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名中医谈阿尔茨海默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长歌

  顾耘,女,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博士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科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累计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SCI论文2篇;参与著作编写7部;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师从国医大师朱良春、肿瘤名家刘嘉湘、风湿名家陈湘君、老年病名家林水淼、肾病名家陈以平、脾胃病名家马贵同;2010年被评为龙华医院中青年名中医。
  擅长多种老年病的诊治,尤以心脑血管及其相关疾病、老年认知功能减退、慢性虚损及功能性疾病等见长。
  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是无法治愈的,对病因不明的阿尔茨海默病,很多人转而寻求中医的帮助。基于此,本刊特地采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中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顾耘教授,顾教授的解疑答惑,为我们提供了浅显易懂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知识,现收录于下。
  《科学生活》:在西医中,老年痴呆根据其病因可以分为很多大类,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只是其中一种;中医是如何分类痴呆的呢?治疗方法又是否一致?
  顾教授:西医将痴呆根据其病因分为由于代谢、中毒、感染、营养缺乏、脑血管病等原因引起的继发性痴呆和原发性痴呆(也就是我们说的阿尔茨海默病)。其中血管性痴呆和原发性老年性痴呆占了所有痴呆发病的90%以上。中医的范畴比较大,甚至包含了部分的抑郁、精神分裂症等。
  在治疗方法上,西医是讲求根据病因治疗,但是阿尔茨海默病是原发性疾病,发病原因并不明确,所以西医开发了近十种药物来治疗此病。中医来说,讲求“辩证论治”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采取相应的方式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科学生活》:既然阿尔茨海默病是原发性疾病,是不是说明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不明?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有怎样的认识呢?
  顾教授:是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至今不明,关于其病因的研究有很多,但都没有真正下定论,所以我们才称呼阿尔茨海默病为原发性痴呆。在这样的情况下,目前我们没有开发出可以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特效药,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减缓发病的趋势。
  近些年,中医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最主流的看法是由于年老肾虚引起的,《灵枢·海论》中指出:“髓海有余,则轻劲交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胜癌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老年以后气血亏损,五脏功能失和,肾虚髓减、神机失用是痴呆发生的根本病机。因为肾系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人的视、听、嗅、感觉及思维记忆等皆出于脑。脑的这些功能又都在脑髓的充实下才能发挥,而髓海的充实又依赖于肾气的温煦充养。《医方集解》指出,“肾气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血瘀引起阿尔茨海默病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看法。《血证论·瘀血》也说:“瘀血攻心,心痛、头晕、神气昏迷”。老年人随着年龄渐增、长期受到七情的干扰,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去平衡,进而产生气血瘀滞,意识异常而发生痴呆,因大脑持续缺血与代谢性损伤而出现感知、记忆、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严重障碍,它主要与脑循环障碍,并且全脑血流量的降低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这给瘀血学说以有力的支持。
  还有一种说法是阿尔茨海默病与脾胃虚弱有关。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诸虚之本”的理论出发,认为脾胃虚弱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原因。由虚而致痰浊血瘀,痰瘀互结阻塞清窍,加速痴呆的形成。由此可见本病的病因是气血亏损,心神失养或因年迈之人,脾气不足,或气血不足,或血瘀气滞,脏腑化生之气血不能上荣于脑,脑海不充,心神失养导致痴呆的发生。
  还有医家认为痴呆当从“心”论治,因为中医认为“心乃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乃君主之官”,“心主神明”。凡情志上的问题当从调心论治。
  总的来说,阿尔茨海默病的部位在脑,但中医认为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精、气、血不足,是老年痴呆发生的内在体质因素。中医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是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要从具体的脉象上得出病人需要的治疗方向。比如,肾亏的病人就应当应用补肾填精的方法治疗。
  《科学生活》:由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后无法治愈,而且带来的危害很大,医生对阿尔茨海默病提出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提议。中医里是如何定义“早发现”的呢?早治疗又是什么时候比较好呢?
  顾教授:疾病治疗中,“早发现,早治疗”可以说是金科玉律。中医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主要是利用认知障碍问卷等一些西医的手法来判断的,通过望、闻、问、切来分辨中医的“证”(即疾病在某一发展阶段的临床表现)。所以在这“早发现”的问题上,我们无疑要依靠病患的自我重视及病患家属的细心观察。切不可把老人的一些反应迟钝当做是感官退化,掉以轻心。当老人明显的表现出一些认知能力的损害就要尽快就医,越早
  越好。
  现在我们提出了轻度认知损害(MCI)这一概念,这来自于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研究。我们可以预测从轻度认知损害(MCI)到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现在国际上提倡在轻度认知损害(MCI)阶段就要进行治疗。早期检测将是最好的发现机会,一旦发现轻度认知损害(MCI),就要积极就医以防止大脑持续损害,进行有效的治疗。
  《科学生活》:网上不少人发表议论认为西药副作用大,所以转吃中药;也有人认为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慢,在这里顾教授可以告诉我们中西医治疗此病的优缺点吗?
  顾教授:其实阿尔茨海默病是无法治愈的,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或逆转疾病进展的治疗药物。所以西医、中医的到底孰是孰非,还没有定论。目前我们国家也很重视阿尔茨海默病,但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药物。
  《科学生活》:针灸等可否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家族遗传的病人可否提前预防呢?如何开展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呢?
  顾教授:现在中医领域有不少关于针灸减缓病情的例子,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在家庭经济情况许可的条件下,不妨做一些尝试。
  有家族遗传史的病人不要太过紧张,阿尔茨海默病也并不是百分百遗传的疾病,在步入中年以后做好检查工作就可以了。当然这个疾病目前并没有特效药,也没有预防措施。若是家族有这样的病史,平时就要进行一些脑力锻炼,不要“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但也不要过度用脑引起脑损伤。
  对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护理,我个人主张鼓励病人能自理的尽量自理,鼓励多动脑,一定要让他融入社会。就好比一出生就被狼抚养的“狼孩”,即使脑部正常,他的智商还是不及常人的。这是由于他长期不接触社会,没有与人交流,没有外界信息的刺激,于是智力慢慢退化了。接触社会很重要,如果因为害怕病人在外“惹是生非”,可以由专人陪护。另外加强监护,防止病人走失也很重要,因为这类病人常有定向力障碍,常常出门后找不到家。若是已经发展到重度阿尔茨海默病卧床不起的话,家属或护理人员可以经常为其翻身、按摩,防止发生褥疮、肺部感染、坠床等事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36015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