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课堂参与的路径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是保障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该文将从课堂参与的内涵入手,分析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阻碍学生参與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策略,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意志。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课堂参与 因素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c)-0135-02
1 课堂参与简述
1.1 课堂参与的概念
课堂参与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其主要由3个部分构成,分别是行为参与、认知参与以及情感参与。其中行为参与反映的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具体体现在课堂表现和时间参与两点。认知参与反映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表现出的思维水平和学习策略。情感参与是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包括乐趣感、焦虑感、成就感等。
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越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情感互动也就越顺畅,这对双方共同发展均十分有利。在现代教育教学实践中,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是经历、观念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交融,师生双方均为主体,进而营造出一个舒适和谐的课堂环境。
1.2 课堂参与的积极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互动关系,课堂参与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高,其主体地位感性体验也会变得越强烈,相应的主体意识也会获得增强,这对其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同时,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对于学生课堂参与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决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得到有效的调动。因此,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阻碍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分析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方面出现了越来越多新的挑战。初中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引导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我国自2017年开始实施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希望可以从道德品质、身心素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给予初中生以积极的影响。结合当前教学实践来看,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很难深度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专业素质不足,无法发挥正确的主导作用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依旧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应清楚地认知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充分发挥主导意识和作用,如此才能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都缺乏的必要的主要意识,对自身职业缺乏认同感,对教学改革和自身未来发展持有消极态度,不可避免地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课堂参与度不高。其深层原因有三:第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得不到重视,一般被安排在学习效率最差的时段。第二,资源缺少、师资力量薄弱。第三,教学成绩考核机制不合理。
2.2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
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基本上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不足,很少会自主学习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经常会出现学习其他科目、说话打闹等现象。其分层原因有四:首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包含了大量的理论性内容,课堂教学十分枯燥,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其次,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多为口头说教,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较小,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再次,《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分数较少,相较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性偏低,学生一般不会在该科目上投入过多的精力。最后,《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偏向理论化,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中包含了大量的开放性题目,导致学生们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
2.3 教学情境缺乏实效性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并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情境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但结合实际来看,很多初中课程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课程教育模式落后,和当前社会环境和学生特点需求已经不相适应。其次,课程管理滞后,为了提高分数,很多学校在该课程教学中过度重视理论,忽视拓展延伸和实践探究。最后,过度重视学生的成绩评价,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导向出现偏移。
3 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有效路径
3.1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上文已经提到,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关系,和学生一起共建舒适、和谐的教学氛围,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中。要想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意识,学校需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视,使广大教师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主动承担起引导学生正确成长发展的责任。同时适当地提高福利待遇,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要鼓励学生们进行自我探索和分析判断,对所有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进行生硬的遏止,而应与其就行为和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讨论,帮助其理解自身的错误,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之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2 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方法、内容落后的问题,教师应积极进行创新探索,引入更加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深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该科目产生成就感和获得感,使其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取得的进步。例如,在教学设计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层次差异性,采取分层教学法。同时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和社会实践,这比单纯说教更有意义。方法和内容上的创新可以逐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促进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3.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单纯重视学习成绩的误区,将道德品质、创新意识、合作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态度等内容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在评价方法上,应在书面测试基础上,引入形成性评价,注意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课堂参与情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关系,同时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苟有东.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新课程,2018(10):171.
[2] 钟平波.浅谈如何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J].新智慧,2018(19):52.
[3] 张保德.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生课堂参与的路径探索[A].中学教育科研2018年第3期(总第226期)[C].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41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