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元钟
摘 要 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科学课堂中运用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三个策略:根据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对下载的资源进行选择和精心加工;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以及在运用信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效 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rategy Research o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reate Efficient Classroom
GE Yuanzhong
(Zhejiang Hangzhou Kangqiao Middle School, Hangzhou, Zhejiang 310014)
Abstract For the problems in IT in junior high school science classroom in operation, proposed three strategies: Download resources to select and carefully process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ct concep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detailed instructional design, give full playadvanta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to simulate some of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re difficult to produce satisfactory experiment results of experiments, to compensate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conventional experiments. And several issues that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i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 efficiency; classroom
1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运用的几个问题
目前,在互联网上可以搜索到大量的有关教学方面的软件、课件、图片和视频。这为我们的科学教学带来了方便,为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物质基础。科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使自己的课堂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当的做法、想法,使信息技术应用和学科教学不匹配,导致教学质量和效率下降。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重资源下载,轻后期加工。互联网上资源众多,有许多现成的教学软件和视频。有教师将下载的课件直接使用,没有考虑班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能力以及学习的现状,也没有考虑教学资源和自己教学风格的匹配情况进行加工和处理。
(2)重课件内容,轻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几乎整节课都在播放动态的画面,教师成了“放映员”,学生成了“观众”。教师只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而忽视这多媒体课件与教学目标的匹配程度。学生整节课面对视屏上不时变幻出的五颜六色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和其他材料,从而导致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降低。
(3)重实验模拟,轻学生动手。有的教师不做演示实验,而更热衷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实验,认为多媒体实验点点鼠标就能得出结果,不会失败。这些不可能失败的实验缺乏真实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将更淡漠。
2 运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的三个策略
不能因为重视使用信息技术而忽视课程目标的实现。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过程中,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2.1 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媒体加工
学习者应该具有在中搜寻资料的技能,能有效地去整理和评价信息。不少教师能比较熟练地用百度搜索课件、试卷、提纲,这并不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全部。资源要获得效益最大,教师还要根据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对下载的资源进行选择和精心加工。因此,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由原来以课堂讲授式为主变为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采取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仍习惯性地沿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实质性的转变,那么信息技术水平再高超,高效课堂也难真正实现。因此,课堂必须从改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出发。教师不仅自己要有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要将这一能力传递给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重要的学习者。在课后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网站,让学生能够上网自主寻找答案,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师要根据课堂设计,并注重对媒体进行加工。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很丰富,教师不仅要能搜索、下载、整理、评价,而且能针对自己的学科,自己的学生,对课件进行加工,根据自己的课堂设计,使上课的课件能和自己的课堂设计完美匹配。
如在设计八年级上第一章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这一课的课件时,在网上能搜索的课件资源至少有一千个,相关的资料更是不计其数。在第一课时中主要讲几个原子模型:道尔顿实心球原子模型、汤姆森的西瓜模型等等。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主要突出卢瑟福行星绕太阳模型的讲解。在课堂上,通过总结课件中的实验现象“绝大部分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a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90度,有的甚至被弹回”去猜想原子内部的结构。于是,对下载的课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了整合:重点突出卢瑟福的模型,在课件中有人物简介、有实验仪器和有a粒子的介绍、用动画演示a粒子散射实验过程、对原子结构进行猜测分析等,而对其它模型就粗略一些。
根据课堂设计合理加工后的课件能很好地表达教学思想,教学的效果也比拿来就用要好得多。
2.2 根据教学目标加强整合设计
