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行距对罗甸宽叶雀稗产草量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为了掌握牧草新品系罗甸宽叶雀稗的高产栽培技术,开展了不同行距对其鲜草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行距的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当行距为50 cm时,鲜草产量最高,达54 t/hm2以上。
关键词 宽叶雀稗;行距;鲜草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67.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6-0200-01
宽叶雀稗为禾本科雀稗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巴西南部、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等亚热带多雨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均有栽培。我国自1974年从澳大利亚引入宽叶雀稗,现已推广到广西、广东、湖南、湖北、贵州、福建等地[1]。贵州省罗甸县野生宽叶雀稗资源十分丰富,通过对其进行栽培驯化和系统选育,现已选育出宽叶雀稗新品系,命名为罗甸宽叶雀稗,其特点是牧草产量高、抗逆性强、耐旱、耐牧、耐粗放管理、适应性强[2]。为了掌握罗甸寬叶雀稗的栽培技术,达到高产的目的,特设计了不同的种植行距,研究罗甸宽叶雀稗在相同播种量下不同种植行距对其鲜草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罗甸宽叶雀稗为贵州省草业研究所自行选育的新品系。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7年4月8日至2018年11月30日在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本部试验田进行。试验地为平地,土壤为黏土。根据不同的行距共设7个处理,即行距27 cm(A)、30 cm(B)、33 cm(C)、37.5 cm(D)、42 cm(E)、50 cm(F)、60 cm(G)。
于2017年4月8日播种,条播,播种量7.5 kg/hm2,小区面积15 m2。株高30 cm刈割测产,每次刈割后每小区追施尿素160 g[3-4],适时中耕除草,并记载高度、鲜草产量和生育期等相关数据[5-6]。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软件制图,用DPS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如表1所示,播种当年能刈割2次,第2年以后每年能刈割3次,刈割次数在种植第1年较低,以后刈割数增加,鲜草产量随之提高。不同行距对罗甸宽叶雀稗鲜草产量的影响较大,随着行距的增加,宽叶雀稗的鲜草产量先升高再降低。方差分析表明,2017年和2018年的鲜草产量,处理F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处理D、E、G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处理A、B。这说明不同种植行距对其产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宽叶雀稗最佳播种行距为50 cm,行距太密并不能提高鲜草产量,这主要是与宽叶雀稗具有短葡匐茎且植株铺地生长有关。综上所述,种植密度不能太大,以50 cm种植行距为最佳。
可以看出,2018年的鲜草产量明显比2017年高,全年总产草量第2年显著高于播种当年。随行距的增加,宽叶雀稗鲜草产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当行距在50 cm时,鲜草产量最大,随着行距的加大产量下降。
3 结论与讨论
罗甸宽叶雀稗是由野生宽叶雀稗经多年栽培驯化得到的新品系,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返青早的特点,适宜单播或与紫花苜蓿、白三叶、柱花草等混播。罗甸宽叶雀稗从播种第2年开始产量比较高,第1年不利用时,第2年的产量要比第1年同期高1倍左右[2]。每年可刈割3~4次,播种当年仅刈割1~2次。因罗甸宽叶雀稗具短匍匐茎,不同种植行距对其鲜草产量有较大影响。随种植行距的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当种植行距为50 cm时,鲜草产量最高,达54 t/hm2以上。因此,50 cm为罗甸宽叶雀稗的最佳播种行距。
4 参考文献
[1] 沈林洪,陈晶萍,黄炎和.宽叶雀稗的性状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01(2):1-8.
[2] 赖志强.热带亚热带优良牧草宽叶雀稗的研究[J].中国草地,1989(1):60-63.
[3] 戴倩,骆世明.广东省主要引进牧草品种的温度适应性研究[J].生态学杂志,1993(2):76-78.
[4] 陶满德,余继红,封明亮.人工栽培牧草在江西越冬越夏的研究[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93(3):44-48.
[5] 莫明浩,杨洁,段剑,等.鄱阳湖沙地植物调查及植被恢复试验研究[J].人民长江,2012,43(20):70-74.
[6] 余复陶.人工种草和饲草均衡供应的探讨[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1985(3):2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35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