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技术篇:破解“空中太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在空战中,电子战飞机在高空“徘徊”。它不参加你死我活的空中格斗,可也不是在坐山观虎斗,而是暗中“作法”,施放电子干扰。这一手很厉害,能在片刻之间使敌军雷达迷茫、通信中断、指挥失控,变得又瞎又聋又傻。如此“法术”如同打太极拳,以兵不血刃的软功夫把敌人打得全身瘫痪、动弹不得,从而取得战争胜利。那么,这种空中太极都有哪些招数呢?现在就让我们看看电子战所能运用的基本技术,以及一些简单的作战模式。
  
  电子战系统的基本功
  
  无线电侦察设备是最早出现的电子战设备。通过无线电侦察获得敌方雷达或通信设备所在的位置和方向,也是实施电子干扰的前提。无线电侦察设备有两项基本功,一是测向,二是测频。
  方向的测量 侦察设备在侦收敌方的无线电信号时,需要依赖天线。天线一般都是有方向性的。也就是说,在发射时,往某个方向辐射的电波功率最大,相应的在接收时,在这个方向上的接收能力也就最强。最早的测向方法就是让天线对准某个方向的敌方雷达,如果敌方雷达的电波辐射正好在天线有最强接收能力的方向上,那么此时侦察设备的输出信号最大,这样就可以认定敌方雷达的所在方向就是天线的最强接收方向。这种测向方法就叫“最大信号法”,其最大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是,由于我们无法获知敌方雷达的方向,因此需要让接收天线旋转起来进行全方位搜索。如果敌方的雷达在空间扫描,而侦察设备的天线也在旋转,那么,敌方雷达的主瓣和侦察设备天线的最强接收方向可能始终无法相会。基于此,后来的电子侦察机或者干扰机上很少使用这种测向方法了。
  为了克服最大信号法的缺点,人们想到用多个天线组成一个天线阵,每个天线的最大接收方向都不一样,合起来能够覆盖全方位空间。由于天线阵中的每一个天线在接收到同一个无线电波信号时,接收机的输出强度会不一样,通过把这些天线的输出进行比较,可以分析出所侦收到的雷达辐射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个方向。这种办法就是“比幅测向”。比幅测向的优点是在于天线不用旋转,由于同时有多个天线可以接收敌方的无线电波,因此,测量方向所用的时间非常短。缺点是,在这种方法下,每个天线都要有一个接收通道,因此设备要比较复杂。
  为了进一步提高方向测量的准确程度,人们又发明了“干涉仪测向”方法,这个名称来自于高中物理中所学过的光的“双缝干涉”现象。因为敌方通信或雷达辐射出的无线电波,本质上和光波一样,都是电磁波。从同一点出发的电磁波,分别到达两个不同的天线时,由于它相对这两个天线的方向不同,所以,到达这两个天线所要走过的距离也不一样,到达时被天线接收到的电磁波的相位也就不一样。测出了相位的差别,就能够测出辐射源的方位。
  “到达时间差法”的基本道理与干涉仪测向类似,只不过前者不再测相位差。而是测到达时间差,因为如果敌方雷达距两个接收天线的方向不同,它所辐射出的电波被这两个天线接收时,所要走距离不一样,在电波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到达天线所用时间也就不一样。由于时间差能够比相位差测得更准,因此,这种方法测向精度要高一些。当然,这种方法在使用中有一个限制,就是两个接收天线的距离(专业上称为“基线”)拉得越开,电波到达这两个天线的时间差就越明显,测量结果也就更准确。在飞机上应用时,就要求把不同的接收天线分别放在飞机的极限位置布置,如翼尖、机头或机尾,因为飞机的翼展或机长是在飞机上能找到的最大长度。
  由于战斗机机体较小,基线较短,所以一般不用时差测向而是用比幅和干涉仪结合的办法来测向。通过比幅的方法,先粗略地测量电波的到达方向,然后用干涉仪更为精确地测量一次。而采用大型运输机或客机作为载机的预警机,由于机体较大,能够允许更长的基线,所以用时差测向方法的效果更好。
  交叉与距离 一般情况下,无线电侦察设备只能测出辐射源所在的方向,并不能测出辐射源到底离侦察设备有多远。就像人耳听到的一个很微弱的声音,它既可能是说话者在近处以较小的嗓门发出的,也可能是说话者在较远的地方以较大的嗓门发出的。在后一种情况下,因距离较远,声波完全可以衰减到比较低的强度,就好像有人在你的身旁耳语。
  为了测量出辐射源所在的位置,也就是给出辐射源离侦察设备的距离,可以用三角定位的方法。对于电子战飞机来说,在某个位置时可以测量出某一个辐射源相对于飞机的方向,从而形成一条自飞机指向辐射源的射线,专业上称为方位线(英文简称为LOB,俗称“萝卜线”);由于飞机是运动的,在另外一个位置再测量时,又可以形成一条“萝卜线”,两“萝卜线”条相交,交点位置就是辐射源所在位置;这种方法由飞机两次测量位置的连线以及先后两次的“萝卜线”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俗称“三角定位”或“交叉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三角定位方法,是针对辐射源固定不动的情况,比方说对地面雷达的定位。当辐射源运动时,例如战斗机的雷达,理论上也是可以进行定位的,但是,需要想办法获得其它的一些运动参数,目前还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尚未在电子战飞机中得到应用。
  频率的测量 刚才介绍了无线电侦察设备的测向本领,这是它的第一大本领。侦察设备的第二大本领是可以对侦收到的无线电波进行频率测量。在进行频率测量时,最简单的方法是把侦察设备的接收机看作是一个收音机。当收音机调谐到某个广播电台、能够听到清晰的声音时,收音机面板上的频率数字就是这个广播的频率,这种方法叫作“超外差”。此时,侦察设备用一个比较窄的频率范围(例如10兆赫兹)作为窗口,在一个很宽的频率范围内扫描,当某个雷达或通信设备的电波信号频率落在这个窗口内时,接收机的输出会最强,这个频率就是雷达电波信号的频率。
  “超外差”收音机式的测频方法只能接收持续时间很长的信号。因为侦察设备在某一段时间内只对一小段频率开门,只有在这段时间内进入这个门内的电波频率,才能被测量出来;如果当侦察设备的频率正好对准某个电波信号时这个电波信号已经消失,那么,它的频率就无法测出。为此,人们发明了一种可以永远处于等待状态的接收机,信号不论何时出现,都可以被逮住。逮住后的电波信号经过两条不同的传输路径送入处理器,类似双缝干涉中由于光程差而产生相位差一样,电波信号由于不同的传输路程的差异,会在到达处理器时形成相位差,这个相位差与信号的频率成正比,测出了相位差,就可以测出电波的频率。
  为了克服超外差式测频的缺点,人们还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接收机。它相当于同时开了很多个窗口,信号一出现,就可以被众多窗口中的一个逮住。这种接收机的多个窗口对应多个接收支路,或者称多个信道。因此,专业上就叫做信道化接收机。这种接收机理论上性能最好,但是最复杂。
  
