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传统村落的土地流转现状及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土地流转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开展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一大趋势,但是山区与平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通过对山区传统村落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发现,在山区传统村落存在土地流转数量少、难度大,农户流转意识不强,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利用等问题,分析了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并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山区传统村落土地有效利用和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土地流转;传统村落;现状;建议;贵州山区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9-0263-03 開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atus and Suggestions of Land Circul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Guizhou:
Taking Langde Miao Village in Leishan County as an Example
HAO Guang-jun WU Yong-xing YUAN Juan-wen * SHEN Xing
(College of Public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s as important as land circulation. It is a tre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o carry out land circulation and large-scale management,bu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mountainous areas and plain areas.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atus of land circul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ountainous areas,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problems of land circulation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mountainous areas include small number,hard to circulate and weak circulation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inability to carry out large-scale land use,and analyz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land circulation.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re effective us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land circulation;traditional village;status;suggestion;mountainous areas of Guizhou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意在促进农村的发展。在传统农村,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最重要资本,只有盘活农村土地,使农村土地合理有效利用,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方法途径。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下,农村正在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是大力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1]。
土地流转旨在提高农村土地活力和利用率,减少撂荒,增加农户收入,是促进整个农村改革的关键[2]。在发达地区和部分平原地区土地流转状态良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大大提高了农村土地的使用效率。但是,在偏远山区,由于社会经济、自然生态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发达和平原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3],山区农村的土地流转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在众学者对土地流转的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对土地流转政策的解读和分析[4-7]、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8-11]、土地流转对生态的影响[12-14]以及农民权益保障问题[15-16],而根据山区实际情况提出具体保护传统村落的建议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为了解山区传统村落的土地流转现状,分析了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提出合理有效地进行土地流转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土地高效利用以及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1 研究地点及研究方法
郎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雷山县报德乡,地处山区,是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苗族传统村寨,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主,所以又称为“长裙苗”。郎德苗寨早在1984年被列为“中国露天民俗博物馆”,在1997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成为第1个举行奥运火炬传递的中国苗寨,2012年被列为首批“ 中国传统村落”[17]。优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族文化都是郎德苗寨的标签,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和研究价值。截至2018年,郎德苗寨有300多户,约1 500人,村寨内有耕地约160.21 hm2,人均耕地较少,年轻人通过外出打工、年长者依靠种地和参加旅游表演来获取收入。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形式对贵州郎德苗寨进行实地调研,访谈的对象包括村内的年轻人、老人、村干部等,其中年轻人4人、老人3人、村干部1人;并随机抽样,对86家农户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18岁以下有3人、19~45岁有55人、46岁以上有28人。
2 郎德苗寨土地流转现状
