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中职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我国有着5000年的发展历史,历史文献中含有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所具有的文化标志,但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语言不断充斥现在的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这种社会发展现象开始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职业院校在进行语文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让学生在掌握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有助于学生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  中职语文  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b)-0140-02
  传统文化指的是世代相传的,具有一定传承性和连续性等发展特点的文化形式。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所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数量繁多,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专业技能和应用技术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为社会输送当下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让教育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做好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发展需求,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1  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1.1 从《庖丁解牛》中体会传统文化精神
  《庖丁解牛》主要节选自庄子的养生学,教学开展的主旨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适应自然的重要性,始终保持精神上的愉悦。庄子提出了养生的基础就在于精神上的宁静,庖丁作为普通匠人的代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下层劳动人民形象,庖丁能够在劳动中获得乐趣,从记忆中体会心手合一。教师在进行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将《庖丁解牛》作为单独存在的独立故事,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来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确事物发展有着客观发展规律,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和文化的积累,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向庖丁一样在做事做人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得出结论,庖丁的故事在选入教材之后,主要的教育意义是帮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促进学生分散思维发展,更加适合当下的教育发展潮流。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对写作进行探讨,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地明确庄子所提出的养生哲学,结合当下发展的社会现象认识到生命的宝贵,还能够提高对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尊敬。
  1.2 语文教材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语文学科依然是我国职业院校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必修学科,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语文知识的学习,主要目的是为了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内涵,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只是采用单一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将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到教学课堂,中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无法明确语文知识中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传统文化不仅汇集了政治和经济等科学知识,还包含哲学、历史等自然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拓展视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2  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2.1 经典古诗词诵读
  古诗文朗诵是接触到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文章朗读,从而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不同角色在朗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情绪,全面提高对语文传統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在原有的朗诵形式上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的分角色朗读和朗诵等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等新型教学手段,通过优美的音乐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融入到古诗词朗诵的氛围中,主动探究文章的传统文化内涵。教师在与学生进行文化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学生很难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优秀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进行《水调歌头》古诗文学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文章主要内容,是苏轼遥望着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艺术表现的形式,为学生勾勒出一幅中秋节街道上熙熙攘攘,唯有苏轼一人在高楼上遥望着月亮的画面,然后再配上《水调歌头》的歌曲,让学生感受作者所具有的思乡之情。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分别体会到李白诗词中所展现出来的浪漫情怀、辛弃疾诗词中所展示出来的傲然风骨、李商隐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温柔委婉,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好,引发学生和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之间的共鸣。
  2.2 文本中的传统文化体验
  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就需要在充实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人文知识、人文意识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依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借助周围人和事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出教材文章中所含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明确不同语文知识所含有的深刻哲理性,通过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来启发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进行陶渊明《饮酒》的学习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现代人们城市的生活节奏,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合理地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明确现代化都市与陶渊明笔下的田园之间所具有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之所以会陶醉于自然的情怀。同时,教师在进行语文教材整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文章和文人都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如通过苏轼的古诗词学习,学生能够明确什么是豁达;通过屈原古诗词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确什么是爱国精神;在进行古诗文的阅读过程中,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的传承。同时,学生还要紧跟教师的教学节奏,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在教学结束后也去主动地收集一些教学资源,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2.3 传统文化实践交流活动
  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助力传统文化走进语文教学课堂,通过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实践能力,坚持校内与校外两方面共同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文化活动的举办来丰富校园的文化因素。例如,在校园一角建立文化墙,将文化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还也可以在校开展兴趣社团、文学社、书法社团等,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结合自己喜欢的文化内容来成立兴趣小组;还可以通过社会专题调查,让学生借助一定的教学主题来进行文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定期让学生参观省内的文化博物馆。
  3  结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在教学任务制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重难点来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孔子所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择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导学生为人要谦选,善于发现其他人的优点,弥补自身的不足;孟子所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将道德作为塑造人生的主要途径。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更多的人愿意过一些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这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张琰.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课外语文,2019(1):106-107.
  [2] 李淑然.让中华传统文化扎根于中职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9(2):21-22.
  [3] 卢东升.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54-5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55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