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翟晓慧
[摘要]英语写作能力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按照语言学习规律,英语写作教学的次序应是:词――句――篇。“词”是基础,“句”是词的应用,“篇”是写作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生 英语学习 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能力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写作部分大量失分,甚至许多学生无从下笔,写出的作文错误百出,其表现为:单词量匮乏、用“中国式”英语造句、文章语法错误、层次混乱等等。
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按照语言学习规律,英语写作教学的次序应是:词――句――篇。“词”是基础,“句”是词的应用,“篇”是写作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这三个阶段彼此衔接,教会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学会运用词句,从而达到在书面表达教学中“教、学、用”三者的统一。
我认为要从单词抓起,从造句练起,立足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仿写入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从模仿入手,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英语书面表达的兴趣
初中英语的书面表达训练应从模仿开始。初中英语教材中的对话比较贴近生活,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所学词汇、语法和句型范围内,进行必要的口头练习,造简单的句子,在操练听、说、读之后,仿照学过题材写简单的短文,通过写的活动巩固听、说、读学到的知识,实现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化。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巩固、强化所学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结合单词、短语教学,从造句练起
首先,熟记单词是书面表达的第一要素。学生书面表达时容易忘记单词或把汉英词汇等同起来。因此,要求学生坚持每天听写、默写、循环记忆单词,掌握巩固词汇。还要求学生给出与单词有关的同义、近义、反义和词形相似的词,使词汇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复现;其次,写作应从造句练起,记忆所学的词和词组的最好方法是在使用中记忆。通过口、笔头造句练习,模仿课本例句或做替换练习是巩固记忆的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牢记句型,进行造句训练。
三、利用教材,进行写作训练
课文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助关键词、突出句子、重点语篇、图片、问题等形式口头复述课文。然后,从仿写、改写、缩写入手进行写作训练。现在的初中英语教学都是通过话题的功能组织教学的。通过对每一个话题的学习,在所学话题的基础上,进行仿写训练。让学生通过体会所仿课文的结构,加深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巩固所学语言知识。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结合题型训练,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作文
随着英语考试改革的深入,书面表达成为各种练习和测试中常见的题目。常见的书面表达题型主要有以下的几种:
1.看图说话。一种形式是看图组句,即给出关键词,由学生根据图的提示,写出结构完整、意思连贯的句子。
2.根据中英文提示写一段短文或一组内容有联系的句子。
3.书信。或者设置情景,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表述;或者提供一封英语书信,让学生阅读后根据情况写回信。
4.信息转换。即将所给信息以地图或表格等形式呈现,让学生用文字表达出来。
通过对以上四种题型的分析,可以看出英语书面表达题型一般采用的是“情景作文”或“控制作文”的形式,与汉语考试中的命题作文截然不同,不允许学生随意发挥。因此,在学生练习书面表达时,教师务必要指导学生学会审题,依据不同题型的具体特点,全面地把握题目中以各种形式所提供的信息,弄清楚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精心构思、选词后,才动笔写作。写作时,要求学生尽量使用英语思维,切忌一字不漏翻译所给的材料;要用自己熟悉的词句,切忌使用自己没有把握的词句;要确保文体格式正确,条理清楚,切忌文章写作太随意。
按题型练习,引导学生列出写作提纲,理清结构层次。教给他们书面表达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产生成就感,克服了恐惧心理,从而树立写作的信心。
五、上好作文点评课
在写作训练中,作文点评课必不可少,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顾及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佳作点评和错例纠正。在每次的作文讲评课上,要分析学生们的整体作文情况。对学生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并用幻灯片的形式打出学生们的优秀作文,和同学们共同赏析优秀作文。通过分析优秀作文,让学生们反思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策略,从而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应该立足课堂,贯穿英语教学的始终。教师应该付出大量的努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必然会取得好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05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