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促进现实路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高校科研院所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地,技术成果产出丰富,但数据显示,专利产业化情况并不乐观。如何有效的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中的高价值专利,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专利产业化因素及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实施路径等,提出了构建一体化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模式,提高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率。
【关键词】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高价值专利;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G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28-005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20
【Abstract】As a gathering place of high-quality talents, colleg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produce rich technical achievements, but the data show that the patent industrialization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How to effectively use high-value patents in colleg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atent industri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patents and promo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patent industrializ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etc. Propos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patent industrialization model in colleg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which increases the rate of patent industrialization in colleg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Key words】Colleges and research institures; Patent industrialization; High-value patents; Integration
1 专利产业化定义
专利产业化是将专利作为对象,以应用为目的的创造性活动[1]。通过专利产业化,可以用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牢牢把握生产经营的主动权,从而为社会营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因此专利产业化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促进我国的持续进步,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
2 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现状及存在的薄弱环节
2.1 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专利产业化意识比较薄弱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的制约,一些高校科研院所教师认为,教育育人才是他们自己的工作,而花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则会影响教学工作。因此,这部分教师的思想或创新意识有限,而这种对专利产业化意识的缺乏会导致科学研究进展缓慢。另一方面,从事高校科研工作的相关人员认为,高校科研成果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需要进行指标任务,评估任务和职称评定,这部分教师很少考虑专利投入市场的可行性问题,在他们看来,申请专利只为完成结项指标,获得职称等非长远效益。
2.2 科技創新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科研产出成果评价和职称评审制度及相关福利待遇等方面都采用简单的“量化”管理[3],这种过分强调量化指标的评价标准,在增加科研人员压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科研成果数量明显增加,但是在评价体系中对但却忽视了科研成果是整个团队共同合作取得的,在评价体系中往往以论文的第一作者或者是否是项目的负责人作为衡量依据,而其他参与者的在科研中付出的努力往往会被忽略,所以导致高校科研院所中易出现“孤军奋战”做科研的现象,但个人的研究能力毕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故无法承担大型研究项目,最终背离了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和社会的初衷,严重阻碍了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进程。
2.3 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过往计划经济体制的残存影响,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机构管理体制落后,体现在不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制约了专利产业化进程。另外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量化标志,其申请的专利不适合市场的应用推广;同时,“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机构的领导对专利产业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没有将科研管理部门置于举足轻重的位置”[4-5]。
2.4 高校科研院所高价值专利供给不足
在我国,高校科研院所是专利主要的输入主体。但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科研主要分为横向和纵向。纵向课题偏基础理论研究,对于其是否可行,能否被开发、应用、推广、直至投入市场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等方面关注度不够,培育的科研成果往往以论文为主,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及产业化的关注度很低。而横向课题虽然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其研究成果也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需求,但许多研究成果往往是通过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或通过企业的委外合作产生的,因其针对性过强限制了再次推广和应用的可能性。 另外从相关人员的统计来看,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学研究项目有75%的项目做过相关文献调研,有40%的项目做过市场调研,仅有22%的项目做过专利调研[6],使得科研项目输出的大量的研究成果与企业的需求严重不匹配。虽然有些专利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和推广前景,但是缺少中试环节,基本处于实验室的“休眠”阶段,导致技术不成熟,不利于大规模产业化。同时据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有20%左右的企业认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专利,其配套性和成熟度差,企业无法应用于实际生产。所以目前高校科研院所的高价值专利供给严重不足,综上所述,高校科研院所高价值专利的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专利产业化进程[7]。
2.5 缺乏专门从事专利产业化的机构和队伍
专利产业化不仅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加入,还需要专业的科技中介机构的参与。近年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一开始只在一线城市,现在已经基本能够辐射到我国的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但据《2018及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2018年高校科研院所认为“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是阻碍专利产业化的最大障碍的占比高达62.1%,而2017年的占比为54.1%,说明科技中介机构在专利转化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8-9]。
3 影响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的因素
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的基本过程并不复杂,但由于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其进展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
3.1 主体因素
