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克
[关键词]问题意识 探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已成为中外教育界的共识。现在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是很严重的,具体表现为:(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2)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条件
1.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兴趣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特别高,必然收到良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效果。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身边,并能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让学生把在整个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想到数学问题提出来。结果学生们踊跃地提出了好多的数学问题:学校有几个班?每个班各有多少人?全校参加活动的有多少人?等等。在学生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问题氛围。大家积极参与思考,相互启发,大多数同学都有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探究性学习
要研究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所以说问题是知识积累、思想方法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源泉。
只有探究性学习,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得积极性,才能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只有探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内容是多元的,可以是结构严谨的系统知识,也可以是离散的交叉渗透知识;探究性学习以问题为载体,学习课题围绕问题展开。探究性学习是开放的,是指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是开放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探究性学习不仅追求有价值的成果,更重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来说,探究性学习会让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动探求者,是问题的探究者。
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的提出是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只有学生自己选定的问题,学生才有极大的兴趣进行探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景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并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其次,要明确探究活动是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的学习目标下的实际操作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一个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的发展中研究问题,开拓创新。荷兰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学生的再创造。因此,敢于标新立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发现和揭示数学原理和方法,努力探究其中的奥秘,进行数学的“再创造”。
总之,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在当今条件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欣喜地看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美妙音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4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