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 彦
近几年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日趋完善,计算机教学已经走进课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然而,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没有形成完美的理论体系,特别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着技术方面的困惑和理解上的误区。笔者想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实践上的体验,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关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
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相关专家和学者做了诸多的阐述,如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何克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祝智庭教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等,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都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是资源,是环境。信息技术不是多媒体的简单应用,而是基于多媒体与网络信息融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综合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也是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同时涉及课程文本与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
因此所谓整合课就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实施的课堂教学。在这个具有情境的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交互方式会打上网络的印记,同时各种方式的选择更为多样。在教学中,到底应该凸现整合课哪一方面的个性特征要因学科而异,因教学实效而定。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要素
1.教学观念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从学科教学的本位出发,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领域出发,有选择地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恰当合理地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是停留在教师的教的层面上,更多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目标的整合。“知识、方法、情感”是构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而运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目标之中的,通过信息处理,学生可以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因素。
3.教学内容的整合。把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是教学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组和创新的过程,但是这样的转化需要准确判断价值所在,不是把文本转化了,就是教学内容整合了。另一种教学内容的整合体现在对学科资源的开发上。例如,为了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弥补课程资料,这时候就需要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的引入。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
4.教学活动的整合。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信息技术四者相互作用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作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内容的要求、地域的特点、学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应注重整合的实际效果,不要把它定式化。如果从教学的某一方面的领域来研究整合方法,笔者提出以下的思考:
1.基于创设情景的整合
情景是促进学生探索知识、激发情感和形成技能的前提。情景分为真实的情景和虚拟的情景,由于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利用多媒体或计算机网络再现和虚拟真实的情景、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形成一种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联想、创新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
例如,《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是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一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为了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登月情景,教学时,教师播放了登月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学生看完录像,结合文本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1)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3)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到“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5)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这些问题,正是源于情景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有了新的生成点。
2.基于开发资源的整合
文本不再是课程的唯一资源。加强文本与生活、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无论什么样的教材,都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完美组合。另一方面,我们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和生成,强调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创新,那么弥补和开发资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必然需要。
例如,《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如果说,让学生单一地阅读文本,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真切地感受到黄山的奇特与秀美。因此,教师事先制作了一个学习网站,教学时,把学生引入了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通过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黄山奇松》专题学习网站中,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黄山奇松”、“黄山怪石”、“黄山云海”、“黄山温泉”、“黄山日出”、“黄山雪景”等影片,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同时还搜集了大量的黄山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站中,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文人墨客赞美黄山的诗篇,有黄山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山景观的具体说明,有关于黄山景观形成的科学小品,有飘逸精美的游记散文……这些丰富的资源,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
3.基于模拟演示的整合
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化远为近、化宏观为微观、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瞬间为永恒的演示功能,模拟演示在各学科都有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数学中函数图
形的变化、几何图形的空间结构,物理、化学、生物的实验教学中能发挥很好的作用。由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理解知识过程中必须从形象、具体的实物直观或模拟直观中建立表象,逐渐概括出各个抽象的概念,教师需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总结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渗透思想教育。 4.基于学习方式的整合
新课程关注的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又呈现了多元性,例如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都是现代教学的基本主张。无论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文本、环境、学生这四大要素,网络信息的介入又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特征和内涵。整合的含义不仅是教师“教”的整合,更多是学生“学”的整合。也就是说计算机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精神和能力,就必须打破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垄断,从主体设计上就要考虑学生是否参与了信息技术的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诗词《长征》,可以先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长征有关的故事、文学、图片、影视,让学生对长征有广泛的了解,那么,再学习诗词时,就能更深刻地体会诗词表达的含义以及主题思想。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创新的过程。
5.基于网络学习的整合
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实现网络的交际和互动。这是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可以实现跨时空、跨地域交流与合作。例如开辟空中课堂、视频聊天、电子信箱、论坛研讨、博客互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因此,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学习活动是学习方式一次全新的变革。
网络学习的整合,是人与机的结合,是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是课上与课下的结合,它既是一种尝试,又是一种超越,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学习指导策略,却给人一种新鲜的、好奇的感受。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误区
1.“整合”不是把学科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支持学科教学。
2.“整合”不是单指教师的信息技术的操作,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在信息操作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3.“整合”不能用“机灌”代替“人灌”,要处理好人机关系,就是要做到合理地使用机器,机器为人所用,而不是人“役”于机器。计算机不能代替教师,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参观、考察等活动,不能替代学生的生活实践。
4.“整合”不是为了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当其他手段无法达到其效果时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应促进而不是削弱常规训练。
(责任编辑:符 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3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