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北京市西城区以“绣花之功”提升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17年4月,北京市西城区正式启动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制定《西城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共建共享全覆盖、十有十无五好促提升”的目标,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1430条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任务。截至2018年底,西城区共有93条背街小巷达到“十有十无”标准,并通过市级达标验收,1167条背街小巷达到了“十有”标准。
  城市管理,在于精细。无论是聚焦核心区科学发展,还是提升居民品质生活,“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城市管理必不可缺。
  一、借“外脑”之智,助力精细化管理
  专家顾问制度是西城区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管理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围绕发展难题,积极谋划、科学论证、建言献策,为加快推进西城区管理转型、内涵发展、品质提升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2018年,西城区借助城市管理专家的经验和智慧,积极探讨新时代精细化城市管理的对策和思路,不断推进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提升。
  针对大气污染现状,特别是老百姓關注的PM2.5年均浓度,西城区组织专家开展了《西城区大气污染精细化管理试点研究》,提出道路清扫、洒水和喷洒抑尘剂等措施在降低道路的PM2.5、PM10的浓度和保持时间上的利弊,建议充分考虑各类措施的特点,洒水车本身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和行政成本等因素,科学设计作业时间、频次、措施搭配等细节,优化作业方案,有效防控道路扬尘。同时,加密重点区域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种电子监管系统,建设以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为基础,集成各种环境监测、污染排放、城市运行数据于一体的西城区城市精细化治理平台,开展空气质量预测、减排模拟和效果预测评估,为区域大气污染靶向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
  组织专家承担《西城区街巷胡同治理的历史经验、现状问题及未来思路与对策研究》《小巷管家工作研究》《陶然亭街道建设美好陶然三年行动计划》等课题研究;对手帕口桥铁路桥改造提出自行车道划分和遮雨棚建造等意见,被区政府采纳;开展调查研究,承担并修改老旧小区治理“十有十无”目标,以高标准的城市治理理念,不断推进西城区精细化管理。
  二、行机制之措,保障精细化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考验城市建设的“硬”实力,更考验城市管理的“软”实力。西城区背街小巷面积仅占全区面积的11%,却承载了全区41.9%的案件上报量,要使背街小巷整治真正取得实效并能长期巩固成果,必须抓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创设并完善“两会一案例”制度。“两会一案例”制度是指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案件协调会和《典型案例》制度。城市管理工作联席会每季度召开一次,主管区长主持,研究突出问题、加强情况沟通、协调相互关系;案件协调会每月召开一次,明确工作重点,集中优势兵力,统筹协调推进背街小巷整治工作。《典型案例》不定期刊发,主要关注热点、展示个案、把握规律、创新思路,对典型性、复杂性疑难案件深入剖析,寻找案件成因、特点、实质,提出操作建议,推动难点、法律盲点等问题的解决。
  二是加强管控制度建设。制定《西城区城市街区设计导则》,对街巷建筑立面、牌匾标识、绿化景观等元素进行设计规范,为街区整理提供科学指导,强化源头管控;制定《西城区街区公共空间管理办法》,对市政道路、街巷胡同、房屋建筑、广场绿地、滨水区域等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使用、管理做了系统性、全面性规定,强化管控;制定《背街小巷精细化管理指导意见》,明确 “十有”工作标准,强化日常管理;制定《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达标验收管理办法》,将达标背街小巷纳入网格化监督管理,强化动态管理。
  三是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将背街小巷督查考核列入政府部门、街道领导班子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内容,增加绩效考评占比,明确考核评价细则,精简考评内容和标准。实行“月检查、月排名、月曝光”,每月进行综合检查,每月曝光环境乱点,每月对单位部门进行排名。同时,落实北京基层治理的“吹哨报到”机制,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处级干部包片、科室包街道,用脚步丈量街巷,每月不定期深入街道巡查。此外,还实行责任追究机制,严格落实约谈制度,督促部门、街道履职尽责,做好工作。
  四是落实精准处置机制。推进“微循环”机制建设,与市排水集团、电力公司、热力公司、燃气集团、自来水公司等公服企业平台对接,实现工作联动,协同处置,大大缩短案件处置时间,提高了案件处置效率。落实疑难案件协调处置机制,加强与各级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对疑难案件开展联合确权,实行疑难案件兜底,提升疑难案件处理能力。落实案件督办机制,每月定期对超期案件、三次核查未通过案件进行催办,加速案件办理速度。
  三、靠智慧之功,提升精细化管理
  西城区以大数据建设为中心,利用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智慧城市管理体系,靠智慧之功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
  一是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围绕“全面感知、统一大脑、分布式管理、模块运行、精准服务、高效协同”的目标,开展“城市大脑”专题研究,为打造“流程一体化、业务全域化、网格智能化”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二是重塑城市全面感知系统。依托物联网技术、12345和12341热线平台、街巷长、网格员、准物业管理人员及“西城大妈”志愿者等各方力量,构建全面感知系统,增强对末端城市运行、社会动态的感知能力。
  三是完善物联网监测系统。建立37个雨量监测点、3个雪量监测点和11个低洼积水监测点,实现重点区域各类数据共享;通过数据交换方式获取西单、金融街、什刹海等重点区域人流量数据,并将数据与BI、GIS等系统对接,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从大数据中发掘潜在价值;推进智能井盖状态监测示范,选取西交民巷社区安装500个井盖传感器、6个数据集中器,研究城市部件管理和处置规范,为城市管理提供范本,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效能;为全区1331条背街小巷制作唯一的二维码标识,手机扫一扫,不仅能了解背街小巷的管理服务、“十有十无五好”标准、《居民公约》等内容,而且还能了解胡同的历史背景、胡同故事、小巷名人等。
  四是推进可视化技术应用。通过可视化技术应用,将城市运行态势完整、直观、清晰呈现在指挥中心,实现城市运行、应急指挥、参观调研三大应用场景可视化,为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决策、指挥提供保障。
  四、汇公众之力,促进精细化管理
  “城市治理的关键在于公众参与”。让群众参与城市治理是西城区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首先,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西城区不断探索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新模式,在开发了“西城随手拍”APP基础上,2017年又开通了“西城网格监督”公众号,让市民对身边的环境秩序问题实现快速上报;组建背街小巷自治共建理事会1359个,志愿服务团队1358个,变过去的“被动管理”为“主动治理”,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维度的公众参与模式,让公众更加便捷、更加积极地参与城市治理。
  其次,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为提高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西城区于2018年开展了城市问题“你举报、我奖励”活动。活动开展以来,“西城网格监督”公众号的粉丝增长了近1600人, 上报各类城市问题5093件,累计发放红包5119元,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明显提升。
  再次,加强公众参与的宣传力度。开展政府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参观信息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了解“随手拍”“微信公众号”的操作使用及城市管理案件的处置流程;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组织专业工作人员和热心市民代表接受北京晚报等媒体采访,介绍微信红包活动开展的情况;邀请政协委员、志愿者及环卫工人及群众等参加“您举报、我奖励”推广活动,向积极参与活动的热心市民颁发荣誉证书,特聘十名同志为“西城区城市环境特邀监督员”。
  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精细化治理格局,让西城区更有温度、更富魅力、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责任编辑:赵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46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