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茹斌涛
21世纪是信息化、“e网”化的社会。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开始由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课堂教学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向“引导型”转化。多媒体教学渗透在各个学科的各个领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使课文内容图、文、声、像并茂,更是能以动画般的画面,清脆、悦耳的声音来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学生的“学为主”,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应该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领域,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并且从内心喜欢这门学科。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智能和心理发展的催化剂。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就会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乐在其中。现代教育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仅依靠听觉,那么三小时后信息量能保持70%,三天后仅能保持10%;若仅依靠视觉,则三小时后能保持72%,三天后可保持20%;如果依靠视觉和听觉,则三小时后可保持85%,三天后可保持65%。而且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的色彩变化以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视、听觉上的刺激,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促使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激发学习潜能,从而使学习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在屏幕上画下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和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分别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来填充。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长方形需要15块这样的小正方形才能填满,而正方形则需16块小正方形来填满。在这基础上学生可独立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2。
又如在“加法的交换律”中,刚开始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一边说一边简单地操作鼠标,随着鼠标的移动画面上出现了一个老头和一群活蹦乱跳的猴子,学生一下子被画面吸引住了。教师继续讲故事:有一老汉养了一群猴子,他每天都是这样给猴子们喂食:早晨分给每只猴子4只桃,晚上分给每只猴子3只桃。刚开始时,猴子们很高兴,可时间长了,贪心不足的猴子们就觉得有些腻味了,忙活了一天,这晚上分到的桃为何总比早晨的少一个呢?这太不公平了吧!况且它们知道自己卖力表演所挣得的远远超过实际得到的,所以它们推举猴王和主人进行食物上的交涉。
猴王叽里咕噜比划了好大一会,老汉才明白猴群的意思。照常理挥挥鞭子也就结了,可想想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以后的生计还得依靠这群猴子呢!于是老汉决定动点脑筋来妥善解决。
他灵机一动,告诉猴王这样办,从明天开始,每个猴子早晨分3只桃,晚上分4只桃。猴王琢磨了一会乐了,因为它发现这样分配的话,晚上得到的桃就比早晨的多1只,看来这有所改善。所以当它把这个“好消息”转告给其他猴子时,它们都高兴地又叫又跳。老汉在一边悄悄地偷着乐,因为只有他知道,这些自作聪明的猴子得到的食物并没有改变。生动的故事情节,再加上计算机中的Flash动画显示,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围绕课本,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学质量的提高惟有紧抓重点、解决难点才有可能实现。在抽象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仅凭一张嘴便贯穿整个课堂,有时一些道理自己也是讲不清、道不明,学生也就一会云里、一会雾里。而计算机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例如在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运用计算机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利用线段图较深刻地理解题目中数量间的关系。
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首先出现了一条道路,上面有一些动态的人。再次点击鼠标,屏幕上的人分成了两队,开始修路。一会儿,屏幕上方出现了“三天后”,第一队的人开始说话:“我们修了120米。”第二队的人说:“我们修了102米。”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小动物:“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教师再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示应用题:两支修路队共同修一条路,3天修完。第一队修了120米,第二队修了102米。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多少米?一会,屏幕上出示了线段图,在线段图上分别标出了第一队修的长度和第二队修的长度以及每天修的长度差。这样难点在修路形象动态演示和直观的线段图中得以解决,它比教师的任何解释、说法都具有说服力,增强了学生感观上的刺激。演示一结束,学生很快就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因此,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而且学生获得了正确的结论,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强化了学习的兴趣。
三、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为主过渡,要使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就必须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使其在具体形象的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思维,从而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多媒体演示突出实际操作过程,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详细比较、认真分析、全面概括,通过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演示,帮助学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形成和表面积的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猜、讨论“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展开思维,自由发挥。学生有的认为是个长方形,有的认为是个多边形。教师先不急于表态,而是操作鼠标,让学生观察:
①教师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长方体的图形;再操作鼠标,动画效果展示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再次点击鼠标,出现文字:“点击任意一个面,均出现与此相对应的文字。”随着鼠标的点击,使学生明白前、后、左、右、上、下相对应的面。
②操作鼠标,屏幕上出现文字“点击相同颜色的面”,点击后,颜色相同的面开始重合;再次点击鼠标时,长方体的平面图又会重新组合成立体图形。
③操作鼠标,长方体的长、宽、高会相对应着闪烁。再次操作鼠标后,出现文字:“点击长方体的任意一条棱。”这时长方体的棱长都会重合,宽和高也会重合,让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同一平面的棱长都相等。
④操作鼠标,长方体的8个顶点在不停地闪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有8个顶点。
⑤在长方体特征的了解基础上,进行正方体特征的操作。教师操作鼠标,正方体的图形展开后,6个面、12条棱全部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是一样的,12条棱是一样长短的。操作鼠标,出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图,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⑥学生通过充分的动眼、动手、动脑、动口,不但弄清楚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也活跃和发展了思维。
四、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刺激学习动机
小学一节课有40分钟,而小学生天性好动,在一节课的时间中,他们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仅仅只有20多分钟。计算机辅助教学后,课堂上进行人机对话,在学生说出答案后,即时做出反应,对的会出示一个yes的动画、小孩子哈哈笑的声音,或会发出掌声、动听的音乐声和以示表扬的说话;做错时,小孩会难过得流泪,或发出沉重的声音表示再动脑筋,重做一次。及时的反馈,使学生很快知道学习结果,满足其求知欲望。这样不仅缩短了反馈时间,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习动机。
实践结果证明,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就能使数学课上得更轻松、更生动、更活泼,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迈进数学王国的大门,个个都戴上数学王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0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