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高职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为例,从教材选用、学情分析、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实施五个方面阐述了互联网技术有利于教育教学开展。结合课程任务,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互联网;教学
  中图分类号: F713.36-4;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3-0182-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3.08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得到广泛地应用,高职教育的服务需求正发生变化,将互联网技术与职业教育跨界连接[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交互性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1 教材选用
  利用互联网手段,按照要求查阅、选择教材,比如是否是规划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和教育厅有关规定,教材的形式可选择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等,提高了工作效率。很多教材利用互聯网资源技术创新,进行教材建设。教材加信息化资源已成为高职教材的一种新型态,信息化资源融入教学网络平台、课堂辅助APP、微课、AR视频等互联网资源,使教材利用网络的便捷性来把知识的获取从书本扩展到课堂外,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该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更加一致,方便教师教学。
  2 学情分析
  在互联网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学情,优化教学内容。在前期课程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电工技术、智能传感技术、PLC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综合应用技术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技术对课前考查进行分析,学生对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基本设计要求有了总体认知,但还不具备安装与调试的能力;学生熟悉编程环境,但还不具备熟练设计控制项目的能力。学生成长于互联网时代,已适应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乐于交流,但自我学习管理、项目化思维有待加强,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有待积极引导。
  3 教学资源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不断重视,按照职业教育相关教学标准、国家职业相关标准、所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要求[1],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包括课堂线上辅助APP、仿真模拟资源、教学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线教学学习系统以及校企合作教学案例库等资源。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资源整合,设计教学项目,通过教学资源的利用,让学生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碎片化学习,使教学资源逐步深化和复杂化,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发展比例较得当,逐步提高教学资源质量。通过优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接受互联网手段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利用虚拟技术与现实应用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合其中,使教学内容设计更具有灵活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引导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4 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在课前推送动画视频、情景设计资源等,课中实施在线任务或测试,课后统计分析学生反馈数据,实施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效果,控制教学节奏,课程内容符合应用性、适用性和超前性的特点。在信息化教学的影响下,改变过去应试教学模式,可应用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法、经验设计法、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互联网使教学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个体分享、团队协商,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锻炼了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信息服务等能力,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深化工匠精神严谨细致、团结协作的品质,培养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有创新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人才。
  5 教学实施
  5.1 课前任务
  通过互联网平台上传本课相关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企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工作视频、该生产单元相关的微课等,把预习知识拆分,变得更加直观易懂,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时时能学,处处可学[2],再通过平台进行课前预习效果测试并反馈;然后教师评阅预习测试及反馈,通过数据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改进对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引导,结合预习效果更新教学内容。
  5.2 课中任务
  首先通过自动化生产线的录像插件导入,让学生把课前所了解的生产线工作通过平台进行展示。第二,通过引导学生组建任务小组分别完成生产线的机械装配与调整,气动元件的安装与连接,传感器的安装与接线,PLC的安装与接线,编程与调试等任务。第三,教师讲解安全操作规范和职业标准要求,通过实物操作视频与仿真软件结合,讲解与演示各部分的安装方法,学生通过仿真软件进行各部分的安装,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学生完成后进行功能测试验证,再通过网络平台上传仿真文件等任务资料,教师检查后进行讲解并点评;最后学生任务小组优化并总结。第四,教师进行问题创设,引导学生提出PLC程序设计思路,然后学生任务小组进行PLC编程,并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仿真调试后将任务资料上传网络平台,教师检查后进行讲解并点评;最后学生任务小组优化并总结。第五,学生小组展示完成任务的过程和学习成果,然后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总结,学生反思总结,实现了评价多维化[3]。
  5.3 课后拓展
  通过互联网平台布置课后拓展任务,该任务具有一定创新性,与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任务小组完成后上传网络平台;然后教师在网络平台对课后任务做出评价。课后作业也可以通过作业系统或智能题库在互联网上进行完成,实现了评价反馈及时、评价方式多元化。
  6 结束语
  将互联网技术优势与职业教育相融合进行教育教学,转变教学模式,形成无边界、跨时空的学习环境,实现了全员参与,满足了学习者的需求;突出了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创新意识等能力和素养,满足了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提高了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课程课堂效率,丰富了学习成果,达到了教学目标,辅助学生成才。
  【参考文献】
  [1]吴丽生.“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服务的目标与策略[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77-81.
  [2]方灿林,郭庆志.专业教学资源库:“互联网+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率先落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8-12.
  [3]赵丽艳.“移动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评价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报,2018(5):118-1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9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