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文学“走出去”译介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辉

  摘 要 作為中华文化面向世界、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国文学“走出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却也面临重重阻碍。以武侠小说为例,其创作的复杂性使武侠文化“走出去”面临巨大挑战。本文以译介学为理论支撑,结合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从译介内容、主体、受众、途径和效果五要素着手,尝试构建《射雕英雄传》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模式,以期对今后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中国文学 “走出去” 译介模式 传播学 《射雕英雄传》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7.009
  On the Model of "Going Out"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ak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in Yong's swordsman novel
  "The Biography of Heroes in Archery" as an example
  WANG Hui
  (Dalia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an, Liaoning 116044)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for Chinese culture to face the world and improve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out"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but it also faces many obstacles. Taking swordsman fiction as an example, the complexities of its creation makes swordsman culture "going out" face enormous challeng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and Lasswell's mode of communicati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model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The Biography of Heroes in Archery" in the English world from the five elements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content, subject, audience, approach and effect,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going out"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future.
  Key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going out";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mode; communication science; "The Biography of Heroes in Archery"   1 中国文学译介之研究现状
  中国文学经典外译肩负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使命,是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翻译(以文学翻译为主)特有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文学走出去并不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纯翻译行为(译),而是在“译”的基础上传播与推广中华文化(介)。[1]国内武侠小说英译探讨的主题侧重微观层面,包含理论探讨(如目的论、操纵理论、文本分析理论、功能论、传播学、生态翻译学等)、英译策略和方法(如武功招式、专有名词、江湖绰号、诗词、隐语等)及其他(功能语篇分析、意识形态与诗学影响等);而国外对武侠小说英译的研究起步较早,更侧重宏观层面,主要集中在东西文化比较、国家主体、中国当代文学、政治历史及中国人身份建构等研究。纵观中国文学译介的现状,中国文学走出去仍任重道远,面临的根本问题是译介模式的选择。
  2 基于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射雕英雄传》译介模式建构
  哈罗德· 拉斯韦尔归纳出传播过程的内容、主体、途径、受众和效果五大要素,提出了传播学的5W模式。译介学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传播,[1]本文以英译本《射雕》为例,从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受众、效果五个方面 [2]拟建译介模式,通过分析该模式的优劣,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借鉴。
  2.1 译介主体
  信息传播的第一元素即主体,文学作品翻译传播的原动力即译介主体。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主体有以下几种:中国译者、中国政府、外国汉学家、精通双语文化的夫妻档,如葛浩文和林丽君。另外,家庭背景、文化环境和思想倾向等因素会影响译介主体选择翻译文本。
  译者郝玉青来自多元文化的家庭,从事中文、英语和瑞典文之间的翻译工作,多年专注中文图书版权经纪工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一直想向西方引介金庸的作品。有目标语读者的本土译介主体及出版机构参与出版,会提高受众的接受程度。[3]郝玉青熟谙西方话语体系与中国文化、译过众多获奖小说,又有英国出版界受人敬重的编辑及麦克莱霍斯出版社的支持,这是英译作品在英语世界传播的优势。
  2.2 译介内容
  除传播中华文化外,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与内容也是译介的关键要素。译介作品最好具有民族特色,符合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甚至引起灵魂共鸣是文化传播的意义,《射雕》從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这一点。
  2.2.1 再现历史传奇
