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搭建幼儿自主学习的平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兴

  关键词:构建初步的数概念是以幼儿对物体的探究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幼儿带着热情、积极地、自主地展开活动是我们进行教育的前提。
  摘要:幼儿 自主学习 平台
  
  一、创设数学环境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正如皮亚杰所说:幼儿是在不断活动运动感官,不断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能动地吸收环境与教育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同化顺应不断平衡才获得发展。因此,我创设了很多的区域环境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如“学习自然测量”数学活动中,我们创设了数学环境,在环境中放置各种测量器具:尺、毛线、绳子、棍子、火柴、铁棒、别针等让幼儿随意的去测量课桌、玩具橱、书本等并进行记录,通过观察、分析、思考从而学到测量用具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的测量知识。
  数学环境目的是为了给幼儿提供更多时间与空间,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去感知、思考、寻找答案,发挥幼儿自主性的作用。结合本园的特点,利用走廊瓷砖创设数学环境,在瓷砖上张贴:“5个苹果+3个苹果=?”苹果的实物图片等,幼儿在自由的时间学到加减运算从而达到教师的教育目标。
  二、创设多种教学模式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儿童自主发展的观念,在数学教育中要注意发扬幼儿的自主性,创造和谐轻松的环境气氛激发幼儿去操作、去探索、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随着幼儿兴趣的不断变化为使幼儿能不断自主地展开活动,教师必须为幼儿设计不同活动形式。
  1.操作活动
  教学活动一般分为集中活动和分组操作活动两个部分。但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在集中活动中把新知识技能灌输给幼儿。操作也是对集中活动的简单重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对数学知识获得方式,始于操作活动,为此,我们在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侧重幼儿的操作,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进行探索,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如在“二次分类”的活动中,以往我教幼儿按形状分成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等,然后让幼儿拿出和我相同的图形。再按颜色分,可分为绿色、蓝色、黑色等,也让幼儿拿出和我颜色相同的图形,以此类推,幼儿感知的只是图形对应或颜色对应。实践经验告诉我,让幼儿按老师的指令去操作虽然分类任务完成了,但幼儿仍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没有给予幼儿自主的参与活动。如何发挥幼儿自主的获得知识时,我以新的方式:先出示两个标记,一种是形状标记,一种是颜色标记,让幼儿进行观察,帮助幼儿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我给幼儿一组图形标记,引导幼儿按形状分类,再给幼儿颜色标记,引导幼儿再次分类。这样幼儿在活动中就能通过自己操作获得有关二次分类的感性知识。
  2.游戏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幼儿自主游戏更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主动参与,趣味性强,孩子有充分交往和活动的机会,这正体现了加德纳“在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内容的过程中,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的理念,同时也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孩子产生极大的参与兴趣,在积极的游戏活动中习得有关数学的知识和技能。如在“认识1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的活动中,我让幼儿玩翻纸牌游戏:两个幼儿一组一起玩,将1~10的圆点卡片各二张反扣在桌上,单数的归一方,双数的归一方,然后轮流各翻五张卡片,翻出的圆点数量与自己预定的一致时,卡片放在自己面前,不一致则放在一旁,最后比一比,牌多的一方为胜。通过翻纸牌引导幼儿认识单数和双数的特点,这样幼儿在活动中就通过自己游戏来获得有关双数和单数的感性知识。
  3.小组活动
  数学小组活动是以小组目标的设置来发挥幼儿自主学习的数学组织形式。它是变幼儿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的一种改革尝试。在组织小组活动初期,我们主要采用小组完成一个主题作业:如在“学习自然测量”活动中,让幼儿组成小组完成测量任务,在测量过程中,让小组中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解决问题。在分区活动中学习“8的组成”能力差的幼儿没有分清楚。这时就可发挥小组活动的作用,提醒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差的幼儿。
  适时进行小组活动的指导、帮助。幼儿习惯跟着老师走,这是开展小组活动的大障碍。教师必须首先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同伴和材料,其次帮助解决争执不下或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学习“面积守恒”,提供两组图形,一组是两个娃娃,一组是艘气垫船,知识点在于2个圆形变成4个半圆形,4个长方形组合成2个正方形。幼儿经过一番操作、讨论,无法得出一个结论。这时可追补一个提供“圆形会变吗”,以启迪幼儿思维。自然地获得“面积守恒”的知识。从而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三、创设疑问激发兴趣来促进幼儿自主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索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发动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设置问题情境,边设疑边解惑,发散幼儿思维,千方百计从幼儿的身心内部把活力调动起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从幼儿的主体地位出发,围绕教学的目的、积极启发、热情鼓励幼儿质疑,激励幼儿大胆探索问题,使幼儿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善问,把幼儿引导到自觉参与学习上面来。如学习“5”的序数,我在活动室创设“动物园”情境,设置了并成一排的猫、狗、鸡、羊、兔之家,在每只动物的家中贴上多幅图片(每幅图片上有5只相同的动物,其中一只动物的颜色不一样,在每幅图片中的位置也不一样)。活动开始时我以参观“动物园”的形式让幼儿自由观察,请他们数一数:动物园里有几种动物?小狗的家排在第几?这时有的小朋友说小狗的家排在第二,有的说小狗的家排在第四。我就进行设疑:为什么小狗的家在排列上顺序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设疑,诱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把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后,再请幼儿自己进行释疑:原来小朋友数的方向是不一样的,从左往右数小狗的家排第二,而从右往左数小狗的家排第四。接着让幼儿自由寻找动物图片,引导幼儿对图片进行观察,主动发现颜色不同的动物在图片中排列的顺序,以及让幼儿给动物排队的形式,继续进行“5”的序数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使幼儿在活动中从质疑到解疑,从探索到实践,开拓了思维,引发幼儿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2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