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皖西白茶栽培管理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总结了皖西白茶栽培管理技术,包括茶园建设、茶苗移栽、茶园定植、土壤管理、茶树修剪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皖西白茶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皖西白茶;栽培管理技术;修剪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22-0014-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皖西白茶为茶树的变异品种,属于绿茶科,是一种低温敏感型茶叶,阈值在23 ℃左右。春季因叶绿素缺失,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因而称为白茶,产出时间很短,一般仅1个月左右。谷雨后至夏至前,茶叶白绿相间,夏季茶叶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皖西白茶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适宜有独特气候且海拔在300 m以上的大别山地区种植。皖西白茶是由2003年引进的安吉白茶(白叶一号)种苗重新培育而成,2007年正式开始供应,现已发展皖西白茶基地133.33 hm2。现总结皖西白茶栽培管理技术,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1    茶园建设
  1.1    园地垦辟
  在园地垦辟之前,必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进行合理规划和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对皖西白茶的园地基本要求是区块规划合理,路网、水网设置科学,尽量少占用耕地。
  1.2    园地选择
  园地坡度在25°以下,以坐南朝东北向为上。应选择生态环境优良、交通方便、远离公路和“三废”的地方建园。以土壤肥沃、土层深厚、pH值4.5~6.5的微酸性壤质土地块为宜,过砂,保水保肥性差,易受旱害;过黏,通透性差,易发生板结。选址后进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设置场部、种茶区、道路、排灌系统以及防护林、隔离带、绿化区。
  1.3    规划设计
  坚持“头带帽、腰系带、脚穿鞋”的原则,做好总体的科学规划设计。开垦时采取挖掘机开垦平台,适当保留一些阔叶树木。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在开垦规划中安排好园区主、支干道,要求主、支干道互通,坡地茶园主干道要为“S”形,方便交通运输和生产作业。不能直上直下“1”字形道路,防止天长日久形成“路边沟”[1]。
  1.4    排灌系统建设
  在茶园山顶、山腰、山脚建设沉积池、排水渠、蓄水池,园区内沟渠相通,雨水可以通过排水沟引入蓄水池,做到小雨不出园,中雨、大雨能蓄能排,有条件的地方应建成移动式喷、漏灌系统。
  1.5    园地开垦
  新种茶园分初垦和复垦2次开垦。初垦深度50 cm以上,刨除树根、石块等杂物,置于太阳下曝晒;复垦深度30 cm,同时做种植行,坡度15°~25°的地块筑等高梯田,内低外高,防止水土流失;坡度15°以下,水平种植,将石块及树根等物置于边行作坝。
  2    茶苗移栽
  2.1    种苗准备
  笔者经过实践和理论运用,新建皖西白茶园种植密度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单位面积(1 hm2)需皖西白茶苗数=10 000÷(行距×丛距)×每丛播种白叶一号株数
  根据上式计算出的数值与实际需要数有一定的差距,故在预备种苗时一般应按计算数增加10%,作为苗损耗的补偿。按照皖西白茶茶园的种植常规经验,新建茶园需要白叶一号茶苗49 500~52 500株/hm2。
  2.2    移栽时期
  根据茶树的生长动态及当地气候条件确定移栽期。茶树进入休眠阶段后,以空气湿度最大及土壤含水量最高时移栽最为适宜。
  根据皖西白茶生长特点,白叶一号在金寨县域内最佳移栽时间是晚秋或早春;其他地区要根据当地实际气候确定移栽期,长江流域一带的茶区,以晚秋(10月中下旬至12月初)或早春(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为宜,具体时间可在当地适期范围内偏早一点[2-3]。
  2.3    移栽技术
  皖西白茶最佳茶苗标准为苗高30 cm以上、主干茎粗3 mm以上、无病虫害的1龄苗。起苗时尽量少伤根、多帶土。将茶苗移栽于施足底肥的种植沟中,切忌过深或过浅,一般沟深以20~30 cm为宜,逐步壅土填平种植沟,浇足定根水。及时剪除离地面20 cm以上的枝叶,减少水分蒸发,随后每隔3~5 d浇水1次直至成活。定期检查茶苗成活情况,发现缺株,及时补齐。
  2.4    种植规格
  种植规格根据地形和品种确定,以双行条栽为好,大行距1.5 m,小行距0.33 m,每丛定植1~2株。一般缓坡平地茶园单行条植,行距1.5 m,丛距30 cm左右;梯形茶园以单行条植为主,行距1.3~1.6 m,依梯面宽度而定,丛距25~30 cm,有些梯田茶园宽度不一,可采用双行条植。双行条植的丛距均以30~35 cm为佳,每丛2~3株[4]。   3    茶园定植
  3.1    定植时间
