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创新与互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何敏
摘要: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探讨了如何实现创新型与互动型教学模式的问题。
关键词:创新型;互动型;教学模式;货币银行学
“货币银行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引导学生进入金融学殿堂的启蒙课程,如何使该课程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金融学素质和金融操作能力,是我们多年来致力于研究与实践的孜孜追求。本文结合“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们在追求创新型与互动型教学模式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把握课程发展脉搏,创新课程内容,实现课程教学的国际融合
课程教学的国际融合强调的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创新性。“开放性”是指在教学内容上应尽可能地反映国际上金融学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使之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创新性”则是强调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知识构架,创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研的有机结合。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1.课程理论体系上的创新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活动的实质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更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由此学习分为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初级学习建构的是重要的事实和基本概念、原理,涉及的内容具有确定性的逻辑结构。高级学习则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大量涉及的是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更多地应该是掌握结构性知识,在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上,我们考虑应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哪些金融学的基本理论:二是用什么理论解释金融现象。对于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重点掌握与货币运动与管理相关的货币金融理论,诸如货币功能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应理论、利率理论和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使学生基本了解货币金融与经济活动中的价格、产出、收入等重要变量间的关系,进而认识货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于第二个问题来说,我们认为单纯地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解释金融现象已大大落后金融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除了用传统的均衡理论解释货币运动规律、货币供求均衡与货币控制等问题以外,更注重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如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分析金融中介机构的产生及其在金融运行中的功能以及金融监管的必要性,使课程理论体系的设计初步实现了国际融合。
2.课程教学内容上的创新
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下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与完整、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以学科为本位的学术化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更是难以适应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所学不能为所用,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的严重脱节。要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创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架构上,我们首先实现了课程内容的多板块式组合。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细分,将其分为理论分析板块、应用分析板块与管理分析板块。其中,理论分析板块主要包括货币供求理论、利率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金融发展理论等;应用分析板块主要包括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的运行及业务操作;管理分析板块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货币管理与金融监管。这种划分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力求达到课程内容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适当引入金融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或动态,金融实践的最新发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索的精神与能力。我们除了向学生传授成熟的、经典的金融学概念、原理与理论外,还要向学生介绍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以此推进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创造型学习的能动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坚持互动式教学
创新型教学之根本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这一点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目的是老师帮助学生认知世界,掌握知识,由此决定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忽视了对学生认知主动性应有的尊重,从而在某种程度了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美国教育学家德莱塞尔(Paul Leroy Dressel)和马库斯(Dora Marcus)认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或者说教师的成功与否不是教师教了或让学生学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学了以及学到了什么。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知识的技巧和策略不是教师简单地教出来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模式和学习策略获得的。激进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哥拉斯费尔德(Ernst von Glasersfeld)认为,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入学的过程,才能真正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这些教学理念的核心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秩序,开创互动式教学的新局面,通过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认知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在量上的扩张和难度上的提高,以及教学资源的丰富客观上要求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效配置教学资源,而教学手段的技术化又为我们实施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多年来,我们坚持定期组织以课程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探讨与教学效果分析的座谈会,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性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逐步形成了多途径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体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课堂上的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是互动式教学中的基础性环节
互动型教学模式应该贯穿于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我们认为,课堂上的定量分析与案例分析是实现互动型教学模式的基础性环节。在金融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定性分析常常使具有生动解释力的理论变得枯燥晦涩,使学生难以理解其真谛和它的实践意义,而定量分析则是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现实,加深对理论理解的有效途径。比如说,在分析货币供给模型中的货币乘数概念以及货币乘数的决定时,我们会把我国当前的相关数据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计算,学生在自己动手基础上形成的相互交流,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操作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间的互教互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觉得课程的难点在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定义、交易性质及市场功能的理解上。对于初学者而言,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和对整个金融体系运作的概念,再加上课程中这部分的学习只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基础,不可能展现其精彩的内涵,从而使原本丰