  建立“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库
  
  公安部门的办案民警在每一起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都会录下犯罪嫌疑人的指纹,并且把它们存入数据库。当一起新的刑事案件发生后,现场采集到的指纹,总是要先到已有的数据库中比对,看看是不是已建档在案的犯罪分子再次作奸犯科,如果不是,则把新指纹入库,留作后用。
  无线电侦察设备也可以这样工作。它可以将日常侦察到的敌方辐射源的信号特征建立“指纹”库。如果在某一次军事行动中,截获了一个辐射源,可以将它的“指纹”同情报库中的结果进行比对。通信或雷达设备的“指纹”,指的是它们所采用的脉冲信号有多宽、多长时间发送一个脉冲(即脉冲重复周期)以及工作频率等等。除了对截获到的无线电信号进行方向和频率的测量外,还能够对信号的细微特征进行分析,这是无线电侦察设备的第三个大的本领。正是通过这个本领,才能找到每一个可疑电波信号的“指纹”。

  作战时,侦察设备的这个本领可以用来区分敌我。比如,通过长期侦察,知道了F-16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AN/APG-66的信号特征,包括其工作频率、脉冲宽度和脉冲重复频率等。而在某一次战役中,侦察设备临时截获了一个信号,经与数据库比对,发现此时的截获信号与AN/APG-66雷达的信号特征相符。那么就可以判定这架飞机是F-16战斗机。当然,要想获得敌方辐射源的指纹,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电子战飞机长期进行侦察,建立数据库并且仔细分析每一个辐射源的特征,这称为“信号情报”。
  
