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TPACK视域下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逐渐发展并应用到当前的教学过程中,TPACK开始被提出,并且逐渐探讨TPACK视域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策略。本文从TPACK的含义和特征入手,对TPACK视域下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阐述,并对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发展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TPACK视域;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34-4;G65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 . 2020 . 06 . 30
  2018年,我國教育部适时提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为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升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从不同角度开始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问题,作为技术类培训学校的主体,高职院校也不例外,探讨相关能力的培养,对高职类院校教学效果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TPACK概述
  TPACK的中文含义是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其基础的含义是学科教学知识,即PCK,在此以后的相关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和实践探讨的。通过理论的发展,诸多学者共同认为TPACK的理论和实践探究能够提升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总体作为教师在新时代必备的能力,主要由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三个核心要素组成,同时也包括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四个复合型性的要素。
  2 TPACK视域下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应具备的能力
  为了进一步探讨TPACK视域下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升策略,对TPACK视域下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当进行科学准确的把握,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确保探讨方向的准确性,确保探讨效果的科学性。
  2.1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实现良好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从高职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高职学生的发展,要能够根据自身的教学内容,确定好教学内容、目标、情景和教学媒体等,并能够将教学和学生有机的融合,让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让学生能够在开放共享的环境中自主、合作、积极的主动学习,通过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2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在TPACK视域下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教学实施,通过线上线下的多渠道多方法混合式教学,让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立体化,能够充分运用眼睛观察,将抽象的知识立体化,做到虚实结合,真正提高教学的品质以及内涵。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信息查询和筛选能够共建教学内容。
  2.3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高职教师应当贯穿到信息化教学实施全过程的,应当能够在信息化教学中对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情况的分析和总结,能够更加注重多元化,例如,学生知识、急速的把握,人文素质的养成等,确保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够更加科学和客观,能够运用信息化教学评价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切实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提高运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4 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
  信息化教学反思主要是针对信息化教学实施以及教学实施评价所做出的的反思,例如,通过信息化教学,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实施过程是否顺畅、是否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效果是否满意等。作为高职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能够做到自我判断和分析,一方面是对自身信息化教学本身的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堂教学效果等。另一方面是对信息化教学的“技术”反思,更多的是指网络资源的适用性、学生对数据资源的应用性等。通过教师反思能力能够更好提升教学效果,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3 TPACK视域下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
  目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正在逐步实施,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为学生掌握知识提供了更好的途径和方法。但是,从目前TPACK视域下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差强人意的地方,具体情况如下:
  3.1 信息化教学设计理念缺乏科学性
  高职院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过程中通常存在两种现象,一方面,部分教师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仍然以自身为主体,信息化教学设计与知识内容成了简单的加发,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积极的主动学习,能够协作性学习,满足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将传统板书变成了简单的PPT展示,将诵读等形式替换成了网络视频资源,忽略了信息化教学的实质,缺乏与学生的协商交流和知识的构建,不能够做到在教学中进行自我诊断和反馈。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过度的追求信息化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存在,例如,弹幕发言、随机抢答、在线测评、虚拟仿真体验等,虽然课堂将信息化的环境充分成分呈现了出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课堂内容的讲述,使得课堂内容的重心出现偏差。
  目前高职教师却在信息化教学评价中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高职教师过度的重视量性的评价而忽略了质的评价,例如,过度的看重软件系统中所记录的学生讨论次数、在线学习的市场以及学生的活跃度等,往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效果,缺乏科学客观的把握。二是部分高职教师忽略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过度的看重结果性评价,例如,过度的看重学习的成果,强调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没有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习得。三是部分高职教师逐渐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没有重视学习目标的多维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等进行多元评价,但是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创新意识、情感价值观等主观方面缺乏关注。   3.2 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有待提升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一个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学能力反思方面,一是信息化教学反思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仍然习惯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将教学评价同教学结束相混淆,导致信息化教学不能够及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二是部分高职教师过度的重视整体信息化教学反思而忽略了学生个体性的差异,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思考。三是存在教学反思流于形式的情况,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过度的重视数据评价而忽略了过程的评价,忽略了具体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导致教学反思不充分,不能够将信息化教学更加合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新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新时代,高职教育和教学信息化都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高职教师就要不断科学的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确保高职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1 更新教学理念,实施人本教学
  高职院校要通过为学生提供多形式、多渠道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让教师获取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一些优先评优等方式鼓励教师能够不断加强学习,满足自身工作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教师交流,信息化教学观摩展示等手段让教师更新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而实现技能和实践效果的提升。作为高职教师,要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本教学,能够关注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充分融合,避免简单的加法重复和过度的信息化展示。
  4.2 着眼发展,完善教学评价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教学评价的完善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评价理念也需要不断地更新,要真正让教学评价发挥出作用。在评价理念方面,高职院校要组织专题培训班,开展专项调研,要让教师能够有条件加强学习,提升思想认识,同时,在同学科或者同年级教师之间开展信息教学比赛、通过学校学生调研等方式鼓励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特征和个性化差异,让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自身成长、课堂信息化教学需求等进行量化分析,做好数据的对比。
  4.3 增强意识,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反思
  职业教师在TPACK视域下要增强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要确保反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要逐步将信息化教学反思纳入教案的组成部分,实现教学与技术的相互融合和加强,真正达到1+1>2的效果。教师在反思过程中,要实现反思对象的多元化和反思内容的完整性,例如,要对学生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提升程度等进行综合反思,同时也要进行自我反思。
  新时代,信息化技术在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社会工作的主要群体,应当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信息化的福利,作为教师也要将这种信息化充分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当前TPACK视域下更是如此,教师只有通盘考虑、总体规划、积极反思和创新改进才能够真正保障教学能力得以发展,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一春,王宇熙.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基于江苏省7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6):70-74.
  [2]滕罕.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意义及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0):25-26.
  [3]刘月梅.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9(6):44-45.
  [4]宗晓倩,汤慧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5,13(28):142-144.
  [5]张菁菁,魏會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5,17(21):64-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807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