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基于激发学生地理思维的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雯
摘 要: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且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初中生正是形成地理思维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地理思维主要包括地理空间思维、区域性思维、综合性思维、以及地理空间定位、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差异比较、认识人与环境关系、社会实践性思维等。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这种有助于激发学生地理思维的合作学习方式,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探讨实践的热点。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地理思维 新课程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3(b)-0199-02
1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思考、交流、提炼、理顺、归纳有效的地理信息,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在和谐融洽的交流合作中激发潜能、开启心智、构建思维。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2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给学生充分的个体学习时间,经过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才能更有效地交流、合作。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的是调控和鼓励,适时参与,成为一名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忠诚队友”。
2.1 讨论式合作学习
讨论式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实现某学习目标或解决某个地理问题而进行的合作探讨,由此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交流感情,发展思维。
2.1.1 讨论内容具有挑战性,激发兴趣
教师设置的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并不是学生随意思考就能给出答案。设计新颖的、趣味的、有启发性、能联系以往的地理知识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合作内容,才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才能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2.1.2 信息化手段直播小组合作,关注过程
新课标中提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引导课堂教育信息处于最佳的传输状态。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借助希沃授课助手的投屏功能,对学生小组合作情况可以进行现场直播,将学生的讨论状态可视化,还可以使用手机抖音记录学生精彩的讨论过程,激励小组提高效率,大胆探究。通过信息化手段与小组合作有机融合,及时反馈学生状态,这种动态的观察方式带来的冲击是传统课堂所没有的,而且这种信息化方式培养的合作兴趣是持续的,也是激励学生小组合作、不断提升的不竭动力[2]。
2.2 传递式合作学习
“传递式合作学习”是指一个接一个的传下去的合作方式。不仅能有效、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学生个性发展、个体发挥也能起到促进作用。例如,课堂小结环节运用传递式合作方式,学生接力复述、传递、补充该节课重要知识点,比教师“一言堂”总结全课效果非常好。同时人口过多造成的社会问题、森林破坏造成的后果、南水北调的影响等,都可以采用组内或组间的传递式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引导培养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
2.3 表演式合作学习
表演式合作学习是通过小组表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通过小组分工表演,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例如,人教版七上《地球运动》,采用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在学生理解地球运动原理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扮演地球、太阳、解说员。小组内自行分工設计表演,要求简单准确地演示地球在太空的运动形式、运动特点、运动过程等。例如,在春分日的时候要体现出太阳光直射赤道这个重要的特点(如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地球”同学身上标示出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太阳”同学可以拿手电直射赤道)。解说员介绍春分日这一天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处于春季等相关知识。学生地理空间思维得到锻炼,课堂生动有趣。
2.4 体验动手操作式合作学习
动手操作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相关动手、动脑操作的小组活动,建立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领悟强化等,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果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例如:人教版地理七下《大洲和大洋的分布》中认识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轮廓和分布,就可以采用小组动手操作拼图。限时每个组分工合作,用简笔画画出七大洲的轮廓图,用剪刀剪裁下来,在A3纸上画出重要的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本初子午线和180°经线。在此基础上,将剪下的七大洲轮廓图贴在准确的位置上。完成后,各组合作成果统一到台前展示,教师和其他组成员进行评价。通过学生画图、拼图、点评,不仅帮助学生注意到用经纬线定各大洲的位置,还能发现根据海陆间相对位置来确定各洲应分布在哪里。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人人动脑、动手、动口、动手,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区域思维、综合思维使其更加活跃起来,使语言丰富起来。
2.5 比赛式合作学习
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撘顺风车”的现象,学困生总等待听别人如何说,自己不主动思考,依赖学习好的同学思考、汇报。所以小组间展开竞赛,小组间互相对比评出名次,促使各个小组内任何一个成员都要想办法成功完成任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可以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为集体竞争出谋划策,积极完成任务,促进学生主动高效地解决地理问题,地理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3 有效的合作评价
当小组合作结束后,教师要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客观评价,补充片面的结论,纠正错误的观点,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的知识能有清晰、完整、明确的结论。教师不但要关注任务的完成情况,更要重视综合评价学生合作过程中的表现,从理解知识的深度、对知识的概括情况、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是否有创造性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对合作探究完成最好的小组,及时给予好评以及相应的奖励,奖励形式包括口头表扬、优秀次数积累换奖品、一次作业豁免权等。适当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互相学习评比活动,有利于强化合作意识,让学生明白讨论出来的成果是集体所有,每个参与的学生都有功劳,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实践证明,在地理新课程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形式灵活多变,有利于学生转变传统额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等。合作学习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也体现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3]。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哲学的理念是使教育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要使教育同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联系起来。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不仅让课堂高效,学生乐学,更为培养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登宝.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7):190.
[2] 徐少春,邱新艳.借助AR技术开阔学生看世界的“视角”[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7):49-51.
[3] 陈家琪.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0(12):6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190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