  侦察天线织就的大网
  
  侦察设备相对于雷达,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隐蔽性。除此以外,侦察设备还有一个明显区别于雷达的特征,那就是因为所侦察的信号的波长有多长,来自于什么方向,具有什么样的其他特性,都是侦察设备所无法知道的。不像雷达,雷达照射到飞机后的回波频率和发射出去的频率是基本接近的,而且来自照射波束的方向。所以,侦察设备必须撒开一张大网,尽量网住每一个可能出现的信号,而不希望有“漏网之鱼”。例如,侦察设备的主要侦察对象之一――雷达,有可能工作在超短波波段,波长为75厘米,频率为400兆赫兹;也有可能工作在X波段,波长为3厘米,频率为10吉赫兹;因此,侦察设备必须在各个方向上、针对不同波长的电波,都能有很好的接收本领,专业上分别叫作“全向性”和“宽带性”(或者叫“宽开性”)。
  侦察设备覆盖的频率范围一般要能够覆盖400兆至20吉赫兹,因为几乎所有的雷达和通信(包括数据链)设备都在这样的频率范围内。由于天线是工作在侦察设备的最前沿,所以要求天线能够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工作。我们知道,对于雷达来说,要想看得更远,需要有更大的天线,因为这样才能获得较窄的波束,才能集中更多能量。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电波在从雷达射向目标再返回雷达的过程中,电波存在一次反射和双程衰减,那就是电波照射到目标后,只有极小的一部分电波能量会返回雷达。电波从雷达射出到接触到目标,有一次电波随路径的衰减过程,而从目标反射回来,又要有一次电波随路径的衰减过程。总的来看,雷达从发射到接收,发射的电波能量要经历随距离的四次方衰减的过程。这种衰减是非常迅速的,所以雷达天线必须能够集中足够多能量,才能经受如此严重的衰减,使得雷达接收到的能量强到能够被检测出来。但是,侦察设备接收到的电波能量是从雷达直接传到接收机的,少走了一半的路程,且雷达发射出的能量几乎全部送入侦察设备,不像雷达,目标只会反射回很少的一部分能量进入雷达接收机。所以,侦察设备接收到的雷达能量要比雷达在发现目标时所接收到的能量强很多,从而使得侦察设备不需要像雷达一样用巨大的天线来保证探测距离,用不大的天线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天线集中能量的性能与电波频率有关,对于雷达来说,对于天线集中能量的性能要求很高。所以,电波频率范围不能很宽,电波频率范围宽了以后,天线性能就将恶化到不能用的程度。而对于侦察设备来说,由于对天线集中能量的性能要求不高,其天线就可以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工作,用较小的天线去覆盖很宽的频率范围就变得可能了。
  
  电子战中的“蛮道”与“诡道”
  
