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稻68水稻的特征特性及节肥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皖稻68具有抗性强、结实率高、熟相好等优点,本文阐述了其特征特性,总结了其节肥高产栽培技术,包括科学育秧、移栽、科学施肥、水浆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适时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促进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皖稻68;特征特性;节肥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9-0013-01
皖稻68原名为中粳糯86120-5,是凤台县水稻原种场以武育粳2号为母本,与太湖糯杂交,经多代选育而来的常规粳型糯稻品种。该品种具有米质优、抗性能力强、高产稳产等优点,2003年经过安徽省审定,编号为皖品审03010384[1]。毛集实验区的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0.68万hm2左右,其中皖稻68的种植面积年均超过0.65万hm2,2015年以来,经过测产已经连续4年平均产量超过9 750 kg/hm2,为当地粮食安全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出皖稻68的高产优质潜力、扩大其栽培面积,结合皖稻68前期栽培经验,根据该区稻田肥力水平以及栽培实践,现将其特征特性以及节肥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
皖稻68为常规粳型糯稻品种,幼苗比较矮,叶片颜色为深绿色,分蘖力极强,分蘖时间较集中且发生较早,低节位的分蘖比较多,叶片短且长势直挺,长势齐整,为紧凑型水稻品种[2]。平均株高约100 cm,主茎上叶片数有17~18片,茎秆长势粗壮,后期功能叶的长势直挺,可以很好地接受光照。叶片功能期较长,进入成熟期后穗较齐整,表现出很好的熟相,秆青籽黄,一般不会发生早衰现象,籽粒长势饱满,容易脱粒收获。成穗率高,平均穗籽粒数达到120~140粒,结实率超过90%,千粒重平均26 g左右。米粒椭圆形,颜色为乳白。在毛集实验区稻区栽培全生育期平均约为150 d。
1.2 产量
经过测产,皖稻68平均产量为9 000 kg/hm2,栽培条件好的情况下产量可超过9 750 kg/hm2。2015年作为主栽品种参加毛集实验区焦岗湖万亩高产示范片水稻种植,表现出群体结构合理、结实率高、熟相好等优点,综合表现明显比周围非项目区种植的品种好;对焦岗湖新建村的示范片随机进行测产,2个区平均产量分别为11 763.0、11 761.5 kg/hm2,综合万亩示范片经过复测,平均产量为11 762.25 kg/hm2。
1.3 品质
皖稻68的米质优、口感佳,经过相关部门对其稻米品质的检测,其籽粒中精米率、胶稠度、长宽比、蛋白质均达到国家对稻米分级要求的一级标准,直链淀粉的含量符合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经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评定,其米质要求符合国家对稻米规定的二级标准,为二级优质稻米[3]。
1.4 抗性
皖稻68的抗性水平强,经过抗性鉴定,该品种对稻瘟病表现为中抗水平、对白叶枯病表现出中抗至高抗水平。总体来说,皖稻68表现出较强的抗性,种植过程中发病率低;此外,该品种不易倒伏,籽黄秆青,易于收获。
2 节肥高产栽培技术
皖稻68水稻的特点是穗粒并重,要实现该品种的高产,必须在争取足穗大穗、提高籽粒重及结实率上加大管理。尽量在生育前期促早发,为足穗打好基础;中期加强管理,力求培育壮株,协调水稻群体;后期生产中注重养根护叶,为籽粒的结实以及增加粒重创造条件。
2.1 科学育秧
皖稻68在毛集实验区作为中稻栽培,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其播种时间一般安排在5月上旬;如果采取旱育秧的方式,则播种时间应适当提前,以4月底为宜。秧田、大田的播种量分别为375.0~450.0、45.5~52.5 kg/hm2。秧田底肥一定要施足,重施有机肥,适当搭配钾肥、磷肥等,推广配方肥。秧苗进入1叶1心后施断奶肥,3叶后施促蘖肥以促使秧苗长粗,秧苗移栽前3 d左右施送嫁肥。毛集实验区近些年采取工厂化育秧,配肥营养土,培育壮秧[1],通过秸秆粉碎全量还田,配以恰当的土壤深翻等措施,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根据土壤肥力不同,推广配方施肥,减少了化肥的施入,为水稻高产提供了丰产支架,促进了作物的节肥高效栽培。
2.2 移栽
沿淮地區,皖稻68作为中稻栽培的移栽期适合安排在6月上中旬,此时秧龄不超过35 d。采取机插秧,增加栽秧密度,土壤肥力中等的稻田内移栽不得低于450盘/hm2,秧盘规格一般为28 cm×58 cm,插植要确保均匀,栽插深度宜浅不宜过深。
2.3 科学施肥
施肥多选用生物有机肥,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氮、磷、钾肥。分蘖肥要尽早施入,重视促花肥,为秧苗的早生快发提供良好的肥力条件。水稻进入中后期后不宜施氮肥。施肥管理的总体原则是前期重施、中期适当控制、后期做好补施。基肥的施入量在总施肥量中占60%左右,分蘖肥、穗肥分别占20%左右。
2.4 水浆管理
水浆管理上要达到调节植株生长、协调群体结构、增加
有效分蘖数、控制旺长、改善冠层光合效率等的效果,使土壤中的肥、水、温度等之间得到有效的协调,促使水稻根系长势旺盛,提高成穗率,增加籽粒重,提高产量。水稻移栽后至分蘖前,田间水层的适宜深度为3 cm左右,既可以起到一定的生态控草作用,还可以使土壤中有效氮的存在形式以铵态为主,适合水稻分蘖期的生长,此阶段水稻对氮需求量较大。当田间茎蘖数达到等穗苗时,切记要做好分次排水搁田工作,控制高峰苗的数量在450万~480万株/hm2之间,确保最终成穗数在360万~390万穗/hm2之间。水稻生长处于拔节至成熟期这段时间内,水分管理上要保持湿润灌溉,确保土壤含水量达到水稻对水分的要求,为水稻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促使根系健壮,增强水稻群体生长中后期光合能力,这是增加籽粒重、提高水稻产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注意收获前3~5 d断水[4]。
2.5 病虫害防治
根据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等,提前做好病虫害的预报,采取统防统治,降低农药的施用量,减少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在做好田间管理、后期健身节水栽培等措施,提高水稻自身提高病虫害能力的基础上,秧田期重点防治二化螟、蓟马等;本田期常发的病虫害有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要有针对性地实施防治。药剂选择尽量使用毒性低、残留期短、效果好的对路农药,以生物农药为最佳[5]。收获前2周左右不可使用有毒的药剂,避免影响稻米品质。
2.6 适时收获
水稻成熟后要趁天晴抢收、脱粒,晒干并扬干净,将其中的瘪粒、杂物等分离出去,提高产品的净度。
3 参考文献
[1] 李胜群,陈景道,左庆.皖稻68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4):169-170.
[2] 岳智卫.皖稻68机插秧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6(6):93-94.
[3] 王传富.三种育秧方式对皖稻68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4):110-111.
[4] 陈景道,李胜群,左庆.粳型糯稻皖稻68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0):151-152.
[5] 李静,韩凤阳,孙秀红.沭阳县粮食种植存在的问题及配套高产栽培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27-28.
作者简介 费明振(1970-),男,安徽颍上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1-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4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