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教学思想 激发大学生学习热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晓宇
摘 要:本文是一篇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热情的论文,首先指出了大学生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了一些如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科研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热情 综合素质 科研创新
孔子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先哲对教育使命的理想。其“大学”虽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明德”、“至善”也不是对现代大学生的唯一要求,但在某种意义上也表现了现代大学的使命与理念。
大学生经过了近乎残酷的高考阶段以后,进入到大学来学习,在这期间大学生还要经历考学的压力、生存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与社会竞争的冲突,还有心理、生理的转折期,各种压力交织在一起,表现为学习热情不高,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 学习动力不足。有的大学生由于经过中学的紧张学习,进入大学后认为万事大吉,认为混混就可拿个文凭,学好学坏一个样。有的大学生习惯中学时期学习都由教师安排好,要自己拿主意的主动学习能力不足。
2. 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更多的学生是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3. 学习动机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对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因而出现了专业课、基础课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等各种各样的证书班摩肩接踵、门庭若市。“考证热”正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有用的证书。
出现这些问题,与我们的教育思想落后是有一定关系的。现在中学的教育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中学生很早就明白,他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教师和家长不断地对他们强化这种思想,为了取得高分,十几岁的孩子从星期一到星期六每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点不间断地学习,他们被无数题目和考试包围着,他们没有时间思想,没有时间亲近大自然,高考的压力贯穿了他们整个中学生活,很多中学生都有厌学的情绪,甚至出现考上大学后烧书等令人痛心的现象。那些考上了大学的大学生们,是不是在大学里继续努力地学习呢?中国大学的考试容易过关是大家公认了的,在大学里你只要不违法乱纪拿一个毕业证是不难的,因此大家可以看到每晚大学校外网吧爆满,湖边情侣成群,而自习室冷冷清清的现象(考试前除外),而这个年龄正是他们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最强的时候。其实学习的目的本质上不过是加强对大自然的认识。一切科学都来自于大自然,大自然对于人类心灵的影响,具有首位的重要性。科学的分类意义何在?不过是证明事物并非杂乱无章,都遵循一定的规律。天文学家发现几何学可以用来测量行星的移动,化学家则发现一切物质都含有比例和可以理解的规律,这同时也正是人类心灵的规律。要特别培养学生大自然的意识,人对大自然有多少无知,对自身也就有多少无知,一切脱离大自然的书本教育是枯燥而乏味的,是不能让十几岁的孩子有多大兴趣的,一切为了考试而进行的考试,是不能让学生有学习的激情和动力的。我们如不真正改变应试教育的思想,不加强学生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不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不调动个人学习研究的潜能,就不能算是成功的教育。
为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学应采取很多具体的措施。除了一些共同基础课外,应当允许教师教学内容上的个性化,允许教材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鼓励教师探索各种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从体制上强化学生的读书、实践、实验设计等自主学习环节;鼓励教师采用各种有利于检验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方法;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其内容,设置综合学科如:生物化学、环境工程学、商业工程学等等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他们的思路;试行大学生尾数留级制,培养竞争意识;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增加人文精神课、文化素养课等;对于各个方面的优秀生都应在院系大会中公开表扬表彰,鼓励学生专升本、报考研究生等;积极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允许优秀学生选修专业、免修专业、攻读第二学位、跳级、免试专升本等;允许学生自主调换感兴趣的专业;试行大学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持学生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提高学习热情。
大学还要鼓励学生阅读。早期的学者感受他周围的世界,把他深思的东西以书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已被后人奉为真理。对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要有一些必不可少的规定阅读。有很多知识,比如历史和精密科学,只有通过细读熟记才能掌握。现代大学生的阅读量少得可怜,他们中有一些人宁愿几天几夜泡在网吧里,也不愿意打开有益的书看上一小时。判断一所大学是不是真正的大学,其实只要晚上看看图书馆阅读的学生人数的多少即可。大学教师要规定学生除了阅读本教材外,至少要阅读两本以上相关书籍,从书本中获得打开自己心灵的钥匙。
大学还应当关注大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其潜在的科研热情,让大学生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日常学习中去,使他们感到学习上有目标、有压力进而产生动力。这样不仅促使他们积极寻找各种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从而在科学研究的氛围中全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这也能为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比较大的投入,目前高校大多有优越的学习和研究环境,各类专业书刊订阅丰富,因特网早已进入了校园,大学生们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查阅各类文献资料,因此可以说大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从事科研的条件,他们缺的是积极有效的引导和帮助。大学应当把各处征集的具备不同才华的学生,将他们聚集到大学温暖的校园里,再用强劲的知识火焰,点燃这些年轻人的心智,再把那些思想的火花付诸主动的科研行动。以化学化工学院为例,可以自主创办院报,积极获得大学院的支持,要求并鼓励学生投稿。学生不是专门的科研人员,由此也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的科研论文可能还不具有一定的深度或广度,笔触还显稚嫩,但也一定不乏闪光点存在,对学生的稿件应以短小精悍,观点新颖或是视角独特为主,不要求有长篇大论或是很有深度,可聘请相关专业课教师担任兼职编辑,由他们进行把关,设立专门栏目,如《学习中的探索》、《大学生科研园地》《创新思维与观点》、《新视点》等等。学报每期专门安排一定篇幅刊登学生的科研论文和试验成果,这样的结果则可能会大大激发和鼓舞大学生们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诚然,不可能每篇学生的来稿都能得以刊登,但至少给了他们一个希望所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科研上努力的平台。大学生们会通过不懈地努力给学报写稿投稿,从中不仅能在大学生中形成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而且也能使大学生们在不断地科研努力中,使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素质得到提高。另外大学生们由于知识和时间所限,对学术界正在探讨和研究的论题可能还不是把握得十分清楚,往往容易重复别人已经探讨过的问题,浪费时间和精力。为此,学报可针对这一情况,经常性地提出一些精心准备和筛选过的选题,这样不仅能给大学生们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科研目标和科研对象,使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术探索和科学研究,以加快科研的步伐,快出成果,早出成果,而且通过一定的评奖以及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可以起到在大学生之间鼓励展开科研竞争,激发他们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科研的广度和深度的良好激励和促进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近几年中国高校发展非常迅速,一座座新校区拔地而起。高校在校生(本专科)从1998年340万左右,发展到2004年已经超过了1300万人,翻了两番,尽管发展如此迅速,但我们同时应该看到,我们高校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日本就已经制定了2007年达到高中生百分之百升大学的计划,而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总计867万人,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为475万人,其中本科只有230万人,本科入取率不足30%,因此我国高校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还要继续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我们在高校校园不断扩大,校舍不断增多的同时,不要忘记美国著名学者爱默生的一句话:“学位礼服与教育基金,即使它足够建造黄金之城,也敌不过小小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忘记这一点,那我们的大学即使一年年富裕起来,也会逐渐降低它们在社会公众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文兰,李文光.对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思考.2002.
[2]毕开凤.论发挥高校学报对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作用.2004.
[3]爱默生.美国学者.1837.
[4]章志光.心理学.2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