  电子干扰是电子攻击的主要手段。按照干扰的原理不同,电子干扰可以分为压制干扰和欺骗干扰。由于雷达总是要在噪声中检测目标(噪声是电子设备中的电子随机起伏运动产生的电信号,有一定的功率强度),所以,压制干扰主要采用噪声的形式。它产生的无线电“信号”是杂乱无章的,进入雷达接收机后,其作用和接收机里本身具有的电子噪声相仿,就像电视机受到电波干扰时荧光屏会出现雪花点一样,强大的噪声会把目标的回波遮盖住,使雷达显示器上呈现一片亮点,无法发现目标。
  根据压制干扰的特点可以看出,只有施放的干扰功率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产生有效作用。这既与雷达有关,也与干扰机有关。因为对被干扰的雷达来说,雷达接收机既接收到了目标回波的有用信号,也收到了干扰机发出的干扰信号。雷达能否正常工作,取决于收到的干扰信号能量和目标信号能量谁大谁小。为了使雷达无法发现目标,一般要求干扰信号是目标信号功率的2~10倍以上。
  由于干扰信号与目标信号相比,只经历了从干扰机到达雷达的单程距离衰减,不像目标信号经历了从雷达到目标再到雷达的双程距离衰减。所以,对于干扰机来说,在越远的距离上,干扰信号可能更容易超过目标信号的功率,从而获得更好的干扰效果。而随着距离的减小,干扰信号相对于目标信号在功率上的优势越来越小,到一定距离之后如果干扰机更靠近雷达,有可能干扰会失去作用。因为此时可能目标信号功率已经强过干扰信号功率了。这个距离就是“烧穿”距离。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雷达目标信号功率强过干扰信号功率之后,相当于雷达烧穿了干扰机所形成的目标检测“屏障”。“烧穿”的概念也说明,要想在比较近的距离上成功干扰雷达,干扰机的功率就需要更大。
  为了应对导弹的巨大威胁,作战飞机和军舰上普遍安装了自卫压制干扰系统,其中包括大功率干扰机这种有源压制干扰设备,以及箔条弹或红外弹这种无源压制干扰措施。由于战斗机的设备装载体积和重量受到严格限制,机载自卫干扰机一般设计成只对构成重点威胁的雷达具有干扰能力,例如在频率上只覆盖导弹制导雷达、寻的末制导雷达的频段。为了执行更为复杂多样的干扰任务,仅仅把干扰用于自卫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专用的电子战飞机就出现了。
  干扰机所产生的压制干扰可以分为瞄准式干扰、阻塞式干扰以及扫频干扰。这三种干扰的基本原理在于利用雷达的接收机对电信号频率的选择性,也就是说对于雷达接收机,它只能对一段频率范围内的信号具有最好的接收能力。
  一部雷达接收机的典型带宽不超过10兆赫兹,也就是雷达对中心频点上下各不超过5兆赫兹的电波频率信号具有最好的接收能力。瞄准式干扰机的干扰信号频率覆盖范围一般是雷达接收机带宽的2~3倍。干扰时,需要干扰系统首先侦察出雷达的工作频点,然后把干扰机的频率对准雷达频率进行干扰。由于干扰带宽略大于雷达接收机带宽,所以即使有一定的频率瞄准误差,也能使干扰带宽覆盖住雷达带宽。瞄准式干扰是窄带干扰,由于干扰能量在频率上比较集中地分布,在雷达带宽之外的能量损失比较小,所以干扰效率较高。
  阻塞式干扰则是宽带干扰,其频率覆盖范围一般是雷达带宽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宽带阻塞式干扰机不需要知道雷达信号频率的详细情况,其干扰有效频率范围可能高达几百兆赫兹。也就是说,干扰机产生的干扰功率应该覆盖几百兆赫兹的频率范围,但由于雷达接收机只能接收频率变化范围不超过几兆赫兹频率范围内的目标信号,所以真正进入雷达接收机的干扰功率仅仅是全部干扰功率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能量都浪费掉了。由此换来的好处就是可以干扰工作在更多频率点上的雷达。和同等功率的瞄准式干扰机相比,阻塞式干扰的威力就要小得多,或者说,为了产生和瞄准式干扰相同的干扰效果,就需要干扰机的功率比瞄准式干扰机大十几倍。
  扫频干扰结合了前两者的优点。扫频干扰机产生的干扰信号以与雷达带宽相当的频率范围(比如10兆赫兹)在更大频率范围(比如几百兆赫兹)内进行扫描。这样,即使雷达的工作频率不能准确地知道,由于干扰机能够进行搜索,只要落入频率扫描的范围,总能有机会使干扰信号进入雷达接收机。扫频干扰起到了宽带阻塞式干扰的作用,又不像阻塞式干扰那样频率分散,所以使用与瞄准式干扰相同的功率,就有可能干扰多部雷达。但是,扫频式干扰的设备要比前两者复杂得多。

