源共享性差等不足,而微课短小精悍、易下载、易扩充、交互性强的特点体现出其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优势。信息素养教育微课教学平台应包括微课视频、交流、学习效果在线测试以及后台管理等模块。
  1.7 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对国内信息平台构建的启示
  屈兴豫等人调研了基于 Web2. 0 的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并对其进行了应用分析,随之对国内信息平台构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及时更新平台信息、丰富充实平台内容、增强平台交流功能、开展合作教育等[9]。
  1.8 HTML5和CSS32等技术对培养用户信息素养的实证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利用HTML5和CSS32等技术对本校新生专栏平台的进行改版实践,激发新生用户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新起的立体和阅读体验[10]。我们认为快速访问通道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还有个别学者对教育云平台下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及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内涵,倡议以政策为导向,以群体为动力,以行动为法则,以岗位为核心,以平台为支撑来推动职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发展[11]。
  近十年来发表在国内核心刊物上的有关信息素养的论文涉及面概括总结可见表1。
  2 信息素养平台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以上分析表明,近十年来,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研究从内涵外延的界定到微课程教学平台设计、平台教学资源建设,从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对比研究到国内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状况调研,乃至HTML5和CSS32等技术对培养用户信息素养的实证研究等,基础研究的步伐加快,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该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   2.1 实证研究不足
  换言之,文献梳理量多,平台设计量少。定性分析居多,定量分析居少。信息素养意识的提升和培训实际操作性受限,效果显现进程有待加快。
  2.2 历时研究多于共时研究
  也就是说,对信息素养的纵向研究较多,而同时期的横向研究较少,很少对比研究我国和其他多个国家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以便进一步进行文化认同研究。
  2.3 理论设想与实践操作的关系不平衡
  提出的信息素养构想模式、搭建原则的文章相对较多、具体分享平台实践效果的文章少、实例介绍信息素养管理系统技术思路和方法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
  鉴于以上分析,建议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实践操作环节,应借助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搭建合理的信息素养平台,对用户的信息素养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进行科学的培训和提升,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發展步伐,实现信息素养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参考文献】
  [1]Loertcher,D.V&B.Woolls: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Movement of the School Library Media Field: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Research,AIA&AECT,1998.
  [2]路冬梅.构建学生信息素养平台的举措[J].教育与职业,2004(21),56-58.
  [3]邢卓媛、郑巧英、李芳(2018).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微课程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18(3):12-19.
  [4]吴晓伟,娜日,李丹.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能力量表设计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2):84-88.
  [5]胡永强,吴瑾.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及其资源共享平台构建——以辽宁省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8):68-73.
  [6]张世红,孙道金.基于数字图书馆平台的远程学习者信息素养调查与差异性分析——以“网上人大”数字图书馆平台为例[J].图书馆,2016(8):63-67.
  [7]徐艳.基于信息素养视角的碎片化阅读行为实证研究——以图书馆微信平台为例[J].情报科学,2017(3):76-81.
  [8]叶小娇,李检舟,郑辅伦.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4):70-74.
  [9]屈兴豫,周金莉,袁永翠.基于Web2.0的国外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应用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3(9):19-22.
  [10]钱吟,孙翌.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信息素养平台的思考与建设[J].图书馆杂志,2017(6)23-31.
  [11]张雪丽.教育云平台下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素养及培训模式[J].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5):61-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6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