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包括教育管理、教育评价、课堂教学等,为教育教学提供先进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效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比如面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比较低,信息技术主要作为教学工具来使用。反之,面对高年级的学生,由于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会上网、打字、制作电子文档等,这样信息技术就可以作为学生的一个学习工具来使用,学生可以浏览课件、网页资源等,通过自主探究来参与学习。为此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实际操作中也得出一些实际经验和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教育技术
  一、利用网络,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多数被认为是一种说教,是一种纯粹的灌输,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根据《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该年级的学生要理解“科学能为人类造福,要热爱科学,勇于创新”。那如何让学生自觉产生“学好科学知识,为人民造福、为祖国争光”的强烈使命感呢?
  在此,我引出课文第一部分,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明科学为人类造福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也就容易得多了。
  二、提供丰富教学资源,扩大信息交流空间
  在为这节课设计的专题网页上,我收集了大量的科技新闻,并进行了归类整理,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等。比如:各种新型的生活辅助机器人的发明、高科技材料在服装上的应用以及环保、医疗等领域中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等,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一是节省学生搜索相关信息的时间,使教学环节更加紧凑;二是防止学生迷失在茫茫的信息之海中,脱离了课堂教学实际;三是帮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让人受益匪浅。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教学网页,学生在下面的自主学习过程当中能够不受无关信息的侵扰,自由但准确地浏览他们感兴趣的科技新闻事例,突出了重点,化难为易,化远为近,强化了学生对科技事例的认知。因此,他们在随后进行的口头交流过程中,能够很清晰地表述他们最喜欢的科技事例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构建开放、独立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网络化教学是一種开放性的新式教学,在网络上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单独的空间。这样学生可以完全自主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手段和空间。
  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与共享性,展开交流讨论
  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板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利用网络将自己的作品共享、上传,甚至可以放在教学网页上,以便老师和其他同学可以与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同学们浏览他人的作品,并进行交流和讨论,这可以是公开的、一对多式的,比如口头交流讨论等,也可以是隐蔽的、一对一式的,如给老师或同学发电子邮件等。这能够让足够多的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并使讨论更加充分。同学们通过观察、学习、对比、分析和相互讨论,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完善的基础上再创新,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求异思维。
  五、整合效果分析总结
  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教学模式的整合,是教学内容的整合,是学习环境的整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促进了学习过程中各要素的互动,即人机互动、信息互动、师生互动。
  网络带给我们海量的信息及自由交流的平台,学生掌握电脑的操作技能也不是难事,整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学生进行一些探讨研究的基本技能,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课外的探究,也是提升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我们根据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内容,将需要呈现的课程学习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要求,根据教学需要假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任务在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加深过程体会,优化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课程整合的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形象,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使“明理—激情—导行”这一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不仅改进了教学方法,而且使课堂结构模式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的使用给思想品德教学带来生机,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促进和推进学科素质教育的优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亚辉.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应用[J].学周刊,2011(18).
  [2]王笑梅.浅谈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中国教师,2017(S2).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15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