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教具模型的制作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蕾
生物教学过程中,在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结果的直观性和可感知性的前提下,如何使实验简化、节能、环保?自制教具无疑是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下面是对小肠教具模型制作的一点尝试。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人体的消化与吸收”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其中有关小肠适于吸收的特点,学生在理解时存在一定难度。教材中的小肠结构示意图以及实验――小肠结构的观察,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在实验前若增加更为直观的小肠结构教具模型讲解观察,则在帮助学生理解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肠内壁的结构特别是皱襞和小肠绒毛这两个结构,突出了小肠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针对皱襞和小肠绒毛,笔者设计制作了以下两个教具模型。
1 小肠皱襞、绒毛教具模型的制作
1.1 准备材料及工具
(1)材料:直径约15cm,长约30cm的塑料管(可用油烟机管)、绒毛清洁布。
(2)工具:剪刀、双面胶等。
1.2 制作步骤
(1)将塑料管沿长边竖直剪开,内壁沿圆周方向贴上环形的双面胶,每道约间隔3cm。
(2)将绒毛布贴于塑料管内壁的双面胶上,呈现环形突起。
(3)将剪开的塑料管用双面胶粘合(图1)。
1.3 模型展示
此模型主要展示的是小肠内壁结构中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结构。塑料管是模拟小肠的某一段;绒毛布在内壁贴呈环形皱褶模拟的是小肠内壁上的环形皱襞;绒毛布上的绒毛模拟的是小肠绒毛。该模型从侧面观察,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小肠绒毛。由于小肠皱襞主要为环形,故侧面观不明显,可将双面胶粘合的部分打开,从而将小肠内壁展开进行展示。打开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形象解释小肠内表面积由于皱襞和小肠绒毛的存在而大大增加,从而增加了小肠吸收的表面积,这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一大特点。
2 小肠绒毛放大结构教具模型的制作
2.1 准备材料及工具
(1)材料:透明塑料盒1只(可用透明鞋盒)、红黄蓝三色电线若干、矿泉水瓶。
(2)工具:剪刀、透明胶带、铁丝钳等。
2.2 制作步骤
(1)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和底部剪去,有透明胶带将瓶口密封,制成图2中的材料待用。
(2)将红、蓝两色的铁丝按图2左形状进行缠绕,缠绕部分的长度比加工后的矿泉水瓶略短。
(3)在塑料盒朝上面中按图2中所示剪出直径约1cm的小孔3个(中间孔略小,孔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
(4)将缠绕好的红蓝铁丝末端分别穿过1、3号孔。
(5)将黄色铁丝穿过2号孔。
(6)将铁丝固定好并套上加工好的矿泉水瓶。
(7)用透明胶带将制作好的装置固定(图2右)。
2.3 模型展示
此模型将小肠绒毛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模拟。处理过的矿泉水瓶模拟的是小肠绒毛壁;红蓝色电线缠绕的结构模拟了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黄色电线模拟的是毛细淋巴管;使用的透明塑料盒是为了便于观察内部结构。教师运用此模型,讲解小肠绒毛吸收消化产物的过程和特点时,可以通过模型清晰地展示小肠绒毛壁很薄,而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壁同样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消化终产物――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的吸收,其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吸收进入毛细血管,甘油和脂肪酸吸收进入毛细淋巴管。
3 制作体会
自制教具模型能充分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包括动手、表达、合作在内的多种能力,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自制教具所取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或一些废弃物,对这些物品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变废为宝、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理念下,自制教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在生物等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更显现出了特有的优越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2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