  在实战中,空中压制性干扰常常打头阵,有远距离支援干扰、随队护航干扰和相互支援式干扰。远距离支援干扰由专用电子战飞机来完成,如美国海军的EA-6B。飞机在敌方的火力范围之外,发射强功率的噪声干扰,压制敌方雷达,为进入敌火力区的作战飞机提供支援。随队护航干扰由机动性较好的飞机来完成,它们和作战飞机一起进入敌防空区域。随队干扰飞机带有较多的、功能较全的干扰设备,又因为距离敌方雷达的距离很近,所以能够为其他电子干扰能力不充足的作战飞机提供干扰掩护。美国的EF-4C“野鼬鼠”电子战飞机和EF-111A电子战飞机可以担当这一任务。这些飞机还携带反辐射导弹,实施对雷达的硬摧毁。相互支援干扰是作战飞机编队互相合作发出的干扰,以弥补自卫式干扰的不足,提高干扰效率。例如,两架飞机轮流开关干扰机,这种交替的干扰就可以破坏雷达对目标角度进行跟踪。自卫式干扰就是每架飞机自身携带的各种电子战手段,如对特定频段雷达进行干扰的干扰机、红外箔条诱饵和激光/红外告警装置等等。
  正所谓“兵者,诡道也”。除了压制干扰以外,还可以通过产生假信号使雷达接收并产生错误的判断,破坏对雷达目标的指示和跟踪。欺骗干扰主要用在武器系统的自卫,用以对付各种火炮或导弹系统配备的跟踪雷达。因为不是采用压制原理,复制的干扰信号只要与雷达所能接收到的真正的目标信号功率相当,就能取得效果,所以对产生干扰信号的功率要求不高,便于在机动性要求很高、装载能力有限的武器平台上使用,完成自卫任务。所以,欺骗式干扰似乎是更为轻灵和高智商的电子干扰方式。
  欺骗干扰的基本原理是以雷达的原始信号为基础,改变信号的时间、幅度、相位或频率来形成假目标。欺骗式干扰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转发式干扰机,另一种是应答式干扰机。转发式干扰机的特点是信号被干扰机接收后再到发射出去,几乎是直通的,只是在从被接收到发射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对原雷达信号进行频率调制或者幅度调制与放大的工作,但先后接收到的目标回波之间的相对时间间隔并没有变化,雷达测距就是测时间,这种干扰方式下,假信号与真信号在距离上是相同的,只是对应的速度不同。转发式干扰常用于对脉冲多普勒雷达或动目标显示雷达产生速度欺骗,因为这些雷达能够利用目标的速度信息工作。而应答式干扰机适用的范围则更广,与转发式干扰机的主要差别在于它增加了信号存储器,产生的假信号可以相对真实信号延迟一定的时间再发射出去,所以除了能够进行速度欺骗外,还能造成距离欺骗。
  
