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现状与培育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解当代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现状,寻找提高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对策,运用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对1048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认知发展较好,但医学生的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动机则有待提升;医学生从医意愿在性别、学业成绩、年级等变量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家庭住址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变量上无显著差异(P﹥0.05)。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生从医意愿的水平,需要结合实际,从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动机等四个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合理引导。
  【关键词】医学生;从医意愿;现状;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31-0199-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31.096
  医学生从医意愿是指医学生主动、自愿选择医务相关工作,并具有很高的热情及认同感,具体表现为医学生在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动机等方面的综合意愿[1]。当代医学生作为未来医务工作的主力军,其对医务工作的认知以及从事医务工作的心理状态,都将影响其将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医务工作质量和水平。然而遗憾的是,我国学者对医学生职业生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认同方面,对从医意愿却缺乏应有的关注。中国知网等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文献检索显示,医学生从医意愿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仅有3篇。这使得公众无法认清当前我国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问卷调查来对医学生从医意愿的现状做出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适的应对策略。
  1 方法
  1.1 被试
  采取班级整群抽样法向3所高校的医学生发放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48份。其中,男506人,女542人;家庭住址为城镇394人,农村654人;学业成绩较差249人,中等662人,较好137人;大一376人,大二328人,大三218人,大四126人;家庭经济状况较差259人,中等683人,较好106人。
  1.2 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
  该问卷由方必基等人编制,由17道Likert 5点计分题组成,分为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动机四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从医意愿越强。问卷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两种方法进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结构效度良好。信度方面,该问卷总量表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半信度、重测信度分别为0.70~0.81、0.72~0.87、0.73~0.89之间,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综合而言,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评估医学生从医意愿的有效工具。
  1.3 统计分析工具
  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医学生从医意愿的总体特征
  数据显示:被试在医学生从医意愿总问卷上的平均得分为63.14±8.60,显著高于51分的问卷理论均值,说明当前医学生从医意愿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从不同维度看,被试在职业情感和职业认知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9.50±3.14和17.10±2.11,显著高于15分和12分的理论均值,但在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动机两个维度上,被试的平均得分分别为16.37±3.53和10.17±2.78,仅略高于15分和9分的理论均值。总体而言,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认知发展较好,但医学生的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动机则有待提升。
  2.2 医学生从医意愿的差异分析
  2.2.1 性别差异分析
  对被试在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上的得分进行性别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在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上没有差异(T=-0.39,P=0.70;T=-0.13,P=0.90),但在职业认知、职业动机和从医意愿总问卷上差异显著(T=-4.17,P=0.00;T=-5.44,P=0.00;T=-2.95,P=0.00),女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
  2.2.2 家庭住址的差异分析
  对被试在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上的得分进行家庭住址差异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在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和从医意愿总问卷上均不存在显著差異(T=1.71,P=0.09;T=-0.41,P=0.68;T=0.48,P=0.63;T=1.43,P=0.15),但在职业动机维度上,城镇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T=2.19,P=0.03)。
  2.2.3 学业成绩的差异分析
  对被试在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上的得分进行学业成绩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业成绩学生在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动机和从医意愿总问卷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F=18.44,P=0.00;F=20.21,P=0.00;F=23.81,P=0.00;F=18.65,P=0.00;F=37.34,P=0.00)。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各维度及总问卷上,学业成绩较差者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学业成绩中等者和学业成绩较好者(P﹤0.01);在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动机和从医意愿总问卷上,学业成绩中等者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学业成绩较好者(P﹤0.01)。
  2.2.4 年级的差异分析
  对被试在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上的得分进行年级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仅在职业行为倾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0.76,P=0.52),但在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动机和从医意愿总问卷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6.08,P=0.00;F=6.91,P=0.00;F=21.32,P=0.00;F=10.15,P=0.00)。事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职业情感维度,大一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P﹤0.01),大二显著高于大三(P﹤0.01),其他年级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职业认知维度,大四显著低于大一、大二、大三(P﹤0.01),其他年级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职业动机和从医意愿总分方面,大一均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P﹤0.01),其他年级间无显著差异(P﹥0.05)。   2.2.5 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分析
  对被试在医学生从医意愿问卷上的得分进行家庭经济状况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在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动机和从医意愿总问卷上不存在显著差异(F=0.43,P=0.65;F=1.28,P=0.28;F=2.83,P=0.06),但在职业情感和职业认知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F=4.47,P=0.01;F=3.32,P=0.04)。事后多重比较显示:在职业情感和职业认知维度,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者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家庭经济状况中等者(P﹤0.05),其他家庭经济状况间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与分析
