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的众创形式越发明朗,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也是大势所趋,这样才可以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更有水准,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转型的战略需求,达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目标。所谓的高校创业教育的转型是指,使得其往就业率、就业层次以及就业质量方面转化,不再是创业实现教育,而是慢慢地过渡到把专业和创业教育整合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同样有诸多的不足,基于此,针对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该文做出了研究,分析了其现状并提出其发展战略,以期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进展顺利,快速达成。
关键词:众创时代 创业教育 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c)-0104-02
1 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对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而言,不在于满足于单一现状,开始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性。不再是探索阶段,已经实现整体发展阶段。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积累了创业教育经验,为促进我国创业教育,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之谈。常规教育措施包括:(1)以大学生为主要架构的科技园和创业园;(2)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3)政府作为导向,促进创新发展。我国高校在实行创业教育阶段,大部分高校能够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出发,因地制宜地拟定相匹配的创业教育机制。创业教育理论教育的同时,创设与之对应的实践教育课程,教育成果卓有成效。比如,上海科技大学,基于自身资源以及学科特色出发,帮助学生在理论知识过硬前提下,进行创业,在课程开发中,把创业教育整合一起。另外,对厦门大学而言,在教育体系中,把岗位创业放在关键位置,基于多样化、整体归并前提下,进一步深入实践、创设出具有自我特色的教育理念。
另外,合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应该是高校创业的核心点,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特色出发,根据高校的类型,拟定合乎其特色的办学理念,培养出满足社会所需的具有专业实力、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采用这些模式提供弥足珍贵的经验,有利于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促进我国创业教育自我进步。但是,其中依然有很多不足存在。比如,现阶段国家没有出台相应政策扶持,也没有资源投入,创业教育体系也存在诸多缺陷。对大部分高校院校而言,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更没有应对的机制,没有匹配的管理平台,无法确保高校创业教育和研究顺利实施。
因为我国创业教育课程开展时间不长,大部分院校通过选修或者是第二课堂的方式,完成创业教育课程教育。课程相对比较零散,没办法很好地衔接,具有一定的分化性。课程存在诸多变数,过于随性,同时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过硬的创业理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样一来,课程的设置过于单一,校内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科技创新竞赛,这样直接导致学生没有太多时间用于实践活动,导致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两者存在偏差,实际成效也差强人意。就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而言,没有任何优势可言,我国地大物博,社会经济发展也偏差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类型也应该有所区别,而事实并非如此。
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战略选择
2.1 发展高校“众创空间”,构建递进、立体式结构创业教育新体系
首先,从学校方面上看,深化顶层设计,做出规划,拟定人才培养目的,通过拟定制度、创设机制、资源保障、组织等措施,营建出有利的创业环境,打造出“众创空间”。第一,对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持续完善。课程模块中,把以岗位创业培训为主要架构的创业课程,加入其中。同时以公共选修课或者必修课的方式进行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第一,将公共必修课的特色发挥到极致,把传承历史文化、时代特征、树立价值观、职业道德以及培养价值观等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创业理念,熟知创业实际状况,了解创业政策,从而让更多学生精准把握创业理念。第二,创设协同育人制度,创设创业孵化体系,搭建平台,提供创业实践机会,通过实践,进一步加强创业理念。在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中,为确保创业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创业孵化体系以及岗位创业实践平台是最为重要的连接纽带。进而促进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促进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科学习与学业学习保持一致性,合作多样化,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创建资源互补、交互培养的培训机制。于内部而言,高校与政府同理合作,借助于政策支持,充分利用资源和平台,创设创新试验区,用于创业人才培养,构建出具备转化、提升、孵化三大功能为一体的三级联动孵化体系,具备“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分支。于外部而言,与各个相关企业深入合作,主动搭建实践基地,用于岗位创业,搭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结合的改良试验区,确保大学生选择合乎自己岗位,满足岗位创业实习需求,创设出多样化的创业实践渠道。第三,对岗位创业教育的教学和支持体系,持续的优化完备,让学生逐步形成岗位创作思想。在现阶段的高校架构中,一直存在创业教育专业职能部门不足的问问题,因此,为整合校内外资源,确保全校创业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组织创设出创业人才培养学员,满足实体运作过程中教学、管理、科研的需求。
其次,就院系方面而言,应该把创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一步深入,达成文化、专业、职业以及创业等教育整合在一起,创设出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包含专业教育、常识教育以及创业实践3方面。帮助大学生,从有创业想法过渡到实现创业的目的。在改进课程方面,专业类创业课程持续优化,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增加创业教育内容,让学生从中获取崗位创业相关的知识,就教学手段上看,教学措施可采用以任务为主导的方式,试着推行从“课程群”到“岗位”的过渡。确保课程的开设,能够满足市场所需。在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实践模式改变成专业与管理岗位同步实习的模式,在实习的过程中,确保专业同时,把以创业为主的岗位实习加入其中,在岗位实习过程中,有利于提升其岗位创业素质,引导学生清晰自我,能够选中合乎自身需求的就业岗位。在师资方面,为创设出多样化的师资力量,把校内、校务以及创业学生3部分都引入到师资队伍中来。
2.2 培育高校“ 创业文化”,形成地域与校园文化互融互动的创业教育特色
从内源性要素出发,创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校的办学理念以及以传统的创业精神为传承的文化中心,它也是搭建创业型大学的核心理念、大学转型的内在原因,其直接影响着制度的约束力、物质和行为等文化要素的发展,是大学转型的内在因素。高校师生创业活动的开展,与多元化、包容性以及开放性的文化有直接关系,这一系列的活动,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创业文化,确保创业教学以及实践的顺利完成,产生具有约束力和规范性的制度,并且以此为中心点,高校创业教育良性运作起来,确保在创业方面,学校内部投入的人力、资源以及章程都不偏离轨道。
3 结语
对现阶段的高校创业教育进展,有一个整体认知,以此同时,现阶段高校创业改进措施中,把专业和职业教育整合在一起、已经从“小众”慢慢地过渡到大众化、对组织开放分类等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与此同时,希望高校教育部门应该有一个认知,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高校创业教育有其必要性,进而顺应时代发展,整体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变更。依据该文的研究,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给予更多助力,确保高校创业教育顺利进展下去,进而推进我国创业教育体制的进展,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步伐。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4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