  皖西白茶最佳定植时间一般分为2季,春季定植时间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秋季定植时间为10月中下旬至12月初。
  3.2    定植密度
  皖西白茶茶园种植密度与光能利用关系十分密切,合理密植是获得皖西白茶优质高产的关键。目前,以下2种定植方式比较常用:①单条播,行距约130 cm,株距约30 cm,每穴茶苗2~3株,基本苗数4.5万~5.0万株/hm2;②双条播,大行距约150 cm,小行距约40 cm,株距约30 cm,每穴茶苗2株,基本苗数6.0万~7.5万株/hm2。
  3.3    定植维护
  茶苗定植后容易发生秋冬春连旱及低温等灾害,要注意做好新植茶苗的管理工作。
  3.3.1    保障幼苗安全过冬。低温来临前施腐熟的清水粪肥,培土壅根,使根系处于冻土层以下,行间要铺草保温,迎风面的阴坡要每隔5~6行设置挡风障。
  3.3.2    覆盖防旱护苗。新定植的白叶一号抗逆性较差,既怕旱又怕晒,可用稻草覆盖全园,厚度5 cm;或用蘑菇土覆盖,既可降低土面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抑制杂草生长,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同时,应做好水分管理,满足茶树对水分的需求。
  3.3.3    清除杂草。新植茶园树冠小,杂草生长快,应及时拔除,以免杂草长大后因拔草土壤松动而损伤幼树根系,拔草时最好在梅雨季节前后进行[5]。
  3.3.4    适当遮荫。由于白叶一号对光的适应性较差,可以在定植以后,搭建遮荫棚或者用树枝叶进行遮荫。
  3.3.5    及时补苗。新建的皖西白茶茶园要做好查苗补苗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成活率未达80%以上的必须进行补植。补苗宜用同龄苗,在早春和秋末冬初的雨天进行。
  4    土壤管理
  皖西地区对茶地的耕作管理历来重视,清代一《孝丰县志》就有“产茶之地,岁必锄掘数次”的记载。皖西白茶茶园土壤耕作包括中耕和深耕,以疏松土壤,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茶树根系的更新和生长。
  4.1    中耕
  中耕深度10~20 cm,起到破除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气和透水状况、清除茶园杂草的作用。由于采摘频繁,行间表层土壤极易被踏实,影响土壤的透水和透气性能,需要及时进行中耕以疏松土壤,每年可以进行2~3次中耕。
  4.2    深耕
  深耕深度一般在20~30 cm之间。深耕对土壤的作用强于浅耕或中耕,但深耕对茶树根系的损伤较多,对技术要求较高。在成龄的皖西白茶投产茶园深耕中,要特别注意深度不要超过30 cm,宽度以40~50 cm为宜,不要太靠近茶树根颈部位,在每年或隔年的9—11月对茶园行间土壤进行深耕1次。
  5    茶树修剪
  合理修剪是皖西白茶栽培管理的一项基本措施,可促进其优质高产。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时期的茶树修剪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其中,幼龄时期的定形修剪一般需要进行3次。
  5.1    第1次定形修剪
  定植移栽白叶一号茶苗的当天,定干高度为15 cm,如果高度不够标准,可推迟至第2年春茶生长休止时间进行。第1次定形修剪对茶树骨架的形成十分重要,必须精细进行,确保质量,宜用整枝剪逐株依次进行。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时不可留桩过长,以免损耗养分。剪口应向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使发出的新枝向四周伸展。剪口要光滑,切忌剪裂,以免雨水浸渍伤口,难以愈合。
  5.2    第2次定形修剪
  一般在定植后1年后秋季进行。修剪的高度可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 cm。此次修剪可用篱按修剪高度标准剪平,然后用整枝剪修去过长的桩头,同样要注意留外侧的腋芽,以利分枝向外伸展。
  5.3    第3次定形修剪
  在第3年的秋季,在原剪口基础上再提高10 cm,以后每年春茶采摘结束后修剪(5月10日前必须完成),高度以40~45 cm为宜。成龄茶园如茶树封行,须定期对茶树进行修边处理。
  6    参考文献
  [1] 黃富贵,刘晓霞.贵州碾茶茶园栽培管理技术[J].贵州茶叶,2018,46(2):23-26.
  [2] 周嫄.黔西北山区茶树栽培管理措施[J].现代农村科技,2015(10):33-34.
  [3] 邓慧群,罗小梅,诸葛天秋,等.茶树新品种“桂香22号”特征特性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广西农学报,2015,30(1):61-62.
  [4] 朱德焰,吕立哲,蒋双丰,等.信阳市无性系良种茶树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茶叶,2008(10):24-25.
  [5] 杨玲.贵州茶树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0):40-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77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