  金庸的小说大都有明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射雕》的历史背景发生在南宋与金对抗时期,故事情节不仅有血雨腥风的武林争斗,还有江湖儿女的爱恨情仇。以背负国仇家恨的主人公郭靖为故事源头,从懵懂无知的青涩少年蜕变成武功高强的侠士,金庸塑造了一心怀天下的民族英雄形象。
  2.2.2 传承儒道思想
  中国传统儒道思想影响深远,金庸吸取两家之长,又融入自身的理解塑造人物。儒家传统文化在小说体现为侠义精神。小说人格模式的重点之一便是儒道精神,更借助儒道典籍展示文化景观。小说中众多人物的人格魅力在于重情重义、守信爱仁,充分汲取了儒道两家的思想精华。
  2.2.3 妙用古典诗词
  金庸常妙用古典诗词衔接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寓情于景,为小说中的江湖世界增添了雅趣。小说第一回的定场诗是宋代戴复古的七言诗《淮村兵后》,描写了富饶的村庄历经战火后断井颓垣的萧条景象,借说书人之口说的十分应景。小说中引用了晚唐诗人钱珝的《江行无题》、南宋词人朱敦儒的《水龙吟》、《古乐府诗词》中的《九张机》、《满江红》等诗词,还借《诗经》命名了“好逑汤”,把饮食与文学融合,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
  2.2.4 遍布五行八卦
  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阴阳八卦、周易五行暗藏的奥秘与玄机。以五个方位东、西、南、北、中为切入点,又将五行即金木水火土融入其中,阐释了五方运行、五行相克的定律。五色五行恰好对应小说中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彼此相互牵制,又各称霸一方,符合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易经》中的阴阳平衡之道也用来描写小说的武功原理,习武之人要达到刚柔并济才能天下无敌。
  2.2.5 舌尖上的中国味道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风味独特、种类繁多而且兼具情趣、美感。金庸堪称美食大家,把小说的酒菜果品写得精妙绝伦。香药葡萄、玫瑰金橘、糖霜桃条、梨肉好郎君、炒鸭掌、鸡舌羹、花炊鹌子、鸳鸯煎牛筋、姜醋金银蹄子等美味佳肴色味俱佳,令人胃口大开,更使中国味道飘入西方世界。中国的菜名当中体现了色、香、味、料、器、型、人文掌故和煨炖蒸煮涮,煎炒烹炸煸等做法,一展舌尖上的中国特色。
  2.3 译介途径
  译介途径是实现传播行为的手段。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主要途径有出版、发行和国际书展。国内出版社出版了英译本项目工程“大中华文库”、“熊猫丛书”等,却并未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4]武侠小说译介途径主要有书籍、网络和影视。英译武侠的出版书籍有金庸4部和古龙1部;网络形式的英译本主要刊载于武侠小说翻译论坛wuxiapedia、spcnet和wuxiaworld。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具备声音、音乐、影像等表现元素,大众接受程度更高。《射雕》被翻拍成很多版本,《东邪西毒》、《九阴真经》、《南帝北丐》、《卧虎藏龙》等系列也深受海外影迷好评。另外,郝玉青为宣传译作在几个国家之间奔走,借各类采访提高了译作的曝光率,能更好地宣传作品。
  文学评论是出版发行的后续译介途径,英译小说出版后,英语世界主流媒体及亚马逊纷纷发表评论,包括《泰晤士报》、《经济学人》、《卫报》、《爱尔兰时报》等,其中《爱尔兰时报》评论为“中国的《指环王》”。各类书评先发制人,刺激消费者的情感与认知,激发读者购书欲望。海外文学评论界对《射雕》英译本多有赞誉,势必影响西方读者关注该小说,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2.4 译介受众
  译介受众是译介效果的试金石。在翻译出版中读者积累文化資本(学历、识读能力、受教育程度)和经济资本(购书花费)来消费、评价和传播译作,译作也因读者流失或累积符号资本(声誉和口碑),影响出版传播效果。
  《射雕》英译本的受众可分大众读者和专业读者两大类。了解大众读者对外来作品的心理接受程度,可深入读者内心争取读者;专业读者希望从共时或历时维度探究意识形态、中国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译者实在分享中国的武侠文化世界。这也体现在翻译策略上,郝玉青把义气忠诚、坚韧刚毅的杨铁心译为Ironheart Yang;把忧国忧民、慷慨豪迈的郭啸天译为Skyfury Guo;把 “梅超风”和 “陈玄风”这对黑风双煞译为Cyclone Mei(梅旋风)和Hurricane Chen(陈暴风);但“旋”字和“暴”字贴切地反映了两人武功高强、心狠手辣。类似的中式表达以异化的翻译策略翻译原文的写作手法语言形式和文化特色。 [5]翻译中需努力找寻东西文化之间的共性,保留源语文化的差异性,寻找归化与异化的平衡点,以互融互鉴的方式传递异质文化,让西方专业读者更易进入武侠世界,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6]
  2.5 译介效果
  媒介的优势是受众对其具有依赖性,可检验传播的效果。西方读者从翻译作品中的收获即译介的效果,要依读者的接受程度来评判。海外书评可以体现西方读者对异质文学的审美意趣和文化心理,反观译介效果。普及型书评和网络读者书评中,前者重宏观,后者偏细节。虽有评论者批评译本的翻译质量、情节设计、作品深度、出版进度等,但总体上正面评价更多,英译《射雕》在英国出版首月就加印六次,说明其在西方的首次翻译出版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3 结语
  中国文学“走出去”对提升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举足轻重。通过分析《射雕》的译介模式,本文对文学作品的后续译介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有效利用海内外翻译资源,提高翻译质量,缩短出版发行周期,加强与各国的版权合作;其次,从东西方文化碰撞到文化认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金庸的武侠小说兼融中西文学精粹,契合了郝玉青的翻译理念,即在互融互鉴中分享异质文化,因此译介作品需寻求中西文学在审美、艺术和价值等方面的共性。
  参考文献
  [1] 鲍晓英.“中学西传”之译介模式研究——以寒山诗在美国的成功译介为例[J].外国语,2014(1).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出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82-87.
  [3] 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展江,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4]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 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中国比较文学,2014(1).
  [6] 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19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