课堂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点,课堂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目标的确立、分析,并对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做总体安排,信息技术是通过教学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的一种手段。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教师只有通过细致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设计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教学,采用何种信息技术,以及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时间量。在平时的复习课教学中,会碰到有些系统性很强的知识,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在一堂课的时间将所有的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此时如能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对知识系统进行网络化疏理,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比如浙教七下第一章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讲授过程中,教师要讲清凸透镜成像的五种情况:物距小于焦距(u<f)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物距大于焦距而小于两倍焦距(f<u<2f)成放大的、倒立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u>2f)成缩小的、倒立的实像;物距等于焦距(u = f)不成像;物距等于两倍焦距(u = 2f)成等大的、倒立的实像。虽然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过学生实验,但学生掌握的还是比较零碎、不连贯,能系统性地说出规律的学生很少。
在复习课上使用凸透镜成像课件,用鼠标移动蜡烛改变物距,就能很快就将这五种情况总结,而且能讲清楚一些重点:如物和像移动的同向性,物像之间的最短距离是4f,将凸透镜挡住一半是否能成完整的像,像的明暗怎么变化等等。
在复习课上运用信息技术系统展现知识点,能帮助学生回忆、整理,并将知识点网络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
这个课件在上新课的时候使用效率和效果就不会太好,教师讲起来快,但学生没有生活现象实际观察的储备,对教师的讲解一知半解。因此,教师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教学,必定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
(2)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这样做是否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基础知识作用,是否起到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
学习情境是为顺利的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尽快达到学习目标而选择或创设的情形与环境。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生动、丰富的实际情境,不易激发联想,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信息技术形式灵活,能创设更接近实际情景的虚拟化学习环境,给学习情境的创设带来极大的便利。
比如浙教七下第四章第五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的课件,利用信息技术,再现火山爆发与强烈地震现象,有效地揭示了火山与地震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激发了同学们对地壳的激烈运动进行探究的强烈欲望。
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倒计时软件,在课堂上的合理利用往往会使同学们更快地进入竞争状态,从而加快思维的速度,学生的参与程度和思维强度都有明显的提高。
通过信息技术,能创设了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因此,教师应精心营造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
(3)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的要求,着重分析信息技术不可替代的优势,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发挥着这些优势,应用于教学当中。
如在上浙教七上第二章第五节《显微镜下各种生物》中显微镜的使用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显微镜基本构造图展示给学生,然后对照显微镜构造图解析显微镜各部件名称、作用及使用的方法、步骤,同时用文字配合教师的讲解;而后,可以用显微镜构造图来考核学生是否掌握。
这节课的最好处理方法是带学生进入实验室,每人一个显微镜,教师一只手拿着显微镜,一只手指着显微镜的一个部位进行讲解,根据教师讲解,学生亲自动手摸索。
所以,不能不加选择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当中,更不能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盲目淘汰或闲置原有教学技术。①只有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3 采用模拟实验优化实验教学
初中《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科学》教学的基础是实验。在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常不能令人满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些现有条件难以产生满意实验效果的实验,可以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
如浙教七下第四章第三节《地球绕日运动》,将阳光直射点的来回移动做成动画,就能清晰而逼真地反映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布置学生课外到操场上做实验观察阳光照射下物影长度的变化之前能先播放一下课件,第二堂课根据课件和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评,效果会好很多。因为不放课件就让学生去做实验,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连续的过程,学生课后实验的整体感觉就会很差。
有的实验过程过程很短,学生来不及观察,这时可以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分解实验的动作、慢放、定格或重现等。
如浙教七下第二章第三节《力的存在》中的一副图“压力使网球拍变形”,许多同学对这副图提出疑问,不少同学还以为是球变成了半个。于是下载了一个“网球慢动作惊人唯美”的慢动作集锦,对书本上的图片做了一个很好(下转第223页)(上接第165页)的补充解释。
有的实验过程过程很长,学生没时间长期观察,这时可以运用录像、多媒体课件快放以达到教学目的。如在探究铁钉锈蚀条件实验课中,可以下载不同天数的生锈蚀铁钉照片展示给同学们看,使同学们对金属的锈蚀过程先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总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之间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利用同课异构,互听、互评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不同的课堂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比一比谁的课件更能实现教学目标,谁的课件更能吸引学生。
在上课前必须深入了解班级学生个性及学习习惯,并根据学生个性情况修改自己的多媒体课件。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对学习现况分析,权衡利弊得失,判断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满足大多数学生。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目前,杭州拱墅区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好电子白板,以及利用好与之相关的软件,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率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 王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 Robert J.Marzano ,Debra J.Pickering.有效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 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602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