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的主体涵盖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是专利技术的主要供应者,是产业化工作的重要依托单位,是专利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力和源泉。企业是专利技术的需求方,是专利产业化的重要实施单位[2]。政府是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的引导者,起着助推剂的作用[10]。中介机构则是专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主体,是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中介机构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生产、促进企业实施专利成果转化及吸收风险投资等方面。只有专利产业化系统的每个参与者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承担起应尽的职责,整个专利产业化才会更顺利、迅速地完成[2]。
3.2 客体因素
影响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的客体因素包括政策、制度、法律、资金和信息等。在政策方面,包括人才激励政策和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等,这些政策对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的影响最大。在制度方面,目前政府项目验收的评价指标主要是专利数量,以及论文的数量和论文发表刊物[11]。在法律方面,在专利产业化过程中,没有相关的专门法律甚至法规,使政府推动专利产业化的措施找不到强有力的依据。在资金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资金状况、风投等资金的投入将影响专利产业化的速率。在信息方面,高校科研院所获取信息有时不具备实时性,导致获得的专利与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因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沟通的不顺畅导致导致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很难达成共识。
4 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促进实施路径
一体化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模式是在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以高校科研院所自身现状为出发点,旨在建立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全新的专利产业化模式,解决了当前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率低的问题,实现了高校科研院所综合实力的大大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增强、中介机构创造价值的提升、金融机构盈利增加的全赢局面。
一体化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化模式应以以下原则作为出发点:
第一,以政府作为指向标。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设立高价值专利运营基金。该基金主要应用于高校科研院所的高价值专利,旨在用以与市场相匹配的方式培育及运营高校科研院所高价值专利,解决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发挥市场在专利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强化专利产业化进程中实施主体的地位,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市场需求为中心解决了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关键一公里”的问题,促使高校科研院所可以专注于专利技术攻关,不用担心后续的应用和销售。
第三,以多元化的方式作为实施策略。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领域、不同技术含量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进行等级分类,专利等级分类是以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以专利技术含量为导向的专利分级工作,最终目的是实现专利的全部价值。通过对专利实施等级分类,可以客观的分析专利的价值,指导高价值专利的产业化。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等级分类主要考虑技术、法律和经济三个维度,并着重增加了经济技术方面的指标权重。总得来说,技术创新力、技术发展趋势、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情况等作为技术指标;无效及复审记录、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专利的有效期、专利所属的类型等作为法律指标;专利投入市场蕴含的潜在价值、专利的获益情况等作为经济指标。并对分类之后的不同等级的专利采取多元化的模式进行操作,从而大幅度(下转第36页)(上接第55页)提高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产业化率。
第四,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专利产业化需要与金融有机融合,金融一直都在持续推动科技进步。通过采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推进股权投资和信贷投放相结合的投贷联动模式,为专利产业化提供资金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12]。
第五,建立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据《2018及2017年中国专利调查数据报告》显示:高校科研院已意识到缺乏技术转移的专业队伍是影响专利产业化的主要原因。科技中介机構在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一,它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了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信息,并对科研工作起着指导作用。其二,为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信息、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资讯,同时还能协调资金,有效的促进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但建立科技中介机构的同时也需要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机构的法律、经济、市场地位、管理制度以及应该履行的权利和义务,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顺利运行创造良好环境[8]。
在一体化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利产业化模式中,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有机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生态圈[1],在生态圈中具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间的有效专利输送机制,中介机构构建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支持,政府方面提供的协调政策,各个主体“各司其职”,促使整个专利产业化进程更加顺利、迅速地完成。
【参考文献】
[1]符俏.高校科研院所专利转化模式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
[2]吴继英.我国专利产业化机制有效性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13.
[3]马晓君,潘昌伟.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5(01):78-82.
[4]高闰青.“以人为本”:高校科研院所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J].中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与产业化,2007(03):74-75.
[5]周亚庆,许为民.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0(10):62-65.
[6]叶建平,刘宇.职务发明创造的专利权利之研究——对专利法第六条的质疑[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27-31.
[7]封伟竹.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8]贺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J].中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2016(08):8-11.
[9]王娜.我国高校科研院所专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03):145-147.
[10]王臣业.我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运营的模式及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11]党小梅,郑永平.高校科研院所专利实施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04):107-111.
[12]尹苗苗,崔国旗.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07):110-1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312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