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 文以化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不仅要加强学生的课程知识体验,还需要对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来实现学生的更好发展。因此,该文将立足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2(b)-0119-02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为了做好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滲透工作,教师还需要知道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优势。从而才能够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找到切实有效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渗透传统文化的培养。在笔者看来,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优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其中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这里所指的具有文化基础,不仅是指语文课程教材中的内容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而且是指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语文课程学习,让进行高中语文课堂学习的时候,教师讲解传统文化学生能够实现有效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方便整体课堂教学的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高中语文展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平时受到大量的西方文化的影响,从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细致的了解和掌握。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容易走向极端,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此来加强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从而健全高中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该文将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展开探讨。
1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教师自己就要明确知道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一来,才能够保证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所传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多样性,促进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因此,在接下来的论述中,笔者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做出简单的讨论和探究。
1.1 中华民族血脉传承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说,它是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其中一部分,并且其所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如书法、绘画戏剧等都是其中的内容之一。而对于中华人民来说,这些内容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传承和发扬的。对于学生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的。但是学生对其中的内涵的了解却是一知半解,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细致的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进行相关内容内涵的感受,促进学生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实现中华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发展。
1.2 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对于学生的学科课程内容来说,其中或多或少都涉及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内容。特别是对于语文课程授课来说,因为语文课程中笔者在进行文章写作的过程中,所提及到的内容和所创设内容的背景,都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作为支撑,从而构成的文章内容。如果说学生不能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学生对于课文的知识内容,也就无法掌握清楚。所以,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授课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理解,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基础。
1.3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为教而教,而是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知识功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依靠自己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而在教师在平时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功底,以此来推动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发展。
1.4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给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压力都比较大。而很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能够形成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基本上讲述的都是课本中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就容易让整体课堂教学变得比较枯燥,学生也无法有效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从而便影响了整体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能够做到适当地给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渗透,便可以极大地调动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更有激情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促进学生与课堂教学的共同发展。
2 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明确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作用之后,教师便需要从此出发,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展开研究和分析,从而来选择最好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整体精神发展。因此,在接下来的论述之中,笔者将对在高中语文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谈一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2.1 结合教材一同讲解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一同进行讲解,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材中所存在的内容,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这些相对来说比较直接的内容角度入手。在进行细致教学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此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授《诗两首》的时候,这篇课文主要是给学生介绍了两首现代诗歌,分别是《雨巷》和《再别康桥》。针对这两首现代诗歌的教学,教师可以从诗歌这一角度入手,对学生适当进行诗歌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授。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现让学生思考现代诗歌格式与传统诗歌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别,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对学生进行诗歌格式内容的讲解,以此来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变迁和魅力,实现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渗透。
2.2 通过主题阅读的方式展开
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主题阅读的方式来展开。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来说,其中阅读时教师所不能忽视的重点教学内容,而在阅读教学的时候,仅仅是依靠教师对于课文上的讲解是不够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展开课外阅读的时候进行补充。对于高中生来说,更需要如此。通过让高中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从而加强学生的阅读水平。而在进行课外阅读的选择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采用主题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从而进行相应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渗透。
例如,教师在教授某一个课文内容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师可以围绕这一主題,让学生进行相应的课外文章阅读。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中所存在哪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教师可以定时,让学生展开主题阅读交流会。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将自己所阅读过的课外文章,带到课堂上来与同学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说说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以此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渗透。
2.3 结合作文练笔进行渗透
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作文练笔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来说,其中作文教学时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写作习惯,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作文小练笔的方式,在训练作文的同时,进行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
例如,教师在进行相关中华传统文化传达的时候,在传达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自己所讲解的内容,进行一篇小练笔的写作。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刚刚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的感受与理解,从而让加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以此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4 结合多媒体形成渗透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结合多媒体的方式,形成一定的渗透情境。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解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以口头讲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知识的讲授,这种方式,虽然说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有一个细致的感受。所以,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一同展开,从而为学生构建渗透情境,以此来加强学生的体会。
例如,教师可以在正式进行课程教学之前,给学生设计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并且将其与教学的PPT进行融合,以此来给学生构建一个连续不断的教学过程,加强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体会感受。
3 结语
综观上述,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并用于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方式,展开对学生的教学,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显秋.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试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7(25):170-170.
[2] 周冠祥.经典诵读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28-30.
[3] 戚光宇.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文以化人——语文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语文知识,2015(10):37-39.
[5] 邹一斌.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综述[J].中国民族教育,2017(4):39-41.
[6] 高素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J].青年时代,2016(9):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54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