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18-19]。本文中的土地流转是指耕地流转。郎德苗寨耕地面积多,村寨内耕地主要分为旱地和水田,种植作物较为单一,旱地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水田种植水稻。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郎德苗寨的土地流转规模、方式以及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具有以下特点。
2.1 土地流转规模
村寨内的土地流转与大部分山区农村一样,土地流转规模较小。据调研统计,在问卷调查86家农户中,其耕地存在流转的仅有4家,占比4.65%;而未进行土地流转的有82家,占比95.35%。可见本村寨的农户很少存在土地流转,基本都是自己种植。
虽然是农户自己小规模种植,但是在对“粮食产量是否满意”这一项调查中发现有63户“满意”,占比73.26%;15户“一般”,占比17.44%;仅有8户“不满意”,占比9.30%。由此可见,村寨内的粮食种植产量满意度较高,基本能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2.2 土地流转方式
土地流转方式的多样性能反映土地流转的水平。进一步对存在土地流转农户进行深入访谈发现,进行土地互换的农户有2家、土地转包的有2家。
2.2.1 土地转包是现在农村最基本、最常见的土地流转方式。在郎德苗寨内存在以转包形式的土地流转,例如村中的吴某,他转包的是他自家哥哥的土地,既可以有更多的土地种,又可以不让土地荒废。虽然这种土地流转的形式存在一定的不严谨性,但是均本着自愿的原则,农户之间自己协商,达成令双方都满意的协议,双方才能够转包土地,这种转包形式在农村还是比较普遍的。
2.2.2 村寨存在土地互换的情况。郎德苗寨地处山区,耕地具有细碎化、位置偏远、田间道路不方便等特点,不利于农户种植使用。于是村民本着自愿的原则,自发地对承包的土地进行村寨内成员之间的互换,使得双方都对交换后的田地感到满意,这不仅提高了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也减少了土地荒废现象的发生。村民自发进行土地的互换,基本都是口头协议,没有签订书面合同。
2.2.3 村寨没有出现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等形式的土地流转。据村支书了解到,由于村寨缺少特色的农业产业,土地都是自家种植粮食作物,例如水稻、玉米、红薯等,再加上山区条件较差,外面没有人愿意来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
2.3 土地流转意愿
限于山区地理条件和农户传统观念的影响,村寨内进行土地流转总体规模变大的趋势不明显,但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以及村民外出打工,导致部分劳动力外移,影响了村内闲置土地的流转。在这个传统的古村寨,人们对土地的看重程度不言而喻,始终想保留土地,不想丢失,但目前人们传统的观念逐渐发生了转变,经调查发现有64户不想进行土地流转,占比74.42%,另有25.58%的农户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在進一步的调研中可以发现,有部分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的意愿相较以前有所加强,在想进行土地流转的人群中,年轻人占得比重较大,因为他们认为外出务工所获得的收入可供一家人生活,不需要依赖土地且种田所赚取的收入太少。可见年轻人的传统观念正逐步发生变化,农户传统观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郎德苗寨土地流转的进行。
3 影响郎德苗寨土地流转的原因分析
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盘活农村土地,使农村土地更具有活力,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一大趋势,但是这似乎更适用于平原地区。在山区郎德苗寨土地流转表现出土地流转规模小、土地流转方式单一、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不强等问题,影响土地流转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3.1 山区自然条件影响
郎德苗寨地处贵州山区,土质差、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耕地多分散在山坡之上,耕地分布零碎,很难形成连片可耕种的土地,土地分散化、细碎化严重,整合困难。据调查的所有农户中,最多的农户拥有土地10块,最少的也会拥有2块,平均每人拥有5.6块土地;在对部分农户访谈中也发现,由于山区土地分散,农户耕作极为不便。加之山区田间道路不畅,一般作物都是依靠自然的降雨,不能及时灌溉。基础设施差导致不适合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无法进行土地规模化经营。 3.2 农户自身观念影响
3.2.1 山区农户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农户对土地有很强的依赖性,认为土地保证了农民的生存,土地不能丢失,恋土情节严重。在土地流转意愿的调查中也发现,有很多农民存在小农思想,只有25.58%的农户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并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那些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的群体对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区,他们认为流转土地就是失去土地,土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随意给他人。
3.2.2 农户土地流转意识较低。在问卷对“自己或他人是否存在土地撂荒行为”的调查中发现,86户中仅有3户存在撂荒情况,占比3.49%,即使是有些农户外出打工,也会将闲置的土地无偿给亲戚朋友耕种。近几年,由于土地收益不高,小部分农户种地积极性较低,导致存在闲置甚至撂荒现象。
3.2.3 农户土地流转的顾虑较多。农户不想土地流转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自己的生活问题,认为土地就是他们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近几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日渐成熟,但是山区农户的最低生活保障还不能有效实施,导致农户不敢轻易进行土地流转。
3.3 社会条件影响
3.3.1 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山区土地流转。在一般的农村,人们弃农经商的思想严重,认为土地的重要性不比以前,导致发生土地闲置、撂荒的现象。但是,郎德苗寨是贵州最早一批进行旅游开发的传统村落,弥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在郎德的苗族文化中,无不彰显对土地的尊重和感激。在郎德苗寨,也会信土地神的存在,每次过年过节,都会以做丰盛的美食、载歌载舞的形式来祭祀土地神,场面十分隆重。郎德苗寨时时刻刻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在浓厚的氛围下,使得人们非常注重传统,更在意土地的价值,不会轻易流转土地。
3.3.2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薄弱,无法长时间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农民文化技术水平有限,离开土地,只能外出打工获取收入。年轻人可以外出打工,但是年长的就只能守着自己的土地来维持生存。因此,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与否成为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
3.3.3 缺乏正确的引导。当地基层组织对土地流转重视程度较低,缺少宣传、鼓励。缺少项目、资金和技术支持来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种植。当地山区缺少特色产业,没有种植大户和外来企业,导致当地土地流转难以进行。
4 建议
限于各方面原因,山区土地流转依旧存在诸多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使农村土地高效利用,提出了如下建议。
