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谣言调查问卷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大学生网络谣言进行问卷调查,意在分析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处理方式,以及对不同种类的网络谣言的信任程度和传播倾向,以此反思当前思政教育的薄弱点,探索应对谣言的有效机制。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谣言调查,意在分析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和处理方式,以此探索应对谣言的有效机制;了解大学生对不同种类网络谣言的信任和传播倾向,以此找到当前思政教育的薄弱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谣言 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c)-0254-02
1 问卷调查方法
对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了2000份调查问卷,回收1932份,有效问卷1870份。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设置了14道封闭式单选和多选题,内容涵盖了自媒体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处理倾向以及对不同种类谣言的信任和传播倾向等方面。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自媒体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首先在调查中,有64.71%的同学认为,在网上进行学习或娱乐活动时,经常会接触到网络谣言,占调查的大多数。并且,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当今网络舆论并不可信,其中认为比较不可信的占到了55.08%,认为非常不可信的占到了26.74%。认为比较可信的只有17.11%,而认为非常可信的只有1.07%。在对自媒体(微博、微信)发布的信息可信度调查中,同样是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媒体信息可信度比较低,其中认为一半信息可信的占49.2%,认为30%信息可信或更低的占21.93%。而认为70%信息可信的占27.81%,认为完全可信的也是只有1.07%。
对于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查阅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此选项占了调查人数的61.5%。然而还有20.32%的同学是“凭直觉感觉判断”,13.37%的同学选择“无所谓,不去辨别”,也有4.81%的同学选择“从众心理,认为大部分人说的应该是对的”。
由此可见,当今大学生认为网络谣言是普遍存在的,并对网络上的信息并不十分相信,甚至可以说信任度很低。但绝大多数同学对待网络信息的态度比较积极,会通过自己的考证再去选择是否相信,但也有一些同学态度比较消极,或听之任之,或觉得无所谓。
2.2 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
首先,认为网络谣言对自己的正常学习生活影响很大的只有4.81%,认为影响比较大的占12.3%。而认为有一点影响的占到了绝大多数,有51.34%,认为几乎没有影响的也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有31.55%。
其次,在对待网络谣言的态度上,有54.01%的同学选择了“谣言止于智者,不必去理会”,22.99%的同学选择了“我对谣言有很好的辨别能力,但看到谣言心情会不好”。而选择“无所谓,宁可信其有,防患于未然没什么不好”和选择“非常反感网络谣言,干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这两种截然不同态度的所占比例几乎相同,分别是11.76%和11.23%。
最后,在问及“当曾经相信的谣言真相大白,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反思自己轻信谣言的行为,提高对谣言的辨别能力”,占63.64%。还有18.18%的同学选择了“对网络上的信息看看就可以了,再也不会相信”的消极态度,以及8.56%的同学选择了“虽然这次真相大白,但遇到类似的事情还是会选择相信,宁可信其有”这种同样消极的选项。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并没有受到网络谣言的干扰,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网络上的信息,主动考证其真实性,但也有一些同学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谣言的影响,或选择逆来顺受全盘接受,或选择悲观消极的态度再不信任网络信息。
2.3 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处理倾向
当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假时,68.98%的同学选择了“忽略,不去理会”,25.67%的同学选择了“不相信”,而选择“相信”的同学只有5.35%。由此可见,当信息无法辨别时,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忽略信息。当收到网络谣言信息时,同样高达74.87%的同学选择了“看过就算了,不会转发和评论”,18.18%的同学选择“看都不看,完全不信”。只有3.74%的同学选择“相信,宁可信其有”,3.21%的同学选择“相信并转发给别人”。
然而,当遇到与自身相关的网络谣言,比如自然灾害、停水停电、食品安全等问题时,保持理智态度的同学虽然仍然占绝大多数,45.45%的同学选择“自己会先考证其真实性之后再做定夺”,但是却有18.72%的同学选择了“自己会注意”,更有20.86%的同学选择了“不仅自己会注意,还会提醒身边的人注意”。
最后,在问及“你在网上发表言论时,是否意识到你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时,62.03%的同学选择了“会意识到这两种责任”,17.65%的同学选择了“通常会意识到道德责任”,11.23%的同学选择了“通常会意识到法律责任”,还有9.09%的同学选择了“不一定,看心情”。
由此可见,绝对多数情况下,大学生会理智对待网络谣言,但是网络谣言还是具有很大蛊惑性的,当问题涉及到大学生自身时,大学生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和不负责任。
2.4 大学生对不同种类网络谣言的信任和传播倾向
为了解大学生对哪类谣言更感兴趣,更容易相信并传播,我们从不同种类的谣言中精心挑选了几条,让大学生选择哪些是真实的。调查结果按可信度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官二代宝马飙车撞伤路人被免责”,占45.6%。“女大学生酒吧被人灌醉,醒来发现肾脏被偷”,占43.35%。“医生火车上救助心脏病人,后被判非法行医,获刑并处罚金”占38.27%。“公安部最新通知,大学生参与小额贷款将被处以拘留处罚”,占34.6%。“苹果8自带地图将钓鱼岛划给了日本”,占22.49%。“日本曾将核辐射的海鲜偷偷运入中国大陆市场”,占20.33%。“杨幂被拍与人私会,相传孩子并非刘恺威亲生”,占13.46%。“科学研究表明,白酒可以杀死癌细胞,长期饮用对身体好”,占9.22%。而选择以上都不是真的同学占8.14%。
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舆论焦点集中在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与自身相关的问题上,而对明星人物、科学养生等方面的谣言并不十分感兴趣,或分辨能力比较强。
3 结语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谣言的大量存在,使当今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但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积极应对,主动查证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会轻易相信。网络谣言并没有过多地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多数大学生对谣言的分辨能力比较强,并不会随意信谣传谣。
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大学生在某类谣言面前会比较容易失去理智,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等问题。在今后对谣言的研究中,應该更多地关注这类问题。
参考文献
[1] 殷俊.重视谣言研究的跨学科视角——评郭小安著《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社会心理研究》[J].新闻界,2016(11):37-39.
[2] 韩熠.和谐社会视域下当代中国网络谣言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
[3] 孙静.人格特质、传播动机与网络谣言传播行为的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095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