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就业协作体的产生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始终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广大的莘莘学子能否顺利的走向工作崗位,不仅关系到他们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祖国的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工作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为了缓解这一现象,政府、高校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就业工作模式的研究也始终都在进行。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化的逐步推进,高校就业协作体相继出现,对这种新的就业工作模式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现今就业工作研究的新热点。
关键词 就业 协作体 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6.082
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Cooperation
JIANG Dawei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The employment of graduate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ountry's concern. Whether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can successfully move to their jobs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happiness of their familie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therland. Therefor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livelihood project, but also a popular project. With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graduates increases year by year.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is phenomenon, the government and colleges/universities have invested a lot of manpower,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the research on employment work mode is always carried ou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advancement of employment marketization, university employment cooperation bodies have emerged one after another, and the research on this new employment mode has gradually become a new hot spot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research.
Keywords employment; cooperation bodies; graduate
1 就业协作体的出现
计划经济时期,高校毕业生是按照国家的需求统一分配的,当时高校的招生规模较小,对于社会需求来说,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大学生到了单位都是传说中的“香饽饽”,因此没有就业难的情况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快速膨胀,高校也开始了扩招,近二十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已经翻了几番。与此同时,就业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统一分配变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制度的转变,无形中提高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门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应对这一情况,高校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比如成立招生就业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专门负责就业的工作部门,再比如开拓就业市场、建立就业基地、召开双选会等。虽然各高校都在自己的行业和地域有所斩获,有了相对稳定独立的就业市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发展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例如地处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高校缺少区位优势,用人单位少,水平不高的问题;再如同行业之间的高校召开双选会时间相同,出现的内耗问题。为了化解这些新矛盾,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同行业高校选择了合作,就业协作体也就应运而生。2002年,由东北师范大学牵头、多所师范院校共同组成的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正式成立。[1]这是我国在本科生就业协作方面首次出现的以培育专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为目标的就业协作体,掀开了就业模式由 “单打独斗”走向“合作共赢”的开端。随后,由中国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共同发起的东北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成立;由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共同组成的东北五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成立。[2]这些就业协作体的形成,不仅成功解决了就业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也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新模式、新思路、新经验。[3]
2 就业协作体的优势
2.1 就业协作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就业市场的格局
自就业制度转变以来,为了给毕业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各高校都积极的采取各种措施联系用人单位,形成了传统的就业市场。弊端主要有三:一是高校之间存在壁垒。所谓同行是冤家,管理学这个专业很多学校都有,在毕业生择业时必然存在不同高校学生之间的竞争,为了给自己学校的毕业生争取时间和优势,一些高校会设置就业网密码,阻止外校学生查看就业信息,更有甚者在召开双选会时不允许外校学生进入,导致高校与高校之间形成了壁垒。二是就业市场范围较小。高校大都是全额事业单位,能够用于大学生就业的专项经费很有限,此外,高校招生大多以本地生源为主,而毕业生更加希望在家乡找到工作,因此,高校在开发就业市场时受经费和多数毕业生就业愿望的影响会着重开发本地区的用人单位,造成了就业市场范围小的情况。三是供需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办学历史,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异,高校的知名度、认可度也不一样,用人单位都希望招到水平较高的毕业生,就出现了知名高校的用人单位扎堆,来晚了就招不到学生;一般和水平较低的高校无人问津,学生无岗可求的情况,严重的影响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就业协作体的出现完全克服了传统就业市场的弊端。首先协作体的成立就是一个打破高校之间壁垒的过程,随着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同行业高校出现了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想法,他们意识到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发展,于是他们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建”的原则走到了一起,凡是加入协作体的学校都可以享受协作体带来的实惠,高校之间的壁垒不攻自破。其次,加入协作体的高校分别处于不同的地域,他们原有的就业市场虽有重叠但大都不同,成立协作体后,他们将自己的就业市场拿出来,放在一起加以整合,不仅拓展了就业市场的覆盖范围,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数量,扩大了就业市场的规模。[4]最后,就业协作体的成立让不同高校的毕业生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一个岗位,也使用人单位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用优秀人才,有效的避免了反市场规律的情况发生,使用人单位资源和毕业生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2.2 就业协作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就业工作的模式
就业协作体出现之前,就业工作模式可以用“点对点”来形容,用人单位拟定招聘计划后需要和每一所目标高校的就业部门取得联系,将自己的就业信息分别发送给他们,既繁琐又浪费时间。高校在进行毕业生满意度等调查研究时也需要分别和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将问卷逐一的发送,耗时耗力。就业协作体出现之后,就业工作模式由原来的“点对点”变成了“点对面”,用人单位只要将自己的就业信息在协作体内发布一次,协作体内的所有高校就都能收到,省去了繁琐的沟通环节,极大的提高了就业信息的发布效率。与此同时,以协作体为依托的调查研究具备一项调查,多校联合,一次发送,多点回收的优势,有效的解决了在调查研究中遇到的样本量小,取样重复,调查困难,回收率低等问题,极大的推动了就业工作调查研究的发展。最后,这种工作模式的转变给广大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比如来源于協作体的就业信息数量明显增加,让毕业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依靠协作体开展就业推荐的平台更加广阔,让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可以去到施展才干的地方;协作体内用人单位之间,高校之间,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更加密切,使毕业生办理签约、违约等就业手续更加方便。[5]
3 就业协作体的发展
就业协作体是就业市场化进程发展背景下的新生事物,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推广空间。[6]首先,从规模来看,以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为例,从成立时的十多家高校已经发展成目前的二十多所高校,就业协作体因其具有的优势必将吸引更多的同行业高校加入其中,不断壮大,共谋发展,打造品牌。从行业分布来看,目前成立的就业协作体主要集中在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的师范类、医疗类行业,可以预见,随着其他行业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加,加之协作体模式具有较强的复制性,未来会有更多不同行业的就业协作体出现,甚至有可能出现不同行业融合在一起的协作体。从地域来看,因东北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所处高校缺少区位优势,国内的协作体在东北地区较多,随着协作体的推广,在经济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也可能会陆续的出现抱团取暖的协作体,甚至一些发达地区的特殊行业也将会有协作体的出现。除了协作体本身的规模、行业、地域,其发挥的作用也将不断变化,例如通过协作体开展的调研可以更宏观的反应行业的供求关系,给政府调控,招生设置提供更直观地参考;再如不同地域的同行业协作体之间的交流,不仅可以推动行业人才互动,促进人才互补,还可以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起到推进作用。协作体的存在打破了传统的就业格局,转变了就业模式,提高了就业服务水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就业工作的影响将是持续而深远的。[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重点课题“新媒体医药行业协作体开展卫生类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的研究”(14Z014)
参考文献
[1]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竞合市场 抢占先机——东北高师院校共建就业工作信息化平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25-26.
[2] 冯彦杰,郑孝义.经济新常态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路径选择——以“东北五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协作体”为例[J].才智,2016(26):8-9.
[3] 舒晓丽,汤福球.建立高校就业协作体的新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68-70.
[4] 陈范武.多元合作视角下的独立学院就业工作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3):142-143.
[5] 齐一天.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企业导报,2015(16):97-97.
[6] 龚亚文,田广东.“二段四步”教学法实施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8):135-136.
[7] 王立国.以人为本,变“堵”为“导”——基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36-13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21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