富多彩的内容变成了单个的、陌生的和抽象枯燥的概念。这部分内容虽不是本课程的重点,但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若教学方法得当,能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能动性和探索金融之奥秘的主动性,若处理不好,则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该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在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的实践中,我们大量地运用了案例分析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最大的优点是用贴近金融实践的办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陌生的金融概念,区分不同衍生工具的特征。学生们通常可以从总体上认识到各种衍生工具的基本功能是化解金融交易活动中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但很难区分他们在风险转移中不同的作用点,或者说不同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特殊功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案例教学中,采取单个案例分析与连续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单个案例分析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衍生工具的特点和功能,连续案例分析则帮助学生比较、区分不同衍生工具在防范风险中的特点,如远期交易与期权在规避利率风险中区别,股指期货与股指期权的区别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点评、提示和总结通常组织学生参与,从而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性。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对解释概念的案例选择,还是解读政策效应的案例选择,都要注意案例应尽可能的简单明了,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解释力。
2.实验课教学是互动式教学中的重要平台
金融学科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本科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一定操作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而金融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单纯的课堂讲授中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现代化实验教学。现代实验教学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实验教学软件为课本的新型教学体系,其最大的特点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模拟式金融业务操作,既是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平台,也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选择了深圳智盛公司开发的金融教学软件,在实验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进行证券模拟交易、期货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柜台业务模拟,对学生认识资本市场、衍生工具市场运行的基本程序,以及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操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使课堂上概念化的知识变成了现实中可操作的程序,这种特定的教学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认知的主动性。
3.以技术为本的教学方式是构建互动型教学模式的根本保证
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的总体目标就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赋予学生更大的价值,通过重新设计与评价学生的需要,运用技术的辅助作用实现教学方法向学生取向的转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秩序。实践中我们认为,以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包括两个主要层次,一是课堂上以多媒体技术为载体的教学活动,二是课堂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一是在于它的直观性,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创造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二是在于它处理各种教学信息的优势。教师可以用更充分的时间组织教学材料,增加课堂信息量,学生消除了记笔记之忙碌则可以专心听讲与思考,提高了教学效率。正是多媒体这种特殊的教学信息处理优势,才能满足课程知识点在量上的扩张需要。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建构知识、认知能力与兴趣所好等方面的差异性,对于那些认知能力强、专业兴趣浓厚的学生而言,仅有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建立课堂下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教与学的沟通渠道是满足这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提升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补充。我们一方面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网上批改作业、网上答疑,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和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会经常在网上发布重大的金融时事和金融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为学生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并从中了解学生“动”的程度与状态。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利用网络技术不仅可以增加知识传播的途径,弥补课时资源之约束,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交流使互动式教学模式得到最终的完善,它是信息传递与反馈最直接的通道。
三、需要做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在实施创新型与互动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认为还需要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在指定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将授课大纲、授课方式、课程进度及指定的参考资料告知学生,其中参考资料的内容要具体并有较强的针对性,配合教学内容提供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情况与教学进度做到心中有数,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坚持讲授与自学相结合。教材内容多板块式的结构,使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以美国著名金融经济学家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的《货币金融学》第六版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金融学原理,教材增加了20多个应用性专栏,内容包括银行资本金管理策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相关的新闻解读,以及政府的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等。国内也有不少教材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样教师可把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的讲解上,一般性的知识点则可以用出思考题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自学解决,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是课堂讨论、课下作业与课程小论文的写作要有机结合。课堂讨论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对互动式教学效果的检验。由于课堂讨论的时间是有限而宝贵的,应事先就讨论主题、发言方式、发言人与个人发言时间长短等问题做好充分的安排,课堂讨论以解读课程中重要理论问题为主。课下作业的练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课程小论文的写作则有利于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金融实际的能力。这些都是互动型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四是创新学习管理方式,尤其是建立多种方式的学习成绩评定体系,把平时学习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引入到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17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