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基本因素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建新
[摘 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师。要尽快使广大教师自觉实施好新课程,探讨教师角色转变的基本因素,研究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内涵及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观念系统、行为系统、人格系统三个方面研究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角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角色更新;观念系统;行为系统;人格系统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6-0085-03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课程功能转变、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管理政策等六项具体目标着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项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决定这一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教师。要尽快使广大教师自觉实施好新课程,探索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和途径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师角色转变究竟包括哪些基本因素,学术界尚未有一致性结论;对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和方式,国内也只有一般性探讨,尚未形成明确的思路和运作策略;如何把理论研究成果变成促进教师角色转变的实际行为,更是一个全国范围内实施新课程面临的尚未突破的难题。因此,探讨教师角色转变的基本因素,研究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内涵及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应用研究方面尤其具有创新价值。
一、教师观念系统的角色更新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师精神变革中最本质的内在因素。著名现代问题专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论及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够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和态度上都经历一个面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制度变革如此,推进新课程改革亦不例外,它是以教师的观念更新作为前提条件的。没有教育观念的更新,便不可能有教育行为的改变。
1.领悟新的教育观念。 新的教育基本观念,主要是指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应从理论上熟悉、理解、领悟这些新的教育观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2.内化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小学各门学科都拟订了课程标准,提出了若干理念,它是新的教育观念在各门学科中的具体化。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如下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只有深刻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才能把握内涵,注重内化,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3.形成新的教育意识。 教师的教育意识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观念系统的更新就是要我们的教师,由过去的对学生只有训导缺少尊重,只有管束缺少平等,只有服从缺少服务,只有强求缺少等待,转变为对学生具有尊重意识、平等意识、服务意识、等待意识;由过去的课程意识、科研意识、反思意识、创新意识较弱,转换为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科研意识、反思意识和创新意识。
读教育专著,写读书笔记,开研讨会,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积极参与学习培训、教学研究、课题探讨、自我反思、观摩学习等教学实践活动;开设专题讲座,自我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都是教师进行教育观念更新的途径。
二、教师行为系统的角色更新
实践证明,从理论到行为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教师必须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构教学行为,加强专业发展,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教学研究需要两套话语――“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只具有“理论话语”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理论之苗只有扎根在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的“泥土”里,才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
1.教学设计行为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设计大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很少考虑学生这个基本因素,而实施新课程,教学设计行为要把握以下特征:(1)以学定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2)抓住特点,体现教学的独特性;(3)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的时效性;(4)留出时空,体现教学的生成性;(5)突破定式,体现教学的创新性。总之,教学设计应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由设计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主向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转变;由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向接受式、探究式两种学习方式相结合转变;由文本解读向读好文本、适度拓展转变;由设计环环紧扣、不留余地向预留空间、促进生成转变。
2.课堂教学行为的更新。 课堂教学行为的更新集中反映在突破“三中心”上。一是突破“课本为中心”,课堂教学不再是只教“教科书”,而是注重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二是突破“教师为中心”,师生关系得到调整,由以往的接受关系调整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三是突破“课堂为中心”,教学不仅关注小课堂,同时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建立联系,成为开放的有活力的课堂。
更新课堂教学行为,就是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改变课堂缺少平等对话氛围的状况,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三大变化,即在课堂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能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习方式指导行为的更新。 学习方式的更新,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培养新人才的需要。教师首先应明确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要力求在教学中使二者互补;其次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的学习方式的同时,要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力求二者协同发展。
4.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行为的更新。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教师不仅要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而且要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实际行为。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应该形成以下思路:(1)开发自然、社会资源,特别是开发本乡本土具有浓郁乡土味的课程资源;(2)开发学校的环境资源,营造校园文化环境;(3)开发网络资源,利用无穷的网络信息为我服务;(4)开发文本资源,结合教材观察生活,收集信息,拓宽视野,超越文本;(5)开发课堂生成资源,把课堂学习中的学生、教师以及学习过程也当成一种资源。形成三个课程资源库:(1)多媒体课件资源库;(2)校内外可利用课程资源索引库;(3)文字教材资源库。教师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应该尽快形成:收集、筛选能力;组合、编写能力;沟通、指导能力;运用、优化能力。
5.教学评价行为的更新。 教学评价行为的更新,是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课改的难点之一。我们在教学评价行为的研究方面,坚持四个注重:注重赏识性评价,教师要以一种平和、欣赏的心态了解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发展性评价,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支持学生的创见,张扬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苦恼,宽容学生的缺点,激发学生的成功意识;注重多元评价,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注重教师评价语言的修炼,话语发自内心,语言富有变化,评价具有针对性。
三、教师人格系统的角色更新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少笑容,缺少情感,缺少机智,缺少创意。这是教师人格弱点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针对此种情况,应该围绕课堂教学中教师人格提升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如何做一名心理健康、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笔者认为,做一名充满人格魅力的教师,要坚持以下几点。
1.做一名有亲和力的教师,和蔼可亲,关爱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关爱。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既是严父又是慈母,既是大姐/哥又是朋友,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现实生活的指导者。
2.做一名有感染力的教师,情感丰富,富有激情。 感学生者,莫先乎情。教师备课要入情,上课要动情,这样,学生才能入情,入理,入心。
3.做一名有吸引力的教师,幽默风趣,谈吐优雅。 幽默、笑声是课堂教学的调味品。教师要学会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同学生说话,让课堂充满欢乐。
4.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知识渊博,充满机智。 教师的知识,既要专,又要博,教师既要当“专家”,又要当“杂家”,在课堂教学中能收放自如,左右逢源,灵活机智地解决各种问题。
5.做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思维活跃,富有创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永不满足,追求创新,独辟蹊径。
总之,教师应充满爱心、情感、风趣、机智和创意,使课堂教学变得快乐,有情趣,充满生命力。
上述教师角色转变的基本因素研究,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师自觉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总之,无论是在对待师生关系,对待教学,对待自我,对待其他教育者等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过程、教材使用、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等问题上,都需要教师角色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单纯的操作者转变为研究者。
参考文献
[1]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中的教学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湘蓉等主编.我们就这样实施新课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装备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 田欣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028388.htm