  雷达亦非等闲之辈
  
  虽然电子战通过侦察与干扰的方式不断向雷达发起挑战,但雷达也不是等闲之辈,并没有坐以待毙。雷达也有不少有效的措施去抵御电子战的攻击,同电子战一起,不断上演着“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游戏。
  雷达天线的低副瓣是应对电子战的最重要措施之一。从雷达侦察的角度来看,雷达电波既通过主瓣辐射出来,也通过副瓣辐射出来。如果副瓣功率也比较大,那么进入雷达侦察接收机的电波可能足够强。即使是通过侦收副瓣的方式也能发现目标的存在。从有源干扰的角度来说,由于天线性能在发射和接收时是呼应的,发射时如果某个方向辐射的能量比较多,说明接收信号时在这个方向上的回波也会比较强。所以,如果副瓣较高,也就是从副瓣射出的功率与主瓣射出的功率相差不多,干扰机从副瓣进入雷达的几率就会和从主瓣进入雷达差不多。这意味着,干扰机既能够从主瓣干扰雷达,也能从副瓣干扰雷达。如果副瓣功率只比主瓣功率低100倍,那么,干扰机需要从副瓣干扰雷达时,只需要把功率相比从主瓣干扰雷达时提高100倍。但如果副瓣功率比主瓣功率低10 000倍,则相应的干扰功率就需要提高10 000倍,这对于干扰机来说无疑是难以实现的。而且,由于副瓣是分布在各个方向上的,如果副瓣不够低,则大大增加了雷达从方位上被侦察和干扰的机会。
  跳频与宽带工作 雷达一般都有若干个工作频率点可供使用,例如,一部工作在S波段的雷达,其工作频率点可能覆盖3.2吉赫兹和3.4吉赫兹,也就是工作频率点的覆盖范围有200兆赫兹,如果以20兆赫兹为一个间隔,那么,这部雷达的工作频率点就有10个。当在一个频率上受到干扰时,就转换到另一个备用频率上工作,就可能跳出干扰的频率范围。为了快速跳到干净的频率点上,许多雷达装有频率分析设备,一旦发现雷达以某个频点工作受到严重干扰时,就会自动引导雷达更换到另一个工作频率点上,这种技术措施称为干扰分析与发射选择(JATS)。目前来看,雷达所能允许的工作频率范围的极限是它所处的频段范围内中心频率的10%。举例来说,对于一部工作在S波段的雷达,其频段范围对应于2吉赫兹至4吉赫兹,中心频率点为3吉赫兹,那么,雷达工作频率范围最多不超过300兆赫兹。雷达工作频率范围不能随意扩大的原因是,雷达天线性能与所处的工作频点有关,如果工作频点变化范围太大,会造成天线性能恶化。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工作频率范围超过1吉赫兹的超宽带雷达已经能够生产出来,其频率覆盖范围可以由400兆赫兹拓展到1.4吉赫兹以上,这会大大提高雷达的抗干扰能力。
  频率捷变 频率捷变的雷达能够让每一个脉冲都工作在不同的频率点上。由于敌方不能预知下一个脉冲到底工作在哪个频点上,所以难以实施欺骗式干扰。频率捷变对于抵抗瞄准式干扰也非常有效。因为频率点比较多、变化范围比较大,所以频率捷变能够迫使敌方把瞄准式干扰更换为宽带阻塞式干扰,从而把功率平均到更大的频率范围内,大大分散了干扰功率。例如,以拦截能力闻名于世的“爱国者”地对空导弹系统,它的制导雷达采用频率捷变技术,工作频率可以在500兆赫兹带宽内的100多个频率点上随机跳变。如果用瞄准式干扰,所用干扰带宽10兆赫,那么,采用500兆赫兹宽带阻塞式干扰时,同样的干扰机发射功率,平摊在50倍于瞄准干扰的带宽内,因而单位带宽的干扰机功率降低,使雷达接收带宽内的有用干扰功率只有原来的1/50,大大降低了干扰的效果。
  相控阵技术 相控阵技术在三个方面能够降低电子战对雷达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相控阵雷达辐射出的功率是多个收发组件辐射出的功率的合成。如果减少参与辐射功率的组件,就可以降低辐射出的总功率,从而减少被侦察的可能性。这种措施称为“功率管理”。其次,相控阵技术的波束指向可以根据需要以电子方式灵活地改变,而不像机械扫描雷达那样,波束的指向有着确定的规律,从而减少被侦察的可能性。这些措施都可以称为“低截获概率”措施。第三,由于相控阵技术的波束控制更为灵活,可以根据干扰方向自适应地让天线在这样的方向上形成最弱的接收能力(称为自适应波束置零),从而大幅度降低干扰的影响。
  采用更复杂的波形 低截获概率雷达还可以采用随机改变波形参数、提升波形复杂度的办法来降低被侦察设备截获和识别的概率。战场上进入雷达侦察设备的信号可能来自于多个雷达,侦察设备首先应对这些信号进行筛选,从交叠的很多个雷达脉冲中分选出对应于某一部雷达的脉冲,关键是利用同一部雷达工作参数的规律性,如工作频率相同、脉冲间有相同的时间间隔等等。如果这些规律不存在,分选就失去了依据。有些雷达的脉冲之间间隔时长时短,称为脉冲重复周期抖动,它同样起到扰乱敌方侦察系统信号分选的作用。如果侦察系统的信号分选没有成功,就不能确定这部雷达的存在,也得不出它的工作参数,并加以识别。
  多(双)基地雷达 它的基本的原理是收发分置,也就是说,雷达的发射机置于战场纵深地区或载机上,而高灵敏度的接收机则散布在前沿地面、海上或载机上。由于雷达辐射源远离战场,而接收机又不辐射电磁能量,所以敌方很难对其侦察定位和发射反辐射导弹;如发射机和接收机都是机载的,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则敌方更是难以对其侦察定位、干扰和发射反辐射导弹。另外,由于接收机与目标位置发生了变化,致使接收机可接收到敌方隐身飞机非隐身方向的散射能量,大大削弱其隐身效果。正是由于多(双)基地雷达有如上独特的优点,所以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和探索。
  此外,脉冲多普勒技术和单脉冲技术都是反干扰性能非常优秀的雷达体制。脉冲多普勒体制本来是用于反杂波的,杂波强度远远盖过目标回波强度,但两者相对于雷达的速度不一样,所以脉冲多普勒雷达就能够从强杂波中明察秋毫。对于压制性干扰来说,它本质上与杂波没有什么不同,都表现在其强度大于目标回波。由于能够利用速度信息,脉冲多普勒雷达就具备了把强杂波或干扰同目标进行区分的本领。单脉冲技术能够抗干扰的原因在于,在测量目标的角度信息时,只需要1个回波脉冲就够了,而欺骗式干扰机要产生假信号,总是先要收到真信号,然后才能伪造。而等到欺骗式干扰机制造出假脉冲时,单脉冲雷达已经通过1个脉冲就把真实目标的角度测出来了。
  正是这样的博弈对垒,使电子干扰和反干扰技术如同阴阳太极一般此消彼长,相生相克,成为未来战场上最为重要的争衡领域。换句话说,战场主动权,将掌握在拥有制电磁权的一方。
  
  责任编辑:王鑫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54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