  职业认知是指人们对该职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状况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具有的稳定的心境状况。研究显示,医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发展较好,这与钟小芳等人的研究结果[2]相似。说明大部分医学生对当前医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及所要面对的问题有较清晰明确的认识;同时,他们并未因复杂的医疗环境和恶劣的医患关系等问题而对医务工作丧失信心,依然对医务工作充满热情和期待。研究还显示,医学生的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动机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这与梅思佳的研究结果一致[3]。职业行为倾向是指人们在认知评价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行为准备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医学生对医务工作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和积极的情感、期待,但认知和情感并没有直接转换成相应的行为倾向。这造成了医学生从医意愿的认知失调。如何将清晰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转换成相应的行为倾向,进而降低医学生从医意愿的认知失调水平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职业动机是指直接引起、推动并维持个体职业活动以实现一定职业目标的心理过程。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的职业动机不强。这可能是因为多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模糊,高考专业选择时大都受父母意愿影响所致[4]。
  研究显示:女生在职业认知、职业动机和从医意愿总问卷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但在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上差异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受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影响,女生在毕业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女生对医务工作认知更清晰、从医意愿更明确所致。家庭住址方面,城镇学生的职业动机显著高于农村学生,但在其他维度和总问卷上,则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是与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改变命运的机会相对更少,加之农村的医疗资源缺乏,使得医务工作在农村学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关。学业成绩方面,成绩较差学生在医学生从医意愿問卷各维度及总问卷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成绩中等学生和成绩较好学生,而成绩中等学生在职业行为倾向、职业动机和医学生从医意愿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成绩较好学生。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通常,成绩较好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最强,其次是成绩中等学生,而成绩较差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最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从医意愿的高低。年级方面,大一学生在职业情感、职业动机和从医意愿总问卷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和大四。这可能是与初入大学的新鲜感降低了大一学生的学业压力,使得对专业学习饱含着激情,对未来的职业充满着憧憬有关。但当他们真正置身于繁重枯燥的医学知识,见习后接触了各种纷繁复杂的医疗环境,体验了实习的劳累与艰苦后,许多学生开始质疑最初的选择,从而导致认知失调,陷入了职业迷失中。家庭经济状况方面,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认知显著低于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受家庭经济的局限,经济状况较差学生难以接触更多的医学知识和医务工作现状,使得他们仅简单地依据社会对医务工作“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来认知医务工作。同时,家庭经济较差学生对在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医患纠纷承受力相对更差,而近年来新闻媒体对医患纠纷的负面报道使得他们对医务工作的认知和情感进一步片面化。
  4 医学生从医意愿培育对策
  从医意愿直接影响医学生当前的专业认同度和专业学习努力程度;同时,也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行为,进而影响对我国的医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研究发现,当前医学生的从医意愿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研究结果看,需要从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动机等四个方面对医学生的从医意愿进行合理引导。
  职业情感方面,研究发现:年级是影响医学生从医意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级的升高,医学生的从医意愿有下降的趋势。为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应革新传统教学手段,更多地通过PBL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从事医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培养其对医务工作的热爱。此外,学校和教学医院也应更多地宣传、报道医务工作中的积极事件、先进典型和最新资讯,让学生能够对即将从事的医务工作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激发学生从医的热情。
  职业认知方面,研究显示:女生的职业认知显著高于男性。为此,在教学和管理工作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性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调整男生对医务工作的错误认知。可以通过相关专题讲座、将医学技能融入学生日常活动、广播或网络等媒体的正面宣传来传播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医学观,从而使男生愿意积极学习医学知识和技能。研究还发现,大四学生的职业认知显著低于其他年级。这就造成了一种大学怪现象:许多医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自己缺乏相关职业的技能,无法胜任即将从事的医务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恰当的规划[5]。为此,教师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引导学生重视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增强他们的职业胜任力,使他们具备独立处理基本医务工作的能力。同时,要重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工作,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寻找自己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帮助医学生提高职业认知和专业满意度。
  职业行为倾向方面,研究发现:学业成绩对医学生的职业行为倾向有重要影响。这是因为,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学业成绩是其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源泉。为此,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自然就成了强化医学生从医意愿的重要途径。同时,针对学业成绩较差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降低他们的作业难度,以让其体验到更多的学业成就感,提高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他们从医的职业行为倾向。
  职业动机方面,研究显示:农村学生的职业动机显著低于城镇农村学生。这可能与农村学生对相关事件信息的获取渠道和获取能力不足,导致他们形成片面认识有关。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有关医务工作的片面信息和负面报道在群众中产生不良的舆论导向,进而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职业动机。为此,教师在平时教授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需要结合具体的医患纠纷案例,如实向学生介绍案例的来龙去脉,完善对相关案例存在歪曲认知学生的认知评价,增强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让他们从内心认可、愿意追求并实现医务工作的职业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动机。
  总之,从医意愿作为医务工作的一种行为倾向,将对医学生的学习行为、职业选择和医疗服务水平都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从医意愿水平,需要结合实际,从职业情感、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动机等四个方面对医学生进行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方必基.医学生从医意愿研究述评[J].高教学刊,2019, (18):183-185.
  [2]钟小芳,缪海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从医意愿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6):84-86.
  [3]梅思佳.医学生职业认同与人文关怀能力、生涯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1):72-75.
  [4]何学建,王法琴,姚玲.医学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4):274-276.
  [5]张丽娜,马晓玲.医学生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72-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53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