4.1 因地制宜,正确引导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一大趋势,土地流转在平原地区的实施较为容易,但是在偏远山区,土地流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二是当地政府应正确引导,不仅仅是在形式上,更要在态度和行动上支持土地流转,发挥乡镇及村委领导的模范带头作用,适当制定一些鼓励政策,对流转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等,提高农户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等。三是要规范土地流转行为,部分农户在进行流转时,只是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签订了合同,由于农户知识水平有限,导致流转双方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容易产生纠纷,不利于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四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认识土地流转的优点,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推进土地流转工作,从而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
4.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户权益
农户不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担心自己的生活保障问题,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资源,一旦土地“丢失”,他们也将面临无法生存的困境。一是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二是农户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自主择业能力差,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三是要改善医疗基础设施,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问题,减少农民看病、求医难的问题。
4.3 正确处理土地流转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
在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下,郎德苗寨并没有顺应这一大趋势,反而是农户自家经营土地,在没有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情况下依旧保持着土地的高利用率,少有土地闲置、撂荒的现象,农户对粮食产量基本满意,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现代农业讲究规模化经营,这与推行农村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相冲突,但是二者并不是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二者主要目的都是是盘活农村土地,使农村土地高效利用。郎德苗寨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限于各方面的原因,村寨的土地无法进行大规模流转,反而是依靠村寨内传统的农耕文化作为支撑,农民对本村寨的传统心生敬畏,重视土地,不闲置,不撂荒,最大程度上对自己的土地进行高效利用。传统的思想对土地流转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但是同时也对传统农村的土地利用产生了积极影响。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土地流转与传统文化保护相辅相成,土地流转会提高一个地区整体的经济效益,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为该地区的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因此,在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利用过程中,既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又要充分重视传统文化在土地利用中的作用,使传统的文化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5 參考文献
[1] 朱耀汇.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助力江苏乡村振兴[J].唯实,2018(4):44-46.
[2] 文珍昕.山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西省垣曲县为例[J].学理论,2017(1):26-27. [3] 岳国强.山区土地流转需多方引导[N].阳泉日报,2017-12-09(005).
[4] 杨德才.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5(12):49-52.
[5] 张晓平.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研究,2010(23):8-9.
[6] 吴玲,周思山.新一轮土地流转的意义与困境[J].宿州学院学报,2011(7):4-6.
[7] 于玲.农地流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艰难性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7):46-47.
[8] 张卫杰.土流转的意义、存在问题与对策[J].时代金融,2011(12):142-143.
[9] 王海燕.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1):41-43.
[10] 韩星焕,田露.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吉林省为例[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4(2):225-229.
[11] 伯娜.当前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3):40-43.
[12] 陈园园,安祥生,任媛,等.欠发达山区土地流转的生态效应分析:以晋西北地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8,25(1):370-375.
[13] 杨运鹏,王学良,尚发美,等.李赛山区半山区土地流转对生态的负面影响研究:以楚雄市为例[J].科技经济与资源环境,2017,35(2):92-93.
[14] 唐澜兮,睢博莨,沈星,等.农村土地流转对农业生态安全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9):9-11.
[15] 王春华.土地流转背景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国土资源,2019,3(1):50-51.
[16] 曾临昌,邱晨怡.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民权益保障研究:基于江西省余江县的实地调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9(8):3-4.
[17] 聂玉涵.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研究初探:以郎德上寨为例[J].城市地理,2016,22(2):24-27.
[18] 黄凌翔,郝建民,卢静.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模式、困境与路径[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5):128-129.
[19] 南梅.關于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的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13(19):1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45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